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Methods:AI的“火眼金睛”!在分子世界里,看见“看不见”的瞬间 |
![]() |
传统的生化实验方法,好比是把成千上万个分子,一股脑儿地扔进一个巨大的搅拌机里,然后测量搅拌后混合物的平均状态。你或许能知道这些分子整体上是在做什么,但对于其中某个分子稍纵即逝的变化,你将一无所知。因为它的信号,早已被其他成千上万个分子所淹没。
单分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single-molecule F 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smFRET)技术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生。研究人员巧妙地在所关心的生物大分子(比如一个蛋白质或者一条RNA)的两个特定位置,分别标记上两种不同颜色的荧光染料分子:一个 供体 (donor)和一个 受体 (acceptor)。当用特定颜色的激光照射时,供体会被激发并发光。如果此时受体离它足够近,供体的能量就会像无线充电一样, 嗖 地一下转移给受体,让受体发出另一种颜色的光。这个能量转移的效率,与二者之间的距离高度相关:离得越近,效率越高,受体就越亮,供体就越暗;离得越远,效率越低,受体就越暗,供体就越亮。
通过精确记录这两种颜色荧光强度的相对变化,研究人员就能实时追踪这两个标记点之间的距离变化,从而推断出整个大分子的构象动态,也就是它是在伸展、折叠,还是在扭转。每一条smFRET时间轨迹(time trace),都是一部关于单个分子的 内心情感 的纪录片,充满了动态的细节。
SMFM实验的巨大优势,能够揭示那些在 系综平均 (ensemble measurements)中被掩盖的罕见行为,也带来了它最大的挑战。每一场实验都会产生数千乃至数万条这样的单分子轨迹。这些原始数据并非一目了然的完美曲线,而是充满了 不完美 。
首先是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的问题。单个荧光分子的信号极其微弱,很容易被背景噪音所干扰,使得曲线看起来 毛毛躁躁 。其次是光物理现象(photophysics)的干扰。荧光染料分子本身并不稳定,它们可能会短暂地 眨眼 (blinking)进入不发光的暗态,或者在持续的激光照射下彻底 牺牲 ,发生不可逆的光漂白(photobleaching),导致信号突然永久消失。这些伪信号,都需要被准确地识别并与真实的生物学构象变化区分开来。
最核心的困难,在于如何从这片混杂着真实信号、噪音和伪信号的 数据沼泽 中,高效、客观地识别出那些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 少数派 。例如,在一个多步骤的生化反应(如基因转录或剪接)中,某个关键的中间体可能只存在几十毫秒,并且只有一小部分分子会经历这个状态。传统的分析方法,如构建FRET效率直方图,虽然能提供群体层面的信息,但往往会因为 少数服从多数 的平均效应,而将这些珍贵的 少数派 信号彻底抹平。
因此,长期以来, 手动检查轨迹 (manual inspection of traces)成了单分子研究领域一个不可或缺、却又令人痛苦的步骤。研究人员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一条一条地审视这些曲线,依靠专业知识和直觉来判断哪些轨迹是 好的 ,哪些是 坏的 ,哪个区域的信号是 真实的 ,哪个区域是 伪信号 。这个过程不仅是巨大的时间黑洞,减慢了科学发现的步伐,更严重的是,它不可避免地引入了人的主观偏见。两位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面对同一份数据,也可能做出不尽相同的判断。
尽管已经开发出一些自动化分析工具,例如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ing, HMM)的方法,但它们往往需要研究人员预先设定一些物理或模型参数。如果真实的分子的行为不完全符合模型的假设(例如,非马尔可夫行为),这些工具的分析结果就可能出现偏差,甚至丢弃掉有用的信息。而且,这些工具通常是为特定任务而设计的 专才 ,缺乏通用性。
总而言之,单分子数据分析领域迫切需要一场变革。我们需要一个更全面、更系统化、更客观的方法,它不仅能将研究人员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更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发现那些仅凭肉眼和传统工具难以企及的科学宝藏。这正是META-SIM诞生的时代背景。
不止是 看图说话 :META-SIM如何炼成 读懂 分子语言的超能力?近年来,以GPT系列为代表的 基础模型 (foundation model)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掀起了滔天巨浪。这些模型的强大之处在于,它们首先在海量的无标签文本数据上进行 预训练 (pre-training),学习语言的通用规则、语法和内在逻辑,从而构建一个知识渊博的 大脑 。然后,这个强大的 大脑 只需在特定任务上进行少量的 微调 (fine-tuning),就能表现出色。
