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中国创新药:没有BD的时代,只有时代的BD

中国创新药:没有BD的时代,只有时代的BD

来源:医药魔方 2024-05-14 13:39

无论是BD还是并购,注定只是少数Biotech的路径。2024年,能熬过去的创新药企已经称得上有实力,BD成为这个时代新兴的“卷生卷死”之地

在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都穿梭过的投资人,往往对市场的风吹草动更敏感。

2015年,中金公司首次召开了或许是中国最早的创新药投资论坛,会场云集了近100家创新药企业和40多家上市公司的CEO,如今耳熟能详的Biotech创始人悉数到场。这更坚定了时任中金公司研究部医疗行业负责人强静的想法:中国创新药投融资的爆发期要来了。

回头来看,2015年确实是划时代的一年。

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的投资界并不关心创新药,中国也没有太多有 想象空间 的创新药。直到2015年,以 7.22临床自查 事件为起点,国内药审制度开始轰轰烈烈地改革,长久以来横隔在中国创新药头上的天花板终于被打破。

当大环境发生变化时,时代符号式的、代表性的企业也会应运而生。2014年,百济神州完成A轮融资;2016年,百济神州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首日市值8.5亿;2018年,港股 18A 发布,百济神州在港股上市,募资9.02亿美元。

这一切完全踏上了时代的节点:一级市场先闻风而动,之后几年港交所和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政策联动,为未盈利的创新药企们开了方便之门。创新药市场的流动性被正式打开。

一个个造富神话在创新药的江湖上流传:当你找到一家创新药企,它的创始人履历漂亮、管线前沿,你就投资坐等退出,然后就能赚钱,何乐而不为?所有投资者都情绪高涨。

用 高涨 或尚不足以形容这种热度。2017、2018年的时候,大批公司投了一堆公司,估值水涨船高。随之而起的是各路人马攒局亮相,在资本市场粉墨登场。Biotech估值拉升,一级市场上也已经有了泡沫。

不过,市场自有其调控能力。2019年 市场上的投资热点已经减少 ,换句话说, 大靶点的中国化 时代进入了枯水期,能够 中国化 的热门靶点已经尽数 中国化 ,一二级市场表现疲软。杏泽资本合伙人强静表示, 低谷是最好的投资时机,起码2019年投的创新药公司估值体系是比较合理的。

如果市场继续调整下去,可能不会走到目前这样的低谷,但是谁也想不到,2020年新冠疫情开始,把更大的泡沫吹起来了。

首先是为医药市场带来了更热烈的情绪和信心,其实资本市场最需要的就是信心, 强静说,信心甚至比利好还重要。

与此同时,新冠疫情也带来了巨大的投资回报预期。为了尽快恢复正常世界的秩序,世界上的制药大国都在进行新药研发竞赛,从新冠检测、疫苗到特效药,上下游需求爆发,当全球公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医药领域,这个领域迎来了长达两年的 高光时刻 。

一场资本市场的疯狂也成为这次 高光 最大的推动力。

那两年Biotech在港交所IPO时动不动就几百倍的认购,而以前要全球路演才能得到3-5倍认购 ,强静回忆。全国医药市场上下游需求联动,不少企业赚了钱,二级市场拉高了整个估值体系。看到下游空间打开,一级市场也开始抓紧时间加码,整个一二级市场估值体系的泡沫层层叠叠,越叠越高。

一个时代的公共卫生危机,像一个按钮,开启了一个时代的资本狂潮。不过,所有深谙市场规律的人都知道,这种疯狂不会持续很久。

转折点在2021年下半年,标志性事件是几家Biotech赴港上市后破发。2021年上半年,港股上市的Biotech也有几家首日破发,但占比并不多;而2021年下半年上市首日破发的Biotech,甚至有几家是聚集各种热点的宠儿,它们有的备受大投资机构青睐,有的参与了新冠概念的 狂欢 。

那时候对港股18A企业有这么一种说法 必须硬顶某几家Biotech,顶过去了,创新药还有春天,顶不过去就不好说了。

2021年,靠几家投行 硬顶 ,顶过了几家中国Biotech成功发行,但最终上市后依旧跌破发行价。很明显,多大的投行也顶不住这股向下的趋势了。市场的变幻莫测在于,当身在其中的人辨识到它的潮向时,却已把握不住手中的舵。

