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新闻 > 采购、使用均受限 自费药为生存寻找新出路

采购、使用均受限 自费药为生存寻找新出路

  医药网4月23日讯 近日,一份在业界流传的《2020年医药服务管理工作要点》(以下简称“工作要点”)提出,要尽快制定增补品种的3年消化方案,于今年6月底前将国家重点监控品种剔除出目录并完成40%省增补品种的消化。

 

  据统计,目前已有北京、天津、山东、四川、湖南发布了剔除出医保目录药品名单。另外,河北、江西、安徽等多省份也发文明确将按照40%、40%、20%的比例,分三年踢出原增补目录上的药品,且重点监控药品优先调出。被剔除出医保目录后,这些药品只能由必需的患者自费购买。

 

  就在此前,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关于上海市2019年度自费药品议价价格核查情况的公示(第四期)》,公示了20个议价价格高于五省市最低价的药品名单和10个《国家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无外省市价格信息的药品名单。

 

  按照要求,如果生产企业不能按时提交材料,证明其价格合理性,则上述药品将依照自费药品管理的相关办法暂停挂网资格。显然,在医保部门成为“超级买手”的大背景下,那些医保目录外药品的日子将越来越不好过。越来越多的自费药,将在采购和使用环节受到严格监控。相关药企必须对应政策内、政策外和线上三大市场,重新构建产品战略,形成不同的产品线,才能活下去,也才能活好。

 

  增补品种如何险境求生?

 

  医药观察家:“工作要点”明确,于今年6月底前将国家重点监控品种剔除出目录。重点监控,加之“优先调出”医保目录,那这些品种的市场会否因此大幅消减?面对“人人喊打”的境遇,相关企业又该如何求生?

 

  史立臣:重点监控品种属于辅助用药品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临床上确实没有多大的临床价值,在使用过程中,更多的是企业通过灰色利益来促进产品的销售和使用;另一类是实际上有临床价值,但企业并没有深入挖掘和研究,而是通过灰色输送,使得药品大量使用或不合理使用,从而造成医保和患者的巨款负担。因此,必须区分,不同的产品,最后的结果不一样。

 

  相关企业如何求生?

 

  第一,最快的方式是转战院外市场。院外市场有药店、诊所、民营医院等,存在很大的销售量。

 

  第二,服务技术专业化药房。如DTP药房,因为很多DTP药房在处方上跟医院的药房有非常大的对接。现在在诊疗的时候,医生告诉患者去哪个药房买药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院外市场、DTP药房是很好的市场。

 

  第三,如果产品有临床价值,就要尽可能地想办法做安全性、有效性研究,最终进入临床路径。未来医保支付的品种一定是进入临床路径为主的品种。

 

  第四,如果企业的研发团队比较强,试试能不能找到新的适应症。例如,血必净被国家列入重点监控,如今对重型或者微重型的新冠肺炎患者有效,这就是一个新的适应症,国家也明确血必净适应症可以增加,以后被重点监控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第五,如果产品有部分或很有临床价值,就想办法发展联合用药。很多疾病的治疗,既有主治药品,也有辅助类药品,所以开发联合用药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但国内能有这种思维的企业不多,这是个方向,难度很大。

 

  第六,药品本身层面很难做下去的话,不如尽快转型,去研发和收购一些相关治疗领域的药品。任何企业的营销团队、经营团队都有一个偏向,其医生资源、终端资源及营销倾向等都会倾向于某一个领域,研发、收购相关领域的相关药物,原有的这些资源就能直接利用。

 

  第七,此次疫情国家对中药有很大的认可,所以中药领域有很大的发展机遇。但前提和关键是得做临床,有明确的临床数据,确保安全性、有效性。在中药领域研究出新的中药处方,有明确的临床数据,最终能够进入国家医保目录,这是中国企业都有的一个机遇。

 

  第八,国内不行的话,就看看全球的市场有没有机会。此次疫情使得中国在药品制造这方面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国家现在医保控费越来越严格,但其他国家并不一定,可以借着此次疫情看看全球市场的机遇在哪里。

 

