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浙江大学培训班

浙江大学培训班

浙江大学 百人计划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遗传学研究所/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双聘研究员。

研究方向聚焦于前肠起源的器官包括食管和肺的在器官发育及相关疾病中的功能。主要研究不同的干细胞参与损伤后修复以及在肿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且深入了解其分子机制,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同时深入探究参与胚胎发育,器官生成,干细胞动态平衡及机关疾病的信号通路,尤其对WNT信号通路在其中的功能研究。以第一或者共同通讯作者在Nature,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PNAS和Development等杂志发表了多篇论文。

贺 永 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流体动力与机电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Bio-Design Manufacturing 期刊副主编、Biofabrication期刊编委。从事增材制造(3D打印)、生物制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杰青、基金重点、优青、联合基金重点等国家6项,出版生物3D打印专著2本,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等期刊发表100余篇,H因子56,论文被引9600余次。担任国家医用增材制造标准委员会设备组牵头人、生物材料学会先进制造分会副主任委员、机械工程学会生物制造分会常务委员,创建EFL品牌(Engineering for Life),致力于医工交叉研究及成果转化。

蔡志伟 研究员

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临床干细胞中心PI、研究员和博导,并担任癌基因与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组组长及仁济泌尿外科兼职教授;现为上海市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东方学者及医学院 双百人 。于2002获得Universiti Kebangsaan Malaysia生物医学学士;2009年取得香港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2009至201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先后进行博士后训练及担任副研究员。在博士后期间,利用基因工程小鼠模型,重点探究雄激素受体(AR)在前列腺上皮管腔细胞的作用机制;此课题获得美国国防部前列腺癌研究计划博士后研究基金的资助,及美国癌症研究协会Scholar-in-Training奖。此外,成功建立一种全新的类器官培养系统,用于长期体外培养前列腺管腔祖细胞、前列腺和。这些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如Nature Cell Biology, eLife和Cell,并获得国际专利2项。作为类器官培养系统的发明者,获邀在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举办的首届 The Organotypic and Next Generation Culture 工作坊担任实验导师,教授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学者有关类器官的培养方法。同时,作为eLife Community Ambassador,致力推动发展中国家青年科学家的职业培训项目。课题组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1项,以及上海市科委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项目1项。

郑智国 副研究员

博士、硕士生导师浙江省肿瘤医院生物样本库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样本整合研究分会常委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常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临床数据与样本资源库专业委员会委员

全国生物样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59)委员

浙江省数理医学学会新型生物标志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在国内外杂志署名发表SCI论文30多篇;主笔和参与生物样本库国家标准制订7项,参与团体标准制订1项等,第一或参与获得10项国家发明专利。

葛学美 研究员

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近几年在巴塞罗那大学肿瘤医院肿瘤代谢实验室以博士后的身份从事肿瘤的药物治疗研究,研发了、、直等肿瘤病人活体肿瘤组织或冻存的组织的3-D培养模式-肿瘤类器官。2018年,在国内收集了141例临床肝癌手术标本,建立了39例肿瘤类器官,在18例的类器官药物试验中,新型的mTOR抑制剂效果显著。该治疗作用在10多例肝癌PDX及其肿瘤类器官形成的荷瘤小鼠ODX的药物试验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该技术将为肝癌等建立个体化的及肿瘤发展不同阶段的organoid模型,有针对性地筛选有效药物,及时筛选有效药物及药物组合,由此尽可能避免耐药性的出现;而在耐药性出现时,又可及时发现耐药机制,筛选和更换更有效的药物。

李程 博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学院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博士,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系。从事干细胞及肿瘤类器官模型构建、精准医疗技术转化方向的研发与工作十五年,曾任浙江中赢方舟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杭州易文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浙江生创精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杭州观梓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浙江科途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参与包括国家 863计划 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一项和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研专项一项,发表SCI论文4篇。作为专利发明人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7项。在干细胞及肿瘤类器官模型构建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

何康信 博士

依托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及其他合作医院,开展的转化医学研究很好地利用了类器官的优越特性,为学术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开发提供支持。同时涵盖了类器官生物样本(活)库的建设、个性化肿瘤类器官药敏检测、器官芯片、类器官与微生物相互作用等领域,尤其是在正常组织来源的类器官的造模方面有较多的实践经验。

韩晓 博士

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干细胞与神经再生研究所讲师。神经生物学方向,主要探究FoxG1在端脑发育早期对皮层神经元命运决定的调控作用。同年,加入南京医科大学干细胞与神经再生研究所刘妍教授课题组,主要从事体细胞重编程、人脑类器官体系构建以及应用iPSC阐明脑发育疾病,如自闭症、亨廷顿病和唐氏综合征等致病机制方面的研究。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在JCI、Life medicine、 Cerebral cortex、Neuropharmacology、Frontiers in molecular neuroscience、Frontiers in cellular neuroscience等杂志发表相关研究成果。目前,韩晓博士正作为项目负责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李星南 博士

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Kuo团队的核心成员,从事类器官及肿瘤研究超过15年时间。迄今在Cell、Nature、Nature Medicine、PNAS等顶尖生物医学杂志上发表多篇类器官及干细胞领域相关的论文,他引数超过5000次。其核心论文于2018年发表于《Cell》,论述了通过ALI法培养患者来源类器官(patient derived organoids, PDOs)首次实现人源样本原生微环境的体外模拟,并在该模型上重现了位点依赖性的T细胞应答;开创了以新型PDO为基础的免疫体外评估体系。Nature Review Cancer评述ALI PDOs为Organoid 2.0,至今该论文的他引数已超过800次。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