强静说道: 在浪潮裹挟中,一个精英群体在一个方向上穷尽了所有的认知,却依然无法形成一个相对清晰判断的时刻,往往就是市场发生重大转折的时刻。

从业10多年,强静经历过数次这样的时刻。当趋势逆转的时候,个体能做的只能是顺应潮流。

此后,新冠疫情的影响逐渐从利好到利空,医药一、二级市场行情倾泄直下,泡沫破得比起时更快。

直到2023年,想象中的医药行业回暖也并未到来 5月8日,绿竹生物成为当年第一家通过18A规则在港股上市的创新药企,然而,它的股价在上市首日旋即破发,短短3天市值腰斩。

这个消息在当时热闹了好几天,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二级市场作为一级市场退出渠道,这个时代告一段落了。2023年,医药市场遭受10年一遇最严重的低谷,而BD热潮也在这一年开始萌生。

并非每家Biotech都会觉得BD是个很好的选择。有Biotech创始人认为,BD相当于企业贱价卖崽,MNC(跨国药企)坐收渔利。数百上千万美金对于MNC来说只是 洒洒水 而已,毕竟 美国前二十大药企账面上的现金,按市值算的话可以把全世界所有的Biotech都收了。

但困在现金流危机中的Biotech没有选择权。

02

熬过2024年

2022年3月底,有些在闭环中接近停摆的上海Biotech公司创始人登上了飞往美国的飞机。他们是去谈deal的,在这样的时间节点出去,就是希望能卖点什么出去。

现在来看,这批创始人属于动作比较快的,因为到了2022年下半年,现金流撑不住的Biotech们就开始卖厂房了:从苏州到上海,生物医药园区高地的Biotech厂房刚刚盖起不久,和铂、基石、科望 还有些公司的厂房甚至刚开始试运营,公司招牌刚粉刷上去,就要被撤下来。

卖厂房没什么可耻的,这是Biotech们第一波 求生 起码当时还有很多药企需要上产能,打折出售的厂房还能卖出去。到了2023年后半年,厂房就不太能卖出去了,但几乎前后脚,Biotech们的第二波 生财之道 ,也就是BD,迎来了热潮。

据医药魔方数据,2023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共228起,首付款总额达210.21亿元人民币,居近4年最高水平;同年15家新上市创新药公司IPO共募资111.2亿人民币,这意味着,BD首付款首次超过IPO渠道募资总额,成为中国创新药的募资主要来源。

图片

注:数据基于医药魔方InvestGo数据库和Nextpharma数据库-医药交易模块整理获得

由此,募资的结构性变化也在发生,而这给更多的Biotech带来更大的冲击,优胜劣汰的时刻到来了。

以前整个资本市场的资金供给是这样的:80%靠VC,20%靠地方政府招商,但是未来会变成40%来自于海外大药企的BD,40%来自于VC,剩下20%来自于政府招商。 强静表示,当40%的资金掌握在VC手中时,由于认知、偏好的不同,资金会投向不同的Biotech,而当VC停止大幅撒钱,掌握40%资金的MNC就只会投向前3%的企业。

问题不在于钱 对于MNC来说,deal的对价可以谈,deal结构可以谈,deal的里程碑设置可以谈 问题在于Biotech的数据和团队能否过MNC们的关。

能够卖给大外企,Biotech还是算得过来账的,但要是产品都卖不出去的话,它们今年怎么办? 强静认为,冰火两重天的形势在今年会更加严峻, 很多公司的现金流会面临断档,会有一大批公司要面临关停 。

Biotech资金结构变化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国内LP基本盘的变化。 国家需要什么,深创投就投资什么。 2022年2月28日,深创投原董事长倪泽望在年度工作会议上谈及自身定位,这也是过去一年投融资界的真实写照。

2023年,73%的出资来自于国资及国资控股LP。 当投资人手里的钱大部分来自于国资时,风险偏好肯定是弱的,江湖上的投资风向更加偏重于有收入有利润的公司,变现遥遥无期的Biotech将更加求资无门。