  在现有的情况下,如何让进入重点监控目录的品种活下去不是药企主要的考虑方向,个人觉得真正的考虑方向在于药企重新构建产品战略。如今有三个药品市场,一个是政策内市场,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受政策影响较大;另一个是政策外市场,包含药店、诊所、民营医院等;还有一个是线上市场。药企重新构建产品战略,要对应这三个市场形成不同的产品线、产品结构,这样药企才能活下去,才能活得好。

 

  郑佩:自全国各地重点监控目录横空出世以后,虽然每个省份的目录有所差异,但目录内品种都不同程度受到处方限制。特别是国家重点监控目录问世,并被踢出2019版医保目录后,自今年1月开始,销量出现断崖式下跌。重点监控品种在医保报销、DRG疾病分组及医院管理三个层面的挤压下,院内市场前景堪忧。特别是针剂,生存很难。院外销售能够缓冲销量下滑速度,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沈明:一旦被调出医保目录,重点监控品种的销量大幅下降毫无悬念!如果面对的局面是“人人喊打”,某些品种,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医药观察家:“工作要点”提出,要尽快制定增补品种的3年消化方案,并于6月底前完成40%省增补品种的消化。对省增补品种来说,三年的过渡期时间也将是做出艰难转型的最后三年。相关药企该如何做好转型?

 

  郑佩:至今没有正式的文件明确按照40%、40%、20%的比例在三年时间内完成省增补医保品种调出,所以这个只是工作会议记录。每个省份情况不一样,可能有的会按照这个节奏,有的会三年之后“一刀切”。药企应该抓住医保动态调整的机会,按照国家医保增补的规则去做工作,争取早日使品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实在没有希望的,可以调整省增补品种的销售渠道,或加大潜力品种的销售推广。

 

  沈明:第一个的建议是:相关厂商抓住这三年的窗口期,尽力做好每一年,不要想多了,做好一年是一年!第二个建议是:尽快寻找替代产品,这个篮子的鸡蛋没了,要尽快找到另一只能下蛋的母鸡!

 

  医药观察家:结合“工作要点”及多个省市的剔除出医保目录药品名单来看,接下来将会有大批药品变为自费药。以往,自费药很容易成为灰色利益输送、临床滥用的重灾区。如今大批药品被逐出医保目录后,会否加剧这种现象?又该如何保证其合理使用?

 

  郑佩:自费药在医院处方的时候会受到严格的监管,患者也希望医生处方医保药品,所以自费药在院内的销售会受到影响。但目前大多数医院是住院才享受医保统筹报销,门诊就诊不享受统筹报销。所以从门诊就医渠道而言,医生处方选择比较多。很多自费药,特别是门诊量大的自费口服药,销量受到影响会较小。通过DRG疾病分组管理,以及临床路径、合理用药等手段,可以保证这些自费药合理使用。

 

  沈明:自费药依然是药品,不是说不允许医生处方。自费药的生产厂商,有的会自动放弃,有的会顽强挣扎。如何保证自费药的合理使用呢?只有加强监管,严格处罚!

 

  史立臣:自费药历来是滋生腐败非常关键的一个点。如今,很多自费药都被重点监控,但为了保持销量,近段时间内肯定会夹带灰色利益输送。首先,上海的管控模式并不是说自费药完全不能用,只是得签署相关的书面文件,那么通过给医生加大费用等方式还是有销量的,虽然担着风险,但是不大。其次,药品的监控,一个是在用药方面,另一个是医保支付方式的管控。国家正在实行DRGs,DRGs实际上是在控制总额,总额一旦控制住了,自费药想要放大就会很难。所以近段时间会存在灰色利益输送,监管难度也会加大,过一段时间会逐渐减少,但想完全杜绝,难度太大。此外,很多患者并不知道医生私自推荐自费药是否合理,也没有相应的投诉渠道。所以,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宣传,建设好相应的投诉渠道。这个渠道必须得打开,不打开没有用。真正让药品合理使用,一方面是医保层面的监督,另一方面是患者层面的监督。

 

  上海首创自费药管控模式

 

  医药观察家:实际上,对于自费药的使用和价格,很多地方都有进行严格的管理。从上海阳光采购平台看,上海市陆续有33批自费药议价挂网,还发布了至少6批暂停挂网资格的自费药名单。您如何看待上海严密监控自费药?

