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品种价格谈判箭已上弦 部分中药将迎来降价潮 |
![]() |
医药网1月28日讯 近日,浙江宁波市公立医院共同体中成药联合限价采购年度价格谈判到点关闸。本次议价范围包括独家品种和多个厂家生产的中成药共1022个,独家品种占比超七成。宁波、三明等地推进采购联合体会产生多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尚难断言,但可以预测,独家品种价格谈判箭已上弦,部分中药将迎来降价潮。
而自2月1日起,安徽将加强对中药饮片销售票据可追溯性管理,加上对医院采购金额及使用量排名前20位的药品进行自查整改、辅助用药管理等制度改革,从各方透露的信息看,包括中药注射剂在内的部分产品成为价格谈判的又一重点。
贵阳德昌祥药业总经理罗战彪表示,“降价是大势,规范和控费是主流,独家品种未来需要转型,从费用推动向学术营销转型,从代理营销向服务营销转型,从空间营销向科技营销转型。”
亟待建立评价体系
细数近期相关省份发布的药品招标采购方案,部分省份的采购目录中确实大幅压缩了中成药数量。如福建公布的目录显示,中成药品种数减至933个,而上一轮中,中成药有1853个品种。湖北则要求拥有500~800个床位的医院,中成药品规数≤200个;800个床位以上的医院,中成药品规数≤300个,等等。
罗战彪告诉记者,浙江“二次议价”的差价采取的是上缴财政再返还医院的流程,医院积极性很高。相比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用于补偿医院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药品“二次议价”让利的获取更直接。带量采购成为被强行戴上“帽子”的二次议价。宁波总体降幅15%,最高降幅达51%;温州有68%的品种落标退出;福建省刚启动的带量采购中,在省级中标价的基础上药价头上还有被降的空间。
一个月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下发通知,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中药饮片处方点评,根据科室设置、技术水平、诊疗量等情况确定抽查方法。同时,根据中药材价格波动等情况,探索规范中药饮片处方每剂费用的合理区间,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某中药类上市公司招标采购负责人刘俊舟告诉记者,“经过各省招标后,不少产品价格已压到底,若再降5%~8%,甚至压到10%以上,很多品种都会选择放弃相应市场。”更何况,中成药的适应症较广,如何建立一套适用于中药的价格谈判评价体系以调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格外重要。“中成药很多虽是老方子,但临床路径模糊,难以像化药一样做到量价挂钩的采购。另外,考虑到全国市场价格的维护,若投入太高,产品的边际效益会递减。在规范临床使用和鼓励企业积极创新之间寻找平衡是眼下的棘手难题。”
博弈拼综合竞争力
当前,我国医药行业总体增速放缓,中成药增长下滑速度较快。随着飞检的常态化且更趋严格,今年1月1日起,包括中药企业在内的所有未通过新版GMP认证的企业一律停产,未来中药类产品的供给将更加集中,中药类独家品种过去几年的市场表现超预期,尤其是在县级医院等市场的广泛应用是否还能延续?
风向在变。以浙江为例,省标的价格再砍一刀。分级诊疗的推动实施,基层与上级医院药品供应链逐步打通。“以中成药为代表的粘性产品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口服中药独家品种在谈判中议价能力仍然较强,但中药注射剂产品的不良反应、产品稳定性依旧是讨论焦点。”采访中有专家认为,药价普降,腾出的空间对中药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未来独家品种的价格会继续走低,但除部分品种外,大部分品种降幅不会很大。”罗战彪的判断是,随着国家对新药研发的强势管控,药企新药研发投入将有所调整,企业将寻求新商机,比如不受招标影响的大健康领域。面对新环境,企业将降低利润甚至亏损以保护部分市场,等待变化和转机。他认为,“浙江招标不是针对某个品种、某个企业,当价格都下降时,比拼更多的是产品的疗效、科技含量、优质的服务和品牌口碑。”
换言之,医院市场和零售终端将协同各自优势,整合产品和渠道,联合布局,令产品的渗透力更强。“当务之急是快速对接销售链。”刘俊舟提出,尽管医院市场仍是用药主阵地,但很多企业会更多地考虑OTC市场,而这个市场更多靠品牌拉动。厂家需通过互联网等大数据平台与终端合作,分析需求创新产品组合,深挖服务价值。
医药网新闻
而自2月1日起,安徽将加强对中药饮片销售票据可追溯性管理,加上对医院采购金额及使用量排名前20位的药品进行自查整改、辅助用药管理等制度改革,从各方透露的信息看,包括中药注射剂在内的部分产品成为价格谈判的又一重点。