第三重风险来自于行业热气腾腾时双方签下的对赌协议,这本来是一种面向创始人的激励机制,但在行业风雨萧瑟之际,或将成为一批企业的 灭顶之灾 。

2017年、2018年投资创新药的高峰期,当时做早期投资的都会签订IPO对赌协议, 强静表示,算算时间,对赌7年后,2024和2025年是期限高峰。

而在2020年整个二级市场起来的时候,带来后端投资的一波爆发式。后端投资一般对赌IPO是4-5年之后,基本上也就是2024、2025年。

两波协议条款风险最大的时间节点重合在了2024年,这意味着什么? 熬过今年,熬过2024年是最重要的。

03

时代的BD

大约在2023年的时候,医药猎头们发现,大洋彼岸的BD人才被大洋此岸疯抢,一批投资人到了美国,摇身一变,也做起了BD。

强静在去年年初就感受到这一股风潮, 23年年初开始,我接待了一大批外企的BD负责人,所以我们能够深切地感知到BD肯定会爆发起来。实际上,去年二、三季度,基本上所有大外企的BD或者研发负责人都来过中国。

起初,强静惊讶于一位巨型跨国药企的BD负责人主动来找杏泽想 交流交流 , 他们系统性地讲了他们未来的策略方向在哪,我也把我觉得很有吸引力的赛道和公司跟他们过了过。

强静指的是ADC、小核酸和PROTAC。以ADC为例,2023年里,颇受人瞩目的几单BD大deal都跟ADC有关。

ADC药物兼具了靶向单抗的特异性和化疗药的肿瘤杀伤能力,通过连接子(Linker)偶联,Linker的设计水平很关键。相比曾红极一时的PD-1,ADC的可能性更多,商业前景更容易兑现。潜在的 来钱快 ,这是它在2023年的BD潮流中大火特火的原因之一。

此外,中国具有强大的化工供应链和强大的工程师优势,这也是BD交易能在当代中国屡屡发生的根本原因, 中国在1到10的化学工程改进方面有优势,一旦技术平台确定了,然后在此技术上进行连接子或核酸修饰,我们很在行。比如ADC药物或小核酸药物。

小核酸和PROTAC将是未来两年BD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因为数据慢慢出来了,至于PROTAC,由于还没有看到平台,爆发的时间可能会相对晚一些。今年ADC可能还会爆发,因为成熟的数据会越来越多,可能会形成更大的交易。 (注:在本次访谈开始的时候,普方还没有公告整体出售)。强静提示 2024年ADC领域会有更多的并购交易发生。小核酸和PROTAC则会接过BD的大旗 。

大外企则更看重潜在的 best in class ,在一堆标着 1-10 的产品货架上,MNC们乐意买单,就像买彩票一样,花点钱押宝,而且总能押中一两个。

MNC很擅长买东西,他们对于市场的感受是灵敏的, 强静表示。事实上,海外的医药公司在中国的 扫货 从2022年就开始了,那时候大部分都是一些小的交易, 2022年那时候价格还没起来,后来数据出来,小公司就抢不过MNC了。

强静是乐观的,他认为,未来两年就会有first in class的产品做出非常大的BD,因为一些first in class的产品,在研发早期就有MNC来 挂号 了。 也就是说,我们东西还没有做到POC(概念验证)阶段,MNC已经追踪过来,要求定期更新数据。通常到IND或临床POC阶段,下手会舒服些。

希望24、25年我们能够做成两单buy out。我们有一家公司被大外企整体并购,以及有一家中小型的公司被国内的上市公司并购。杏泽资本内部设定了这个目标,亘喜被收购事件增强了这一信心。

很明显,大小投资机构和投资人都期待可以引领或促进旗下公司做成几单deal,也包括并购。前段时间,业界甚至有人乐观地认为,未来Biotech退出的渠道还可以寄希望在被并购上。

但这一切并不容易,能被欧美的买主看中, 产品数据必须非常好, 强静说。

2023年,不管是总交易额、交易数和交易管线数,中国创新药的BD规模都已经排在世界前列,其中,交易数和交易管线数已经超过了日本和欧洲。不管是在欧洲、日本还是中国,MNC总要做deal,它们的BD负责人也有业绩压力,但与此同时,MNC也在变得很谨慎。大的MNC药厂本身就有稳定的BD策略,确定性高,投机性低。

无论是BD还是并购,注定只是少数Biotech的路径。2024年,能熬过去的创新药企已经称得上有实力,BD成为这个时代新兴的 卷生卷死 之地。在今年的JPM大会上,所有的药企都去旧金山赶了次集,不管懂不懂BD,反正要先吆喝出来,要抢买主,抢现金。

这是天时地利人和,这是中国多年的创新药研发走到了这个阶段,终于对上了欧美大药厂的需求。这一幕,有点像当年外贸潮在中国东南沿海的爆发,只不过那时候运往海外的是牛仔裤,是圣诞礼品,是电子产品元件。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