 

  史立臣:上海首创自费药管控模式。上海历来对自费药的管控力度比较大,如果这种模式发挥效力的话,那相关药企就真的穷途末路了。上海的管控模式实际上是从两个角度进行管控,一个是医保层面的限制,另一个是患者层面的限制,而且还有处罚措施,例如明确了绩效考核等,最严重的取消处方权。这种管控模式我觉得挺好,但还有一点上海目前没有做到,就是能不能与互联网对接起来。例如,上海的带量采购及药品使用,能否搭建一个数据平台,将医保目录范围之内的药品在医院的进销存情况都记录进去,医院的库存、药品使用、回款情况、医生处方等都能做到一键查询。之后再将自费药的管控放进去,医生再想开大处方,难度和风险就非常大了,这样就能对整个医院用药形成一个非常强的监控体系。

 

  郑佩:上海市是医保覆盖率和报销比例比较高的区域。全国医保品种加上增补的品种,完全可以满足上海市民就医的需求。自费药只是作为用药体系的一个补充,也是给医生处方更多的选择。基于有利于患者康复的原则,众多自费药挂网,一来可以丰富用药,方便患者,二来可以为其中部分自费药进入医保提供依据。

 

  沈明:上海市的做法值得点赞!但是,光公布自费药的名单还不够!如果依然有大量的自费药被处方怎么办?如何处理?

 

  医药观察家:从上海阳光采购平台发布的自费药品名单中可以看到,不少知名药企的大品种都曾“中招”。被列入名单后会对相关药企在该地区的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

 

  郑佩:对这些品种在医院内部销售的影响比较大。医保不能报销,患者就会提出意见,医生在处方的时候也会有更多的压力:为什么有医保的药品不开,非要开自费药?有的医院医生还要写报告、写说明,非常麻烦。医生在处方的时候,医保用药是优先处方的。

 

  沈明:列入自费药名单自然会引起处方量减少,销量下降,市场萎缩。其实,不管药企是否知名,某个品种是否销量巨大,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史立臣:进入上海的自费药名单,销售肯定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起码在上海的销量肯定会减。

 

  医药观察家:作为医改先行者之一,上海市在自费药价格、使用方面的管控经验会否对其他省市起到示范作用?

 

  史立臣:上海市首创的自费药管控模式有非常大的创新性。这种模式从根本上切断了医生和自费药之间的利益联系,影响到了医生的利益。只有影响到医生的利益才能真正起到管控的作用。所以震慑力还是很大的。此外,上海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是药品集中采购的标杆地区,好东西都是上海创新出来的。

 

  如今上海严控自费药,相信很快就会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注意,并将其推广出去。所以个人估计,上海自费药管控模式今年就会辐射到全国,全国对自费药的管控也会有很大的力度提升。而且,进入上海的自费药名单的部分药品,也有极大的可能进入其他几大省市的名单。如果上海自费药管控模式真正落地的话,将会取得明显的效果,自费药费用将会大幅下降,减轻患者的支付压力。实际上,每个省市对于医改,对于医药的管控都在创新,都在摸索发展。如今上海实践出了自费药管控模式,其他省市就可以根据上海的实践去探索出更多的好办法。

 

  郑佩:其实目前国家执行的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就是福建三明模式和上海模式的综合体。上海之所以走在医改的前列,主要是因为其是直辖市,医保参保比例比较高,在医改中会率先遇到各种问题。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目前全国各省份医保参保水平基本上在95%以上,和上海相差不多,遇到的问题也是上海曾经遇到过的问题。所以上海经验一定会起到示范作用。

 

  沈明:上海的经验一定会影响其他省市,这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不看口号,看每个省市的具体措施与实际效果更重要!