META-SIM的设计哲学正是借鉴了这一点。研究人员没有为每一个单分子分析任务(如轨迹分类、状态识别、光漂白计数等)都单独设计一个模型,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具雄心的 整体论 策略(holistic approach)。他们要打造一个能够理解单分子荧光轨迹这种 特殊语言 的通用基础模型。
要训练这样一个模型,首先需要一本内容丰富、答案准确的 教科书 。然而,在单分子实验中,获取大量带有完美 标准答案 的真实数据几乎是不可能的。你永远无法百分之百确定一条实验轨迹的每一个细节的 真相 是什么。怎么办?研究人员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自己创造一本完美的教科书。
他们通过计算机模拟,生成了超过一百万条合成的荧光轨迹。这些模拟轨迹并非简单的线条,而是精心设计、旨在涵盖单分子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的 百科全书 。研究人员可以精确控制模拟过程中的每一个参数:分子有几个构象状态?每个状态的FRET效率值是多少?状态之间转换的速率有多快?荧光染料的 眨眼 频率和光漂白寿命是多久?信号的信噪比有多高? 由于这一切都是预先设定的,每一条模拟轨迹都自带一份完美的 标准答案 或 基准真相 (ground truth)。
这本百万级别的 教科书 ,成为了META-SIM最初的学习材料。接下来是训练方式。META-SIM采用了 多任务学习 (multitask training)的策略。它不像一个偏科生,只学习某一门功课,而是像一个全能学霸,同时学习多门功课。这些功课涵盖了单分子分析的方方面面,比如:
轨迹分类与分割(Trace classification and segmentation):判断一条轨迹是否有效,并切分出有信号的区域。
轨迹理想化(Trace idealization):将充满噪音的原始轨迹,转换为一系列干净利落的、代表不同FREN状态的 阶梯 状曲线。
光漂白步数分析(Stepwise photobleaching analysis):准确数出一条轨迹中发生了几次光漂白事件,这对于确定分子复合物的亚基数量至关重要。
动力学指纹分析(Kinetic fingerprinting):识别轨迹中蕴含的动力学特征。
通过同时处理这些看似不同但内在相关的任务,META-SIM被迫去学习那些贯穿于所有任务之下的、最基本、最核心的特征。它学会的不再是解决某个特定问题的 技巧 ,而是理解单分子轨迹这门 语言 的 语法 和 语义 。
这个学习过程的核心,在于一种名为 注意力机制 (attention mechanism)的神经网络架构,这也是驱动Transformer模型(GPT的基石)的核心技术。简单来说,META-SIM会将一条长长的荧光轨迹切割成一个个小的 片段 (patch),然后通过注意力机制,判断哪些片段对于理解整条轨迹的 含义 最为重要,并给予它们更高的权重。经过多层复杂的计算,META-SIM最终为每一条输入的荧光轨迹,生成一个高维度的数学向量,这被称为 嵌入 (embedding)。
这个 嵌入向量 是META-SIM的精髓所在。它就像是为每条单分子轨迹量身定制的 数字指纹 或 DNA条形码 。一条轨迹的所有关键信息,它的FRET状态数量、转换快慢、噪音水平、光漂白行为等等,都被浓缩并编码在这个由数百个数字组成的向量中。这个向量,就是META-SIM对这条分子 舞步纪录片 的最终理解。
这个强大的、经过预训练的基础模型,在面对真实的、全新的实验数据时,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它甚至无需任何微调,就能直接在多种分析任务上达到与领域内顶尖专用工具相媲美的性能。例如,在一项包含14个常用分析工具的公开基准测试中,未经微调的META-SIM在轨迹理想化任务上的表现,与这些工具的平均水平相当甚至更优。它预测的动力学常数与平均值的偏差仅为3.6%和6.8%,而其他14种工具的平均偏差则为9.2%和12.1%。
而在某些特别复杂的任务中,即便需要微调,也仅需研究人员提供大约100条标记好的轨迹样本即可。这与过去动辄需要数万条标记样本的深度学习模型相比,所需的数据量减少了超过200倍。这使得模型的定制化和应用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和高效。
可以说,META-SIM通过 模拟数据预训练 + 多任务学习 的范式,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对单分子荧光轨迹具有深刻理解的 大脑 。而它输出的 嵌入向量 ,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前所未有的、探索和发现分子世界新现象的大门。
分子的 星空图 :META-SIM Projector如何将整个实验浓缩于一瞥之间?META-SIM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高效的自动化分析工具,更是一种全新的数据 感知 方式。那个高维的 嵌入向量 虽然蕴含了丰富的信息,但它本身只是一串抽象的数字,人类无法直接理解。如何将这些信息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研究人员能够 看到 整个数据集的全貌和内在结构?
