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自杀者存在精神心理疾病 |
科学家发现,4-5-6月是抑郁自杀的高发时节,5月份达到最高水平。查阅中华心理教育网今年自杀救援警报:
?5月8日,烟台有一男性职工2次打来电话,自述形象不好,万念俱灰,最近又遇到一些生活事件(身上汗毛多,不敢穿短袖),准备马上跳楼轻生。
?5月3日,有一个女孩发了一个“轻生帖”: 我知道我真的该走了,像天使一样静静地飞走……
?5月1日,连云港一位女子打来电话,自述其受到感情的困扰,决意轻生。
?4月27日,一个北京网友自述:弟弟突然猝死,自己沉浸在悲伤氛围中难以自拔。
?4月21日,一位名叫“青松小兔”(轻生小兔)发了一个帖子:《明天我走上了不归路》??????
据南京市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介绍,虽然5月8日至今,没有发生自杀的一级预案,但每天都能接到十五六个电话,诉说自己郁闷难耐。
90%的自杀者存在精神和心理疾病,最常见的是抑郁症。
一、 抑郁症病根 自律神经紊乱,导致情绪中枢紊乱
为何自杀5月高发?专家分析,季节转换,内环境调节,自律神经系统在调节中发生紊乱,导致了情绪的不适应。
1、 自律神经紊乱是病根
抑郁症的病根是自律神经系统紊乱。
人的神经系统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个系统,是自律神经系统,它维持着内脏器官的活动。
自律神经系统又分功能相反的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在上一级中枢的控制和指挥下,它们是极其协调、统一的,让人的心跳、血压既不快、不高,也不低、不慢。
而一旦需要时,如做强体力活动时或遇到紧张压力时,心功能需要加强、血流量需要加大时,交感的活动上升到主导地位,这样心跳加快了,血流加快了;当事件结束后,交感的张力下降,副交感活动上升,一切又恢复了平衡,让人进入放松的状态。
一个好的放松的状态,对人的健康而言是一种最佳状态,被称作“内稳态”。
2、两个中枢是紧邻
压力的产生,是自律神经失衡的生理学基础。
持续的压力,会在压力事件解除后,让交感神经仍继续兴奋着,副交感神经却兴奋不起来,自律神经系统紊乱了!
自律神经也有中枢,其中枢在中脑,而情绪中枢也在中脑,两者是紧邻,自律神经紊乱了,殃及邻居,情绪中枢随之紊乱,让人患上心理毛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现代人生活步调太快,很多人“忘了”放松,长久处于压力下,变成慢性压力,新压力又不断出现,久而久之,自律神经很可能失调,而让人烦躁抑郁。
3、大脑中装着“调节器”
哪些人的自律神经更容易紊乱?人更容易忧郁、焦虑?这可以从大脑里装的“情绪调节器”的类型上看出来。
心理学家发现“调节器”大致有5种类型,因此他们将人分成5种性格:外向性、神经质、尽责性、随和性和开放性。
外向性:在人的中脑,有一套结构,叫“奖赏中心”,当它接到某种信息刺激后,会分泌神经递质多巴胺,让人感到幸福快乐。
性格外向的人的大脑,有着较大的“奖赏中心”结构,遇到一点刺激,奖赏系统就会快速响应,所以外向性性格的人是个乐天派,别人不感到多么快乐的事,他们都会快乐。
神经质:杏仁核位于情绪中枢??边缘系统上。神经质的人受到痛苦的刺激时,杏仁核的兴奋程度,要远高于其他的人。研究发现,杏仁核越大,一个人神经质的程度越高。
当事情向危险或威胁转化时,高度神经质的人就会变得很焦虑或者紧张,而那些不属于这种性格的人,却不太受影响。
尽责性:这种人格特征的人严格按照计划或原则办事。
这种人格特质的人“大脑右前额皮质”的活动,较其他人要高。
随和性:高度随和的人在与人相处时,会留意他人的需求和情感,其他性格的人不太能看清这些线索。
科学家现在还不知道大脑的哪种机制是“随和性”的基础。
开放性:此性格喜欢接受具有审美的、隐喻的和深奥的想法,其他性格的人则回避这些想法。
至今,科学家对这种大脑机制知之甚少。
不同的“人格特性”,大脑中的“情绪调节装置”不同,对相同的外界刺激,会做出不同的反映。通过心理测试量表,可知自己性格类型。
4、 人人需要宣泄压力
外向性性格的人,承受压力的张力较大,但再大,也有个范围,若遭遇的事件太大,超出了所能承受的范围,而又没有及时地将压力宣泄掉,也可能会抑郁,甚至自杀,如前不久自杀的那位北川宣传部副部长。
而“尽责性”的人,自我要求严格,不达目标誓不罢休,平时所承受的压力,自然要更多些;“焦虑性”的人,非常敏感,有一点危险都会焦虑紧张,自律神经更容易紊乱。这两类性格的人,更需要有宣泄压力的意识。
宣泄压力的方式很多,其中听音乐、看电视等,是较好方式。
医药网新闻- 相关报道
-
- 临近开学如何做好心理准备?专家来为家长和孩子支招 (2024-08-28)
- 专家呼吁构建职场人群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2024-07-19)
- 浙江多方合力 共话青少年心理健康“最优解” (2024-06-25)
- 五部门启动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主题活动 (2024-05-30)
- 算命app排行榜前五名 算命app哪个好用? (2024-03-22)
- 谨防节后焦虑加疲劳 专家建议关注心理健康 (2024-02-05)
- 专家:儿童抑郁症≠成人抑郁症 或诱发嗜睡症状 (2023-10-11)
- 聚焦世界精神卫生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共同守护美好未来 (2023-10-11)
- 理解抑郁,有效应对抑郁困扰 (2023-07-14)
- 非钱不行是什么生肖,揭晓解析 (2023-07-07)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