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疗器械行业 > 生物医疗器械何时走出国门

生物医疗器械何时走出国门

  数以千计的本土生物医疗器械企业正期待着能够获得进入国际市场“全球嘉年华”的入场门票。从“走出去”到“走进来”,字面上差之毫厘,却意味着两种迥异的思维角度。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在最近一份报告中指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生物技术企业将超越国家的界限,国际化或将成为生物技术企业成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行业内也不乏成功者的示范。成立短短十几年的纳通医疗集团目前发展成为在全球拥有20余家子公司、2500多位员工、年营业额达5亿美元、产品销售至80多个国家的骨科医疗器械企业。数以千计的本土生物医疗器械企业正期待着能够获得进入国际市场“全球嘉年华”的入场门票,“纳通经验”或将带来一定启示。


  纳通医疗集团副总裁王迎智介绍了纳通生物医疗器械的国际化战略,最开始的时候,和同行企业一样,只是简单地寻找代理合作伙伴,通过商业性展会,通过骨科专业的学术会议,在其他国家尽量找到代理商,去销售产品。第二步是充分扶植代理商。“要做大量的市场活动,使代理商的份额和市场的覆盖更加充分。”“第三步我们会在各国成熟市场建立办事处,之后会有本公司的员工,原则上是增加代理商的覆盖。”做大市场的本土化,第四步,他表示:“本土品牌在本国是有优势的,因而我们会在当地建厂,或者在当地公司合资。”最后则是品牌建立,并购一些欧美品牌,以外国的品牌销售到我的目标市场,纳通国际化的最后战略就是多品牌化。”


  “先易后难”和“先难后易”是王迎智为生物医疗器械企业总结的两种典型国际化模式。“先易后难”的模式特点是小本起家,适合大多数中小医疗器械企业。先找与中国市场相似度比较高、对价格敏感的目标市场,此类国家工业生产较差,没有很强的竞争对手。而对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王迎智给出了“先难后易”的模式,重在塑造品牌。首先在发达国家塑造品牌,创立品牌的优势之后,转向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扩展品牌。


  曾有业内人士抛出“国外政府需要什么样的中国生物医疗器械企业走进来”这样的疑问,对此,王迎智以纳通国际化过程中的实际案例作了解答。在印度邻国斯里兰卡,大量充斥印度医疗器械产品,价格仅为中国产品的1/4。纳通经过调研发现,由于当地医疗水平较落后,对产品售前和售后的服务需求很高,于是通过请中国医生进行手术技术培训的方式,使其对医生技术的依赖最终转化为对产品销售的依赖。


  从“走出去”到“走进来”,字面上差之毫厘,却意味着两种迥异的思维角度。“从自身找长处还不够,还要换位思考,充分分析其他国家的需求,他们本国的生物医疗器械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他们需要我们提供什么,以及双方在供给和合作的过程中怎样获利。”王迎智给出了他的思考。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