为此,研究团队开发了一个基于网络的交互式可视化工具 META-SIM Projector。它的核心思想,是利用 均匀流形近似与投影 (Uniform Manifold Approximation and Projection,UMAP)的降维算法,将那些高维的、我们无法想象的嵌入向量,投影到一个我们熟悉的二维或三维空间中。
想象一下,你手中的整个单分子实验数据集,成千上万条独立的轨迹,瞬间被转化成了一幅壮丽的 星空图 。在这幅图上,每一个闪烁的光点,都代表着一条独一无二的单分子轨迹。而这幅星图的奇妙之处在于,它的空间布局蕴含着深刻的物理意义:行为相似的轨迹,在图上的位置会彼此靠近,形成 星团 或 星座 ;而行为迥异的轨迹,则会相距遥远。
研究人员首先用模拟数据验证了这个 星空图 的可靠性。他们生成了一些受控的合成数据集,在这些数据集中,只有某一个特定的属性在变化,而其他所有属性都保持不变。例如,一个数据集中的轨迹具有不同的信噪比,另一个数据集中的轨迹具有不同的状态停留时间(dwell time)。当把这些数据集通过META-SIM Projector进行可视化后,结果令人信服:在UMAP投影图上,代表不同信噪比的 光点 自动地分离开来,形成了一条从 清晰 到 嘈杂 的清晰轨迹;而代表不同停留时间的点,也按照从 快 到 慢 的顺序,排列成了有序的集群。这证明了,这张 星空图 确实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单分子轨迹的关键物理特性。
当应用于真实的实验数据时,这幅 星空图 的威力便显现出来。研究人员将一份包含人工标记为 接受 (accepted)或 拒绝 (rejected)的轨迹数据集进行投影。在UMAP图上,被接受的轨迹点(通常代表信号良好、行为清晰)和被拒绝的轨迹点(通常代表信号差、行为异常)自动地聚集成了两个泾渭分明的 星团 。
更重要的是,META-SIM Projector是交互式的。研究人员可以在这片 星空 中自由探索。用鼠标点击任何一个 光点 ,屏幕上就会立刻显示出它所代表的那条原始荧光轨迹。同时,系统还会列出它在 嵌入空间 中的 最近邻居 ,也就是行为与它最相似的其他轨迹。这就像是在宇宙中发现了一颗有趣的星星,然后立刻就能看到它所属的整个星系。这种 一瞥即全局,点击即细节 的探索方式,将原本枯燥、线性的数据检查过程,变成了一场充满发现乐趣的旅程。
为了让这种比较超越单个实验室的界限,研究团队还提出了一个更宏大的构想,smFRET图谱(smFRET Atlas)。他们利用一百万条涵盖了广泛FRET行为(不同状态数、信噪比、转换速率等)的模拟轨迹,训练并构建了一个通用的、标准化的UMAP 星图 坐标系。任何研究人员,无论来自哪个实验室,在研究哪个生物系统,都可以将自己的smFRET数据投影到这张公共的 图谱 上。这样一来,他们的分子行为就会在图谱的特定 大陆 或 岛屿 上着陆。例如,一个快速在两个FRET状态间跳变的分子,它的轨迹点会聚集在图谱上名为 2-c-lm-f (代表2个状态、高信噪比、低-中FRET值、快速转换)的区域。
这个smFRET图谱,为整个领域提供了一个共享的 通用语言 和 世界地图 ,极大地促进了不同实验结果之间的比较和标准化,为解决单分子研究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 可重复性 难题,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解决方案。