贵阳德昌祥药业总经理罗战彪表示,“降价是大势,规范和控费是主流,独家品种未来需要转型,从费用推动向学术营销转型,从代理营销向服务营销转型,从空间营销向科技营销转型。”
亟待建立评价体系
细数近期相关省份发布的药品招标采购方案,部分省份的采购目录中确实大幅压缩了中成药数量。如福建公布的目录显示,中成药品种数减至933个,而上一轮中,中成药有1853个品种。湖北则要求拥有500~800个床位的医院,中成药品规数≤200个;800个床位以上的医院,中成药品规数≤300个,等等。
罗战彪告诉记者,浙江“二次议价”的差价采取的是上缴财政再返还医院的流程,医院积极性很高。相比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用于补偿医院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药品“二次议价”让利的获取更直接。带量采购成为被强行戴上“帽子”的二次议价。宁波总体降幅15%,最高降幅达51%;温州有68%的品种落标退出;福建省刚启动的带量采购中,在省级中标价的基础上药价头上还有被降的空间。
一个月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下发通知,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中药饮片处方点评,根据科室设置、技术水平、诊疗量等情况确定抽查方法。同时,根据中药材价格波动等情况,探索规范中药饮片处方每剂费用的合理区间,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某中药类上市公司招标采购负责人刘俊舟告诉记者,“经过各省招标后,不少产品价格已压到底,若再降5%~8%,甚至压到10%以上,很多品种都会选择放弃相应市场。”更何况,中成药的适应症较广,如何建立一套适用于中药的价格谈判评价体系以调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格外重要。“中成药很多虽是老方子,但临床路径模糊,难以像化药一样做到量价挂钩的采购。另外,考虑到全国市场价格的维护,若投入太高,产品的边际效益会递减。在规范临床使用和鼓励企业积极创新之间寻找平衡是眼下的棘手难题。”
博弈拼综合竞争力
当前,我国医药行业总体增速放缓,中成药增长下滑速度较快。随着飞检的常态化且更趋严格,今年1月1日起,包括中药企业在内的所有未通过新版GMP认证的企业一律停产,未来中药类产品的供给将更加集中,中药类独家品种过去几年的市场表现超预期,尤其是在县级医院等市场的广泛应用是否还能延续?
风向在变。以浙江为例,省标的价格再砍一刀。分级诊疗的推动实施,基层与上级医院药品供应链逐步打通。“以中成药为代表的粘性产品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口服中药独家品种在谈判中议价能力仍然较强,但中药注射剂产品的不良反应、产品稳定性依旧是讨论焦点。”采访中有专家认为,药价普降,腾出的空间对中药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未来独家品种的价格会继续走低,但除部分品种外,大部分品种降幅不会很大。”罗战彪的判断是,随着国家对新药研发的强势管控,药企新药研发投入将有所调整,企业将寻求新商机,比如不受招标影响的大健康领域。面对新环境,企业将降低利润甚至亏损以保护部分市场,等待变化和转机。他认为,“浙江招标不是针对某个品种、某个企业,当价格都下降时,比拼更多的是产品的疗效、科技含量、优质的服务和品牌口碑。”
换言之,医院市场和零售终端将协同各自优势,整合产品和渠道,联合布局,令产品的渗透力更强。“当务之急是快速对接销售链。”刘俊舟提出,尽管医院市场仍是用药主阵地,但很多企业会更多地考虑OTC市场,而这个市场更多靠品牌拉动。厂家需通过互联网等大数据平台与终端合作,分析需求创新产品组合,深挖服务价值。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从免陪照料到智能医疗 粤病院立异服务加强医护协同效能 (2025-05-09)
- 投资超20亿元 罗氏制药在上海浦东新建临盆基地 (2025-05-09)
- 有前提的二级及以上综合病院要开设老年医学科 (2025-05-09)
- 海南自贸港扩展开放匆匆医药家当倒退 (2025-05-08)
- 黄果在上海、江苏等地调研推动医药家当数智化转型 (2025-05-07)
- 江西省医保医用耗材付出治理目次(2025年) (2025-05-07)
- 医疗东西成“银发族”安康礼单“新宠” (2025-05-06)
- 你想晓得的生养保险政策都在这里!一文读懂→ (2025-05-06)
- 海南推出“工信8+2”政策系统 加码支持生物医药高质量倒退 (2025-04-30)
- 药易购一季度净利腰斩,转型“虚火”难掩盈利困局 (2025-04-29)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