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疗健康 > 霍勇:互联网医疗这么火,到底能做什么?

霍勇:互联网医疗这么火,到底能做什么?

  “阿尔法狗战胜了围棋冠军,阿尔法狗就能当医生了吗?”

  “互联网医疗这么火,它到底能够做什么?”

  “互联网技术可以给医疗圈带来哪些改变?”

  “医疗市场化到底好还是不好?”

  ......

霍勇

  针对这些行业内热门话题,近日,2016年第九届中国健康总评榜专家组评委、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教授在接受39健康网专访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与见解。他表示,互联网医疗将会大有作为,但不会颠覆传统医疗;互联网能够采集、整合各类信息,让疑难重症病人看病变得简单,在疾病防治方面更是有明显优势;未来医疗市场会以社会为主导,市场化是必然趋势,怎么体现公益性是关键。

  互联网医疗一定要以传统医疗为基础

  2016年,一场人机大战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风暴。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战胜了围棋冠军李世石。人工智能的强大能力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与遐想。

  日前,更有媒体报道,IBM的“沃森”(Watson)人工智能系统仅用10分钟就诊断出一名60岁女性患有罕见的急性骨髄性白血病,并且找到了最适合的治疗方法。我国已有21家医院计划使用经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训练的IBM Watson肿瘤解决方案,以期助力获得个性化的循证癌症治疗方案。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声音认为人工智能将会替代医生,电脑诊病也会“照进”现实。

  没有学医从医,或许真的没有办法理解透医疗的本质。对此,霍勇有着明确不同的观点,在他看来,互联网医疗不是以互联网为主导,也不是以IT信息技术为主导,因为这些本身仅仅只是技术而已。互联网医疗一定是要以传统医疗为基础,它不可能颠覆传统医疗。

  “医学发展到今天一定是一个不完美的科学,越不完美的地方越需要人,而不是机器。”霍勇谈到,医学不仅仅包括医疗技术、医疗知识,更多的时候还涉及到人文,医者的安慰与关怀,有时候甚至可以帮助患者战胜疾病,非一般IT技术所能替代。

  医学不像下围棋那么简单,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当医生是在“偷换概念”。因为能下围棋的AI或者类似的AI,它们是由一套规则明确、判断准确的程序设定而成。但是,医学的发展几乎是在所有学科里面相当滞后的,对疾病的起源、发生、发展,人类的认识有限;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医生能够做的事情还有限。

  所以,在很多规律性的东西还没有掌握的情况下,只谈用互联网来做这件事情,结果只能是走入歧途。霍勇再次强调,互联网医疗一定要以传统医疗为基础,离开了传统医疗,互联网医疗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互联网医疗这么火到底能为我们做什么?

  近些年来,互联网医疗热度不减,大到互联网巨头“BAT”,小到创业团队都非常看好这块市场,与早期的医疗资讯、门户、社区服务不同,如今新一波的互联网医疗公司更为多元化,包括寻医问诊的交易和咨询、可穿戴硬件+软硬件结合、健康管理、医生学术或职业工具、医疗信息化和移动化等。

  然而处于起步阶段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还面临许多的问题,例如怎样让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如何建立盈利模式等。显然,目前最能站得住脚的,还是谁能够切实解决用户的实际需求。

  在众多的互联网医疗模式中,霍勇比较认可的是39互联网医院的模式,他介绍,致力于二次诊断服务的39互联网医院,在基本的医疗诊疗过程中间就扮演着相当好的角色,例如病人病史的采集,在已有诊断的基础上进行二次诊断、三次诊断或者四次诊断等。

  二次诊断是什么?它是指当个人患病或遭受意外伤害,在已经获得诊断(也就是第一次诊断)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咨询权威医疗机构及专家,获得专业的、权威的诊疗建议,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方案及康复效果。

  虽然大部分“二次诊断意见”可能不会改变之前的诊断结果,但它却是提早发现误诊的唯一方法;还能透过专家独立客观的建议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增加生存机会。“二次诊断意见”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治疗程序甚至不可逆转的手术,并结合快速的医疗技术发展而提供更多的选择。对医生而言,减少误诊率发生;减少医院医疗事故的发生概率,减少法律诉讼和赔偿,有利于稳固医院名誉和影响力。

  这显然不是以互联网技术来替代医疗的过程,而是将医疗信息整合让名医来服务基层,让疑难重症病人看病变得更简单。互联网技术正在逐渐改变原有的医疗模式,它将原来的信息孤岛有效地连接起来,让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了提升。

  基于此,霍勇预测,今后所有的患者都有可能得益于互联网技术,但互联网医疗还不成熟,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目前来讲,互联网医疗是发展趋势,但是要谨慎!不可将互联网的作用夸大。

霍勇

  以预防为主互联网技术还可以做这些

  在近期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要重视重大疾病防控,优化防治策略,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等。

  可见,预防将是未来我国卫生与健康防治工作的重点。霍勇介绍,在预防理念的指导下,互联网也势必会有大作为,这主要可体现在这两方面:

  首先,是健康大数据。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医疗信息的横向、纵向整合,这是大健康、大数据得以建立的基础,这些数据不仅包括人群的基本信息,还包括他在医院,医疗机构,医保(医疗保险)等信息,这不仅对健康管理的意义重大,对健康产业的发展也意义重大。

  其次,是医疗智能设备。因为无论是对疾病,还是对健康本身,确实需要更多的人来主动参与,例如高血压的病人,在家庭使用穿戴设备进行自我检测和管理,个人的健康行为从被动变成了主动,健康变得更容易获得与保持。IT技术在这方面的运用前景广阔。

  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公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在2014年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而我国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心血管病患者。

  各种疾病防治工作前移,在心血管病方面又将会怎么样呢?作为我国心血管领域的著名专家,霍勇表示,心肌梗死、中风、冠心病,动脉粥样化等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越来越年轻化,而且这类心血管疾病平时不发病,一旦发病都是直接威胁生命的,所以进行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很有必要。

  霍勇建言,从大方向上来讲,国家在投入上需要解决“两头”问题。一头是健康教育,很多事情要从源头制止,例如抽烟就跟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联,如果不想办法解决,很多病也难以解决;一头是解决急救体系,有些疾病一旦发生,致死率很高,包括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如果急救体系跟不上,公众的健康基本保障就缺失了,建立有效的救治平台体系关乎众人的健康。

  医疗市场化是必然趋势重点是如何体现公益性

  除了“线上”的互联网技术可以给医疗模式带来改变,随着医生编制的取消、民营医院等的发展,这些也会在“线下”给行业带来巨大冲击。

  霍勇指出,未来医疗市场会是以社会为主导,更多地是靠社会资源来提供医疗服务,私立医院会增多,公立医院将会降到次要地位,医生执业也会有更多的选择。

  很多人不看好医疗市场化,霍勇认为,这是错误的认识。医疗肯定是会市场化的,大家只是担心如何才能体现公益性,但医疗市场化和医疗公益性是不矛盾的。“看病就是治病救人,但是退一步讲,哪有医院不收钱的,没有哪个国家是全民医疗,看病不用花一分钱的,这种模式能持续吗?肯定是持续不了。”霍勇说。

  所以,收费是肯定的,但是公立医院收费肯定会相对私立医院少一些,但正规私立医院收费贵也属正常现象,什么都讲公益性是不现实的。看病难、看病贵是全世界的难题,在这方面,政府需要说清楚的是可以投入多少,以及需要承担的责任。剩下的交给市场来决定或许会更好。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