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新闻 > 碘化钾的发现和使用成为治疗梅毒的重大进步

碘化钾的发现和使用成为治疗梅毒的重大进步


  梅毒可以算得上人类历史上著名的疾病之一,其著名在于不少著名的政治家、艺术家、科学家死于梅毒。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任何特效药可以用来治疗传染性极强的梅毒。从15世纪到19世纪初,一直都是使用汞剂用于治疗梅毒。
  到19世纪40年代,碘化钾的发现和使用成为治疗梅毒的重大进步,它能治疗汞剂无效的晚期梅毒,但是,由于副作用过大,并不容易被患者接受。之后的30年,梅毒治疗也没有什么进展。

  到19世纪70年代,人类对细胞的观察在德国进入了黄金时代,这得益于德国两大工业发展:一是光学工业,制造出了更加精良的光学显微镜;二是染料业,细胞学家们尝试了各种染料,试图使不同的细胞、细胞的不同结构能不同程度地被染色,以便在显微镜下区分。
  1890年,德国犹太年轻医生保罗·埃利希在R.科赫教授领导的传染病研究所任职,科赫是著名的细菌学家,他首创了“细菌染色法”――即用染料使细菌着色的办法,为细菌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年轻的保罗·埃利希从那时起对染料着了迷。他一开始研究的是如何用不同的染料让不同的细胞着色,包括通过染色在显微镜下分辨出入侵人体的病原体,用以诊断疾病。
  很快地,他想到染料应该有更直接的医疗用途:如果染料能够特定地附着在病原体上染色,而不附着人体细胞,那么我们是否也能从染料中发现攻击病原体,而不攻击人体细胞,同时又对人体无副作用的药物呢?埃利希将这种药物称为“魔术子弹”。打那以后,寻找治疗疾病的“魔术子弹”成了他一生的梦想,也为日后的靶向治疗提供的理论模型。


  攻克梅毒初遇困境

  既然笃定了要寻找“魔术子弹”,1899年,在埃利希被任命为新成立的法兰克福实验医疗研究所所长后,立即带领团队去实现这个梦想。
  实验室里,埃利希和助手们选择了可怕的锥体虫作试验,这种锥体虫进入小白鼠的血液后会不断繁殖,最后使小白鼠得病死亡。他们把含有锥体虫的血液注射到健康的小白鼠身上,再给小白鼠注射染料。
  1904年,埃利希发现了一种红色染料,能够杀死老鼠体内的锥体虫,可惜临床人体试验的效果不佳。最终,用在小白鼠身上的染料已经达到500种,仍不见效。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埃利希开始尝试在染料里加入硫化物,再把这种加入硫化物的染料注入害锥体虫病的小白鼠身上。几天后,从病鼠身上抽出少量血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惊喜的发现小鼠血液中的锥体虫大大减少。又过了几天,再次发现血液中的锥体虫比上次又减少了许多。但是,当血液中锥体虫完全消失时,小白鼠也死了。显然,锥体虫的消失,说明它们是被含有硫化物的染料杀死的,但是,小白鼠还是死了。
  这时候,埃利希已经开始遭遇抗菌和抗病毒药物研发上常常遇到的困境,即药物杀死病菌的同时,也会杀死患者。他认识到,小白鼠的死肯定是因为加入太多的硫化物所造成。
  有一天,埃利希偶然从一本化学杂志上了解到,在非洲流行着一种可怕的昏睡病,某种锥体虫进入人体血液后,使患者会陷入无休无止的睡眠之中,最后在昏睡中死去。文章还提到,有一种化学药品名叫“阿托西耳”(学名氨基苯胂酸钠)的染料,能够杀死人体内的锥体虫,使病人免于死亡,但眼睛却会因视觉神经受损而失明。
  “能不能把这种‘阿托西耳’的化学结构和成分改变一下,使它既能杀死锥体虫,又不影响人的健康呢?”埃利希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虽然当时化学家已测定了阿托西耳的分子式,证明它只有一条含氮的侧链,难以被修饰。但是埃利希坚信应该还有一条不含氮的侧链,这样的话就可以对它进行修饰,合成多种衍生物进行实验。可助手们并不都赞成埃尔利希的直觉,有的甚至拒绝执行埃尔利希的指导当场辞职。
  靠谱助手顶上半边天
  在一片反对声中,埃利希依然决定执行试验计划。他让助手们合成了千余种阿托西耳的衍生物,一一在老鼠身上实验。
  无数次的实验后,只有两种似乎还有些前途:编号“418”和“606”的衍生物,但是进一步的实验表明后者并没有效果。
  在研究遭遇困境之时,梅毒的病原体——密螺旋体被发现了,这改变了埃利希陷入困境的科研。
  与此同时,一位部队出身的年轻日本细菌学家秦佐八郎,找到了用梅毒螺旋体感染兔子的方法。埃利希邀请秦佐八郎到其实验室工作,让他试验“418”和“606”是否能用于治疗梅毒。
  1909年,秦佐八郎证实“418”无效,而“606”能使感染梅毒的兔子康复。随后进行的临床试验结果也表明“606”是第一种能有效地治疗梅毒而毒副作用又较小的药物。
  这是第一个通过对先导化合物进行化学修饰,有组织有目的的尝试,使其达到最优化的生物活性,保罗·埃尔利希更是开创了化学治疗的先河,做为第一种抗菌类化学药物的发明者,而被公认为化学疗法之父。
  1910年,梅毒治疗药物606上市,商品名Salvarsan(砷凡纳明),这是第一个治疗梅毒的有机物,相对于当时应用的无机汞化合物是一大进步。
  恐怖梅毒终被攻克
  虽然,药品问世初始,犹太人的种族身份使得埃利希遭受众人非议,甚至人身攻击,但通过过硬的实践检验,砷凡纳明确实是治疗梅毒的特效药,不仅如此,它还是治疗昏睡病的特效药。
  由于埃利希主动改变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修饰使其服务于治疗。这位犹太科学家被尊为“化学疗法的奠基人”,他在1908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2年,在埃利希实验室被编号为914的砷化合物,由于溶解性更好,更易操作,而成为他的实验室推出的全新药物,命名为新胂凡钠明,该药物能够进行肌肉注射,更便于患者的治疗。
  20世纪40年代,随着青霉素的发现,取代了砷剂治疗梅毒的地位。随后,世卫组织禁止使用606用于治疗,其原因总结一句话就是副作用太大,同时由于抗生素的发现,有了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梅毒,因此不再使用606和914。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