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微信营销 > 下班沉默症背后的心理密码

下班沉默症背后的心理密码

  人说沉默是金,是一种智慧。然而,如今“沉默”也是个问题;都说病从口入,如今不开口也可能是症。当然,我们说的是一种心理现象,不是真的病症。大家看看自己或者身边朋友是否有这样的表现:上班风风火火,忙个不停,面对同事侃侃而谈,而回家疲惫到懒得说一句话;聚会应酬可以笑容满面,回家面对亲人却面无表情;上班工作猛如虎,下班休息病如猫;如果有了这些“症状”,那就是已经有了“下班沉默症”。为何会出现这种状态呢,让我们一起进行心理解析。

  “职场人”上班时为达到工作要求,会消耗大量的精力和体力,除此之外,工作中的心理压力却无从释放,只能埋在心底。除了完成工作,还要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使得人们会付出更多精力去与人交流。这样一来,日复一日,就会觉得比较疲惫,回家后就想休息,寻找一个“清净”之地,让自己的身体、心理都“歇一会儿”,于是就表现出少言寡语或冷淡麻木的状态。这其实就是“下班沉默症”背后的心理密码——心理能量透支。

  在工作、交际和家庭中,人们扮演的角色不同。所以职场同仁、社会成员、亲朋好友对自己都有着不同的角色期待。在角色扮演时,现代人迫于追求“自我实现”的压力,会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工作上或者有助于产生成就感的事情上,而往往会忽略家庭对自己的角色期望。有时为了逃避家庭角色扮演,甚至把自己想象成“隐形人”,对亲友表现出沉默、冷漠的状态,而忽视亲友们情感的需要,这样的心理密码解读为“心理角色失调”。

  小众心理学理论认为“下班沉默症”起因于“理性脑”与“情感脑”转换延时。心理专家解释说,职场奋斗、商场拼搏,以及存在于生活中的各种“场”,其实都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这时人的“理性脑”主动出现在前线,完成博弈、平衡、双赢等任务是正常的。但当人们回到家,面对亲人、友人、爱人,负责关心、关爱、关怀的“情感脑”却迟迟不能及时换防到前线,下班沉默症的出现就成为必然。

  同时,生活中的“电子鸦片”对下班沉默症的形成也难辞其咎。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覆盖的日趋完善,现在的白领“苹果”不离手,iPad不离身,连乘电梯、坐汽车、甚至去洗手间都得上上网、看看书、捞捞瓶。长此以往,形成了使用抽象符号交流的互动模式,而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言语交流模式被弱化了。值得注意的是,仔细观察会发现,有一部分在家里“沉默”的人是将他们可以用来交流情感的时间,分配给网络、WiFi、3G了。最近流行这样一句话:世间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看手机。千万别仅仅因为看手机,拉远了和家人的距离。

  不过,下班“沉默”状态也并不都是消极的。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追求到了安宁,也给了“职场人”一个特有的空间,去思考,去内化,去成长,去沉淀。倘若可以在“沉默”中找到自我,感觉到安宁,沉默也不是坏事。但我们仍旧提倡,应该尽量多和家人聊聊天,夫妻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都需要沟通交流,不断地增进感情,这样生活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