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疫苗冰与火:几元的卖不掉 百元的抢不到 |
![]() |
医药网4月24日讯 “世界那么大,却没有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这是近期微博的一个热门话题,有来自北京、重庆、成都、南京、杭州、扬州、黄山等城市的网友发出求药信息。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原料供应紧缺,价格近百元的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以下简称“人破”)在医院常年告急,而另一种要求患者皮试的破伤风抗毒素(以下简称“马破”),一针才几元钱,却因有不良反应问题而几乎无人问津。
国内一家“人破”生产企业的区域销售经理张先生对记者称,现在正规渠道“人破”一针难求,医院、社区诊所打不到,患者只能通过其他渠道购买,但支付的价格翻倍。
一个供不应求一个没人要
据了解,目前用于注射的破伤风针剂主要包括“马破”和“人破”,其中“马破”是从马的血液中提取,注射前要做皮试;“人破”则直接从人体血浆中提取,不需皮试,可直接注射。
知情人士李小姐告诉记者,1995年以前国内根本没有“人破”,患者受了伤打的都是“马破”。现在不少人担心“马破”会有不良反应就直接选择“人破”,这种心理造成现在“人破”紧缺。
2013年1月,国家发改委对包括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在内的多种药物作出最高零售限价,一瓶250IU的“人破”限价82.6元。张先生表示,由于供求关系不平衡,现在“人破”的批发价也在160元以上,零售要200元。
当记者以患者身份表示价格较高时,张先生表示,“这是救命的东西,有货就行,不能说贵不贵。”
与一针难求的“人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市场遇冷的“马破”。记者了解到,一支“马破”在医院收费3.6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要2.69元,但这种疫苗目前在市场上却无人问津。因为没有销路,去年底,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还有一年半才过期的1700万支“马破”被全部销毁,直接经济损失近5000万元。
4月23日,记者以客户身份致电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营销咨询部门,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公司已无“马破”销售,“最近两三年都没货”。当记者欲了解更多情况时,该人士表示可直接致电中生集团。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共有5家企业生产“马破”,其中4家为中生集团下属单位。
国内某知名医学院临床学博士对记者解释,如果排除其他因素仅论过敏性,“马破”的潜在风险比“人破”高。
“这种高风险的比例大约是10%,10个人中有1到2个人过敏。”李小姐表示,“人破”在临床上是“马破”的补充,只有超敏体质的人确实不能打“马破”,才会考虑打“人破”。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国内生物制品所生产的“马破”没有发生过一例过敏致死的病例。
血浆难求疫苗成本倒挂
原料供应紧缺确实制约了“人破”的产量。公开数据显示,从2011年开始,国家关闭了贵州的16个血浆站,导致血浆原料供应不足。更为严峻的现实情况是,据卫生部门统计,全国医疗市场对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的年基本需求为8000吨。2010年,全国年采浆量为4180吨,只相当于需求量的50%;2011年前三季度,采集单采血浆仅2909吨。
伴随着原材料紧缺而来的是市场对“人破”的巨大需求,业内估算,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的市场容量约500万瓶(以250IU/瓶折算),缺口相当大。
在这样供不应求的背景下,却有生产“人破”的企业退出。记者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登记信息发现,目前国内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的批准文号有18个,排除重合的企业名称,获得生产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生产资格的企业合计16家,而在2012年生产的企业有18家。
张先生说,“人破”从原料采集到成品的周期是九个月,国家规定限价后企业几乎没有利润空间积极性大幅下降,做得越多亏得越严重,中间商还要承担运输、储存成本,卖给医院是“亏本买卖”。
于是,大部分企业愿意追逐利润更高的“黑市”。张先生进一步透露,他所在的武汉只有几家大医院有“人破”存货,但只用于急救,患者可以在“黑市”购买后再到医院注射。
随着“人破”价格在“黑市”不断走高,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大。“马破”过剩的背后同样隐藏着利益黑洞。广州一名来自疾控系统的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破伤风针剂不属于一类疫苗,由医院自行采购。“马破”价格低,医院药价加成后得到的利润十分有限。
医药网新闻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原料供应紧缺,价格近百元的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以下简称“人破”)在医院常年告急,而另一种要求患者皮试的破伤风抗毒素(以下简称“马破”),一针才几元钱,却因有不良反应问题而几乎无人问津。
