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蔬菜也是在吃微塑料?《自然》揭示微塑料入侵人体的全新路径 |
![]() |
来源:学术经纬 2025-04-16 11:27
一项发表于《自然》期刊的研究又发现了微塑料进入人体的全新路径——大气中的微塑料可以通过植物叶片的气孔进入植物体内,进而被人类或食草动物食用,以一种此前被忽视的方式直接或是间接造成健康威胁。随处可见的塑料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它们几乎充斥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过近些年来,受到更多关注的却是肉眼不可见的微塑料 这些塑料颗粒不仅仅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更是进入了我们的身体中。
从大脑、心脏、血液再到胎盘,已经有不少研究陆续从各种人体器官中发现了微塑料的踪迹。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 无孔不入 的微塑料很可能带来了隐形的健康威胁。
有研究指出,微塑料进入大脑后,会在神经元中与 -突触核蛋白( -syn)相互作用,促进后者的原纤维形成和复制。考虑到 -syn与帕金森病发生的密切关联,这一发现意味着。
微塑料对大脑健康的潜在威胁不仅在于帕金森病。另一项近期研究表明,一些痴呆症患者的大脑样本中出现了明显的微塑料沉积,这也提示。
此外,通过饮用水摄入的微塑料颗粒在进入肠道后,可以穿透肠道屏障,影响相关区域的代谢。而在心脏中, 颈动脉脂肪斑块中存在微塑料颗粒的个体,发生卒中、非致命性心脏病的风险要高出3.5倍。
当然需要指出,目前微塑料导致健康隐患的证据大多集中于相关性研究,其具体致病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但毫无疑问,微塑料的潜在威胁已经受到研究者的大量关注。
就在本周,一项发表于《自然》期刊的研究又发现了微塑料进入人体的全新路径 大气中的微塑料可以通过植物叶片的气孔进入植物体内,进而被人类或食草动物食用,以一种此前被忽视的方式直接或是间接造成健康威胁。
传统观点认为,植物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微塑料。事实上,除了土壤与水体,大气同样是微塑料的重要聚集地。其中,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苯乙烯(PS)聚合物以及它们的低聚物在大气中分布广泛且丰度较高。科学家们已经知道,植物叶片可以直接从大气中吸收多种纳米颗粒。不过,此前尚未有研究为植物叶片吸收大气微塑料提供坚实的真实观测数据。
在这项研究中,由南开大学领衔的研究团队首先采集了来自不同污染水平的野外环境的叶片样本,以及分别在露天环境和温室中种植的蔬菜,借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叶片和蔬菜中的PET、PS聚合物浓度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这两种聚合物以及相应的低聚物在植物和蔬菜叶片中广泛存在。环境中的大气污染越严重,叶片中的微塑料浓度也越高。露天种植蔬菜的微塑料浓度,也比温室中的高出10~100倍。此外,生长时间更长的叶片,微塑料的浓度明显更高;蔬菜直接接触空气的外层叶片,微塑料含量也高于内层叶片。
图片来源:123RF
这些定量分析结果提示我们,在自然环境中,植物叶片对大气微塑料的吸收和积累可能广泛存在。当然,只有这些相关性发现还远远不够。接下来,研究团队利用高光谱成像和原子力显微镜-红外光谱法对叶片中的纳米级PET和PS颗粒进行了检测,并且利用等离子体质谱等手段追踪了经过标记的PS纳米颗粒被玉米叶片吸收后,在植物体内的迁移路径。
观测结果证实,PS纳米颗粒可通过细胞间隙进入叶肉组织,随后聚集形成微米级颗粒。除了叶片内部的迁移,一段时间后,PS纳米颗粒还会向玉米茎的维管束转运,并在毛状体中积累。
▲PET和PS在玉米叶片中的分布与转运路径(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作者还模拟了自然环境中的大气微塑料暴露。暴露时间越长,叶片中PET积累越多。而在根系暴露实验中,研究团队没有在植物茎叶中检测到PET,说明叶片吸收是植物地上部分的主要微塑料来源。土壤栽培实验也表明,根系吸收PS纳米颗粒的效率远低于叶片从大气中吸收的效率。
由此,这些发现阐明了空气中的微塑料在叶片中积累,并向食草动物和人类体内转移的潜在影响。尽管目前尚无关于人类接触塑料风险的广泛共识,但这些物质从空气中沉积到人类食物中,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接触途径。微塑料对健康与生态的潜在威胁,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资料:
Li, Y., Zhang, J., Xu, L. et al. Leaf absorption contributes to accumula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plants. Nature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8831-4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Nat Genet:科学家成功绘制出新型细胞图谱,有望揭示神经母细胞瘤肿瘤微环境的显著改变 (2025-04-18)
- 中国整治“神医”“神药”等告白乱象 (2025-04-18)
- 国度药监局召开药品网络贩卖平台企业合规指导任务会 (2025-04-18)
- 多学科微循环障碍防治前沿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2025-04-17)
- Cell子刊:唐道林/康睿团队发现细胞色素C新功能——抑制铁死亡 (2025-04-17)
- Science:免疫系统的和平使者!科学家揭秘调节性T细胞如何维护机体免疫平衡? (2025-04-17)
- Nature:基因编辑研究新突破 STITCHR技术有望让基因修复更精准 (2025-04-17)
- 《自然·医学》:吃出健康晚年!10万人30年随访,哈佛团队分析8种健康饮食长期益处,健康老龄化可能最高增加124% (2025-04-17)
- Cell:新研究揭示单个突变如何加剧西部马脑炎病毒疫情暴发 (2025-04-17)
- FDA将限制动物试验,一线科研专家怒批:太荒谬了 (2025-04-17)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