AI裁判与寻宝罗盘:两把 神兵利器 如何革新数据?META-SIM Projector为我们绘制了地图,但要在这片广袤的数据星空中高效航行,我们还需要更的导航工具。为此,研究团队基于META-SIM的嵌入向量,开发了两个巧妙而强大的定量指标:一个用于质量控制的 AI裁判 标签自洽性分数(Label Self-Consistency Score, SCS);另一个用于驱动科学发现的 寻宝罗盘 局部香农熵(Local Shannon Entropy, LSE)。
SCS:一个客观的 AI裁判
在单分子数据分析中,无论是为了微调AI模型,还是为了最终的科学解读,研究人员都需要对一部分轨迹进行 打标签 (labeling)。这个过程的一致性至关重要。SCS的核心逻辑非常直观:如果两条轨迹在本质上是相似的(即它们在嵌入空间中的距离很近),那么一个行事一致的裁判(无论是人还是AI)就应该给它们贴上相同的标签。
SCS的具体计算方式是,对于数据集中的每一条轨迹,考察它周围的k个最近邻居,看其中有多少邻居跟它拥有相同的标签,然后计算一个平均概率。这个分数介于0和1之间,分数越接近1,说明标签的 自洽性 或 一致性 越高。
这个指标的实用价值是巨大的。研究人员发现,当他们开始手动标记一个新数据集时,SCS分数会随着标记轨迹数量的增加而提升,通常在标记了约5%到20%的数据后,SCS分数就能达到一个稳定且较高的平台(通常大于0.8)。这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实时的、定量的反馈。如果SCS分数迟迟无法提高,就如同AI裁判亮出了黄牌,提醒研究人员: 你的标记标准可能不一致,或者这个数据集本身非常复杂,需要你更仔细地定义分类标准。 这套机制,有效地保证了后续分析所用标签的质量,也为培训新成员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评价体系。
LSE:一个精准的 寻宝罗盘
如果说SCS是保证航行安全的 压舱石 ,那么LSE就是指引我们发现新大陆的 罗盘 。LSE的设计思想,源于信息论中的 香农熵 概念,它衡量的是一个系统的不确定性或 意外程度 。熵越高,代表系统越混乱、越不可预测;熵越低,则代表系统越纯粹、越出人意料。
LSE将其应用于单分子数据集的发现过程。假设一个实验包含多种不同的条件(例如,加入了不同的药物,或者使用了不同的突变体)。LSE的计算逻辑是:对于某一条轨迹,我们同样考察它在嵌入空间中的一群 邻居 。然后问一个问题: 这些邻居们,都来自哪些实验条件?
如果这些邻居均匀地来自所有不同的实验条件,说明这条轨迹所代表的分子行为是一种 普遍现象 ,在各种条件下都会出现。这种情况下的 不确定性 很高,因此它的LSE值就高。
反之,如果这些邻居几乎全部来自某一个特定的实验条件,这就强烈地暗示,这条轨迹所代表的行为是一种罕见的、条件特异性的现象!它就像是在一片嘈杂的多种语言的对话中,突然出现了一句只有特定人群才懂的 暗语 。这种情况下的 不确定性 很低,因此它的LSE值就低。
低LSE值的轨迹,就是 寻宝罗盘 上指针剧烈摆动的方向,它告诉我们: 这里有宝藏!