国内一家“人破”生产企业的区域销售经理张先生对记者称,现在正规渠道“人破”一针难求,医院、社区诊所打不到,患者只能通过其他渠道购买,但支付的价格翻倍。
一个供不应求一个没人要
据了解,目前用于注射的破伤风针剂主要包括“马破”和“人破”,其中“马破”是从马的血液中提取,注射前要做皮试;“人破”则直接从人体血浆中提取,不需皮试,可直接注射。
知情人士李小姐告诉记者,1995年以前国内根本没有“人破”,患者受了伤打的都是“马破”。现在不少人担心“马破”会有不良反应就直接选择“人破”,这种心理造成现在“人破”紧缺。
2013年1月,国家发改委对包括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在内的多种药物作出最高零售限价,一瓶250IU的“人破”限价82.6元。张先生表示,由于供求关系不平衡,现在“人破”的批发价也在160元以上,零售要200元。
当记者以患者身份表示价格较高时,张先生表示,“这是救命的东西,有货就行,不能说贵不贵。”
与一针难求的“人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市场遇冷的“马破”。记者了解到,一支“马破”在医院收费3.6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要2.69元,但这种疫苗目前在市场上却无人问津。因为没有销路,去年底,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还有一年半才过期的1700万支“马破”被全部销毁,直接经济损失近5000万元。
4月23日,记者以客户身份致电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营销咨询部门,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公司已无“马破”销售,“最近两三年都没货”。当记者欲了解更多情况时,该人士表示可直接致电中生集团。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共有5家企业生产“马破”,其中4家为中生集团下属单位。
国内某知名医学院临床学博士对记者解释,如果排除其他因素仅论过敏性,“马破”的潜在风险比“人破”高。
“这种高风险的比例大约是10%,10个人中有1到2个人过敏。”李小姐表示,“人破”在临床上是“马破”的补充,只有超敏体质的人确实不能打“马破”,才会考虑打“人破”。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国内生物制品所生产的“马破”没有发生过一例过敏致死的病例。
血浆难求疫苗成本倒挂
原料供应紧缺确实制约了“人破”的产量。公开数据显示,从2011年开始,国家关闭了贵州的16个血浆站,导致血浆原料供应不足。更为严峻的现实情况是,据卫生部门统计,全国医疗市场对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的年基本需求为8000吨。2010年,全国年采浆量为4180吨,只相当于需求量的50%;2011年前三季度,采集单采血浆仅2909吨。
伴随着原材料紧缺而来的是市场对“人破”的巨大需求,业内估算,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的市场容量约500万瓶(以250IU/瓶折算),缺口相当大。
在这样供不应求的背景下,却有生产“人破”的企业退出。记者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登记信息发现,目前国内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的批准文号有18个,排除重合的企业名称,获得生产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生产资格的企业合计16家,而在2012年生产的企业有18家。
张先生说,“人破”从原料采集到成品的周期是九个月,国家规定限价后企业几乎没有利润空间积极性大幅下降,做得越多亏得越严重,中间商还要承担运输、储存成本,卖给医院是“亏本买卖”。
于是,大部分企业愿意追逐利润更高的“黑市”。张先生进一步透露,他所在的武汉只有几家大医院有“人破”存货,但只用于急救,患者可以在“黑市”购买后再到医院注射。
随着“人破”价格在“黑市”不断走高,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大。“马破”过剩的背后同样隐藏着利益黑洞。广州一名来自疾控系统的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破伤风针剂不属于一类疫苗,由医院自行采购。“马破”价格低,医院药价加成后得到的利润十分有限。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对于做好《职业病分类和目次》施行无关任务的关照 (2025-07-10)
- 参比制剂认定陷“三无身份”窘境 业界提三点建议 (2025-07-09)
- 《对于规范综合诊查类医疗服务价钱名目的关照》政策解读 (2025-07-08)
- 湖北省省内异地就医住院用度按病种分值付费(DIP)结算清理规程(试行) (2025-07-08)
- 2025年公立西医病院高质量倒退年夜会在山东举办 (2025-07-07)
- 长三角三省一市协同推动公共卫生联防联控、医疗服务平衡倒退 (2025-07-04)
- 国度药监局对于宣布优化全性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东西立异倒退无关动作的布告 (2025-07-04)
- 国度药监局对于弓足花润喉片转换为非处方药的布告 (2025-07-03)
- 对于D (2025-07-03)
- 第一光阴把握!首个国度级低温安康危险预警来了 (2025-07-03)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