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十二五规划 2015年医药业实现3万亿

十二五规划 2015年医药业实现3万亿

  在所有制造业中,药品行业的现象是个极端。新药的研发,无论难度,周期,还是资金投入,比普通制造业更为艰难,且研发成功率更低。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行业。而最近颁布的生物医药国家十二五规划,似乎让人看到了一线曙光:根据规划,2015年,我国医药业要实现3万亿总产值。

 

  这数字是2009年的2倍。如果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能够借此实现从Made in China 到 Invented in China的转变,这将是我国生物、医药界史上难得的一次重大突破。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我国生物医药生产、研究的现状和药品市场的一些大概情况。

 

  和其他制造业一样,我国的医药行业主要集中在低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低端化和同质化是两大典型特征,产品主要是原料药和制剂,以扩大规模来降低成本,以人口红利和工会职能事实上缺失所带来的低劳动力成本为主要竞争优势。总体而言,我国的药物制造虽然GDP很高,但是实际含金量并不高。

 

  如果生物医药流通领域完全市场化,医疗系统以提供服务计价而不是靠卖药赚钱的话,那么药厂的竞争将会极其残酷,大规模的中小药厂的倒闭是完全可以预期的。这和我国国产计算机行业很相似:零售企业的毛利润算上厂商返点只有5%左右。厂商的利润同样不高,大部分的利润全部被芯片和装机操作系统软件厂家所瓜分,看似高科技,其实是高科技产品组装而已。

 

  如果不对药品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外部环境做仔细分析,那么我们很容易忽视真相,陷入某种自我安慰和鼓励,正如在网络上随处可见的:“到2013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医药大国,2020年前中国也将超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医药大国”。本土药企在药物研发方面的投入常年低位徘徊。研发能力的缺乏、经费的匮乏和无序的市场竞争以及漫长的研发周期使得企业更愿意靠加工赚取可见的一点点利润。而研发,仍然属于极少数大企业。

 

  我国制生物医药如果要成功地从单纯的制造逐步向“制造和研发”转变,逐步加大对研发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是不可避免的,除此以外还需要采用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提高资源的投入产出比。可喜的是,我们已经看以看到我国的药物研发机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技术实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合同研究机构(CRO)开始进入中国,全球医药临床研究领域巨头昆泰公司、科文斯等纷纷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本土的CRO也开始逐渐成长,中国本土的药品研发外包服务行业正在经历一个高速发展期,在短短的五六年时间内,中国已涌现出了数百家从事临床试验服务的企业,主要提供化合物研究、原料药研究、制剂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等领域的研发外包工作,成为国际药物巨头研发外包的一个可选服务提供方。

 

  全球制药市场中,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市场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开展竞争的新舞台。目前全球CRO的市场总值约200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360亿美元。发达国家的医药企业在新药研发的巨额成本压力下,正在大力削减研发开支,通过外包来降低研发成本。

 

  另外一方面,我国药物研发界对试验设计(DOE)理论和实践的了解,也仍然停留在较初级的层面。光有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要光大临床研究和医药研发,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战略,就是引入最先进的试验手段和分析方法。2007年8月,已拥有近3000名研究人员的我国CRO领导企业药明康德成功登陆纽交所,当年收入高达1.35亿美元,市值超过11亿美元。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