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大规模研究的第一份报告:阿司匹林会大大增加特定人群的心力衰竭风险!

大规模研究的第一份报告:阿司匹林会大大增加特定人群的心力衰竭风险!

来源:中国生物技术网2021-11-27 12:48

阿司匹林是治疗疼痛和发烧的非处方药。与青霉素、地西泮一起被认为是医学史上的三大经典名著。阿司匹林最初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作止痛剂,但后来发现它也是一种血液稀释剂,可以通过抗凝帮助预防心脏病发作。最近,有一些观点认为定期服用阿司匹林有助于预防新冠肺炎和癌症等疾病。然而,关于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脏病,尤其是心力衰竭,仍有很大争议。

阿司匹林被用来治疗疼痛和发烧。与青霉素、地西泮一起被认为是医学史上的三大经典名著。阿司匹林最初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作止痛剂,但后来发现它也是一种血液稀释剂,可以通过抗凝帮助预防心脏病发作。最近,有一些观点认为定期服用阿司匹林有助于预防新冠肺炎和癌症等疾病。

但关于阿司匹林预防心脏病尤其是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使用仍存在较大争议,目前阿司匹林的使用存在明显误区,常导致临床上不宜使用或乱用的现象。虽然阿司匹林是救命药,但它也有许多副作用。阿司匹林使用不当会导致消化道出血、出血或凝血障碍。

因此,明确阿司匹林与心力衰竭的潜在关系,有助于规范用药,从而降低副作用风险。

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杂志《ESC Heart Failure》发表的一项针对患者的大规模分析中,比利时鲁汶大学的研究团队首次报告了阿司匹林与心力衰竭之间的潜在关系:在至少有一种诱发因素的个体中,使用阿司匹林与心力衰竭风险增加26%相关。

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功能和结构异常的临床综合征。由于并发症和心输出量减少,心力衰竭被认为是血栓形成状态。已知的诱发因素包括吸烟、肥胖、高胆固醇和心血管疾病。

此前,评估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作用的试验显示没有什么益处。然而,阿司匹林对突发心力衰竭风险的影响仍然难以捉摸。这项新研究旨在评估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心力衰竭发生率的影响,以及是否会增加高危患者的心力衰竭风险。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包括了来自西欧和美国的30,827名40岁及以上的高风险人群。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67岁,其中34%是女性。“高风险”是指存在以下一种或多种易感因素,如吸烟、肥胖、高胆固醇和心血管疾病。在登记时记录阿司匹林的使用情况。参与者在基线时没有心力衰竭症状,他们被分为服用组和不服用组。

在研究开始时,共有7698名患者(25%)服用阿司匹林。在5.3年的随访中,1330名患者发生了心力衰竭事件。

在对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身体质量指数)、吸烟、饮酒、血压、心率、血胆固醇、肌酐、心血管疾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受体阻滞剂和降脂药物进行调整后,研究人员评估了阿司匹林与心力衰竭的关系。

他们发现阿司匹林组与心力衰竭诊断风险增加26%独立相关。

为了测试结果的一致性,研究人员在匹配阿司匹林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的心力衰竭风险因素后,重复了分析。在这项匹配分析中,阿司匹林与新诊断的心力衰竭风险增加26%相关。

为了进一步验证结果,研究人员在排除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后,重复了分析。在22,690名没有心血管疾病的参与者(74%)中,服用阿司匹林会增加27%的心力衰竭风险。

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鲁汶大学心内科的Blerim Mujaj博士说:“这是第一项大规模研究,旨在调查有或没有心脏病以及至少一个危险因素的个体使用阿司匹林与心力衰竭之间的关系。我们的分析表明,常用药物阿司匹林与心力衰竭事件相关,不受其他风险因素影响。”

他补充道:“因此,有必要在有心力衰竭风险的成年人中进行更大规模的多国随机试验,以验证这些结果。在此之前,有心力衰竭或有心力衰竭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谨慎服用阿司匹林。”

谁需要阿司匹林?

中国规范阿司匹林使用的专家共识建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

(1)血压控制在150/90 mmHg以下且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患者,可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治疗:50岁以上;有靶器官损害,包括血浆肌酐中度升高;。

(2)40岁以上有以下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二型糖尿病患者: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直系亲属);吸烟;高血压;超重和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蛋白尿;血脂异常。

(3)10年缺血性心血管疾病风险 10%的人群或具有以下三种或三种以上危险因素的人群:血脂异常;吸烟;肥胖; 50岁;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

阿司匹林不仅能治病,还会引起出血等严重副作用。服用阿司匹林有严格的适应症。需要根据风险和效益评估来决定是否服用阿司匹林。(100yiyao.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标注“来源:百医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音视频资料均属于百医网网站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承担责任。获得书面授权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百医网”。其他来源的文章均为转载。本网站所有转载都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转载不代表本网站的立场。不想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以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

87%的用户在随时阅读、评论、分享百医网APP。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