 

  对接三大市场构建产品战略

 

  医药观察家:可以预见,今后越来越多的药品将在采购和使用环节受到严格监控,自费药将遭受来自医保和市场的双重打击。在您看来,今年的自费药将会呈现怎样的趋势?是否真的毫无活路?

 

  郑佩:这个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受到重点监控的品种,不管是国家目录还是地方目录,被踢出医保后肯定是雪上加霜,销量一落千丈。但是大部分自费药是新上市还没有被纳入医保目录,或者是医保目录同类较多,因技术落后被淘汰的品种,包括很多经典老药。这些药品因为不在医保,不受控费和国家集采的限制,在空间和价格上有优势。再加上都在门诊或者院外销售,所以被踢出医保,可能是“躲过一劫”。

 

  沈明:自费药的趋势,一类是逐步退出市场,自生自灭;另一类是缩小战场,在局部省市依然有销量;还有一类可能属于“误杀”,这类品种有一定的患者群体和治疗效果,即使是自费,也会有不错的销量。

 

  史立臣:短期来说,自费药可以通过院外市场、DTP药房等获得部分的销量支撑,但长期来说,若不能证明安全性、有效性,不能证明具有临床价值,肯定没有未来。有些辅助用药本身就是在临床做假数据出来的,再去从本身挖掘临床价值,肯定挖掘不出来,这类药品在中国的市场上几乎就没有未来。但有些药品如果能够证明有临床价值,就有可能重新进入医保。实际上还有一个方向,疾病的预防和康复,但这个方向能不能行不太清楚。这里的前提也是要做临床证明,并且在量的层面希望不要太大,只能说有一点活路而已。不过,如果药品原来的临床获批数据都存在瑕疵的话,这事儿就不用做了。

 

  医药观察家:若品种没有进入国家医保目录,药企接下来有两个选择,一是争取成功调进医保目录,二是离开医保渠道,走自费或者零售路径。而随着严控自费药,以及零售参与集采开始成为趋势,您觉得药企该如何做才能走得更远?

 

  郑佩:医保只是药品销售买单方之一,虽然是最大的,但是还有商保、患者自费等,体量也不小。国家在医保改革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到要探索多种医疗保险模式发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商保领域。因此,药企在重点关注医保产品销售的同时,也要和商保公司积极合作。此外,探索院外销售模式,在OTC和非标诊疗市场发力,如高端医疗和第三终端等,不要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多轮驱动才能走得更远。

 

  沈明:对药企与药商来说,首先要考虑的是,一个药品是治疗什么疾病,是否真的有治疗效果?这是一个药品存在的前提!如果根本没什么治疗效果,或者虽有效果但副作用更大,或者虽有效果但没有竞品更好,那为什么会存在下去呢?难道就靠进入医保目录骗国家的钱吗?难道就靠忽悠患者骗老百姓的钱吗?如果一个药企没有明确的产品定位,什么药品都生产、都经销,能做得好吗?如果这样的药企日子越来越红火,股票价格越来越高,天理何在?给药企的一个建议是:与其整天想着钻空子,不如聚焦力量做“好产品”!首先“道”要正,然后才是“术”要好!

 

  史立臣:药企现在关键要做的是对接三大市场,重新制定产品战略,不同的市场采用不同的产品结构来应对。首先,政策市场包含创新药和仿制药,药企应根据这两类药品去形成一个有竞争力的产品结构,不过,政策市场也是一个规模性市场,量很大,但得靠规模取利,想要获取暴利,难度很大。其次,院外市场,这是企业自主定价的一个利润市场。

 

  这里有个很要命的地方是,品牌知名度不够,患者不买,所以越大的、品牌知名度越高的企业在院外市场会发展得越快。从这个意义上讲,院外市场千万不要缩减产品,能多就多,覆盖的疾病种类越多,覆盖的患者也会越多。最后,线上市场,现在国家明确线上逐步放开。线上市场对保健性产品、计生产品,或者国外的一些产品等,吸引力比较大,那么就要去规划如何覆盖全国,覆盖全球。针对三大市场,采取不同的产品结构,构建新型的产品战略,是企业现在要做的事。只有这样才能活下去,并且活好。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