为了验证LSE的威力,研究团队分析了一个研究转录暂停复合物的数据集(D4),其中包含了在不同氯化钾(KCl)浓度下的smFRET测量。当他们将所有数据点在UMAP图上根据LSE值进行着色时,一幅清晰的图景出现了:在50mM KCl浓度下,低LSE的轨迹(即该条件下最独特的行为)聚集在图谱的一个区域;而在1000mM KCl浓度下,低LSE的轨迹则聚集在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区域。这直观地揭示了,存在着依赖于盐浓度的、非常独特的分子构象行为。
LSE的巧妙之处在于,它进行这种 寻宝 时,完全无需预先对分子行为做出任何假设。研究人员不需要事先知道应该关注FRET值的变化,还是动力学的变化。LSE能综合嵌入向量中的所有信息,自动地、无偏地捕捉到那些在特定条件下最 与众不同 的分子群体。它将研究人员的注意力从茫茫数据中解放出来,直接引导到最有可能产生新发现的地方。
幽灵 现形记:在复杂的剪接体迷宫中,AI如何找到被忽略的关键一步?META-SIM是否真的能帮助研究人员做出前人未见的生物学发现?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团队选择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目标:酵母剪接体(spliceosome)的smFRET研究数据。
剪接体是细胞内最复杂的分子机器之一,它负责将信使RNA前体(pre-mRNA)中无用的 内含子 片段精确切除,并将有用的 外显子 片段连接起来,这个过程被称为RNA剪接(RNA splicing)。这个过程涉及数十个蛋白质和RNA分子的协同作用,动态变化极其复杂。原始研究通过巧妙的实验设计,在剪接过程的不同关键节点上设置 路障 ,使得剪接体 停滞 在特定的中间状态,然后用smFRET技术观察pre-mRNA底物的构象变化。
尽管实验设计巧妙,但获得的数据依然是高度异质性的 大杂烩 。即使是在某个被 阻断 的步骤,细胞抽提物中复杂的环境依然会导致大量的非特异性信号和背景行为。关键的生物学信号,就像是混入了一大群群众演员中的主角,难以辨认。在最初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了先进的聚类分析方法,并进行了大量的细致分析,才梳理出剪接过程中的主要构象路径。但会不会有某些更稀有、更微妙的 幽灵 状态,在当时的分析中被忽略了呢?
这正是META-SIM大显身手的舞台。研究团队(其中包含对剪接领域并无深入背景的成员)在短短一周内,运用META-SIM完成了对这批复杂数据的再分析。他们首先将所有实验条件下的全部smFRET轨迹,通过META-SIM转换成嵌入向量,并计算了每一条轨迹的LSE值。
当他们将所有轨迹投影到UMAP图上时,正如预期那样,不同条件下的数据点有重叠,也有分离,但整体结构依然复杂。然而,当他们祭出 寻宝罗盘 LSE,并让Projector只显示所有数据中LSE值最低的那10%的轨迹时,奇迹发生了。
原本模糊不清的图景,瞬间变得无比清晰。在UMAP投影图上,这些最 条件特异 的轨迹,根据其所属的实验条件,自动地聚集到了几个分离的 岛屿 上。更重要的是,当研究人员检查这些低LSE轨迹的FRET直方图时,一个被忽略的现象浮出水面。
数据显示,在没有功能性PRP2解旋酶(一种关键的剪接因子)的条件下,pre-mRNA主要处于一种高FRET效率的状态,表明其结构较为紧凑。而在加入了功能正常的PRP2解旋酶的条件下(例如WT(3 SS)和WT(WT)条件),除了主要的高FRET群体外,重新出现了一个微弱的、但清晰可辨的低FRET效率群体。这个 少数派 群体,在原始研究的整体FRET直方图中,由于信号微弱,几乎无法被识别出来。
这个重新出现的低FRET状态,对应着一种结构更伸展的pre-mRNA构象。它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它代表了一个罕见且短暂的中间构象,与剪接体在选择正确的剪接位点(3 splice site)时进行的 采样 和 校对 过程有关。令人振奋的是,这一发现在后续的、独立的生物化学研究中得到了证实。那个曾经被数据噪音和复杂性所掩盖的 幽灵 状态,在META-SIM的 火眼金睛 下,终于无所遁形。
这一发现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剪接领域本身。它证明了,META-SIM与LSE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客观、高效地从极其复杂的生物学数据集中,挖掘出稀有但至关重要的生物学信号。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降低了科学发现的 门槛 。即便是非该领域的专家,也能借助这套强大的工具,在短时间内做出有价值的洞察。这无疑将加速整个单分子生物物理领域的探索步伐。
超越自动化: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与数据 对话 的新纪元META-SIM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 AI替代人工 的故事,尽管它在自动化分析方面的效率和客观性已经令人印象深刻。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开启了一种全新的、与科学数据进行 对话 的范式。
在过去,我们与数据的关系更像是 独白 或 命令 。我们基于先前的假设,设计出特定的算法,然后命令计算机去执行计算,并给我们一个结果。这个过程是线性的、封闭的。
而META-SIM所引领的,是一种探索性、交互式的 对话 。通过META-SIM Projector,我们不再是孤立地审视一条条轨迹,而是能够俯瞰整个由数据构成的 生态系统 的全貌。我们可以提出更开放的问题:
我的实验数据中,天然存在着哪几个主要的 行为群落 ? (观察UMAP图的自然聚类)
这两个不同实验条件下,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比较两组数据在图谱上的分布,并用LSE高亮出特异性行为)
这条看起来很奇怪的轨迹,数据集中还有没有和它类似的 同类 ? (点击轨迹点,查看其最近邻居)
这种 对话 能力,将研究人员从繁琐的数据处理者,转变为一个更高层次的、与数据合作的 探索者 和 提问者 。AI负责处理人类心智难以承受的规模和复杂性,将海量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可探索的知识地图;而人类则负责发挥我们最擅长的能力,提出富有创造性的问题,并赋予数据背后的发现予以科学的意义和解释。
这项工作的未来充满了想象空间。META-SIM的框架可以被扩展到更广泛的单分子研究领域,如单颗粒追踪(single-particle tracking)或超高分辨率成像。甚至,我们可以想象,未来更高阶的META-SIM,能够将其产生的嵌入向量与大型语言模型(如GPT)相结合。届时,研究人员或许可以用自然语言直接向数据集 提问 : 请总结一下A药物处理后,分子动力学相比于对照组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并找出最具代表性的三条轨迹。
科学的本质,是在未知中探索。在这条道路上,我们需要更好的地图和更灵敏的罗盘。META-SIM,正是人工智能赠予生命科学探索者的一套精良装备。它让我们在观察分子世界的孤独舞者时,不仅能看清它们的每一个舞步,更能听到那些最稀有、最微弱,却可能改变整个乐章的 弦外之音 。一个数据驱动的生物学发现新纪元,正悄然拉开序幕。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结直肠癌转移的“机械推手”!Cell Reports:胶原I通过YAP1诱导癌细胞胎儿样重编程新机制 (2025-10-10)
- 觅食节律行为神经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2025-10-10)
- 《自然·代谢》:宣武医院团队发现,小胶质细胞胆固醇代谢重编程是慢性神经炎症和大脑损伤的关键! (2025-10-10)
- Nature:给生命“天书”装个“Ctrl+F”——科学家把67万亿碱基压缩进硬盘,一键搜索全球基因库 (2025-10-10)
- 全球首例!科学家用“分子剪刀”改写肾脏血型,O 型血患者移植难题迎突破 (2025-10-10)
- 20 亿美金押注的“增肌神药”翻车了?Mol Metab 小鼠实验发现:肌肉变强了,血糖却乱了 (2025-10-10)
- Nature Methods:AI的“火眼金睛”!在分子世界里,看见“看不见”的瞬间 (2025-10-10)
- Cell Discovery:复旦大学詹成/范虹等提出基于铁死亡的肺癌治疗新策略 (2025-10-09)
- 喝一周接骨木汁竟能“微调”基因?Nutrients 证实这种深色果汁让超重者代谢更灵活 (2025-10-09)
- Nature子刊:王金勇/竺晓凡团队实现从脐带血大规模制备iNK和CAR-iNK细胞,用于癌症免疫治疗 (2025-10-09)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