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新闻 > Munos把脉制药工业

Munos把脉制药工业

新闻事件今天著名分析家、前礼来市场部负责人BernardMunos在福布斯杂志发表一篇文章回顾2017成绩、探讨未来发展前景。这篇文章的标题“2017WasABannerYearForInnovation.ButWillItBeShort-Lived?”,基本涵盖了主要论点。2017年FDA批准46个新药、5个生物制剂,数量创纪录。不仅数量高,创新程度也高于以往。更令人欣慰是这些新药并非意外幸运发现,而是建立在坚固的技术基础之上,所以有持续发展基础。但新药支付能力是限制制药工业的一个因素,他提出统一支付系统的建议。最后他说整个行业的产出、尤其大药厂的产出有待提高。药源解析Munos在福布斯有个专栏,经常对制药工业进行一些宏观分析,是那篇著名的“制药业60年经验教训”文章作者。虽然此人出身大药厂,但对制药工业、尤其大药厂、更尤其对自己的老东家礼来经常批评严厉。今天这篇文章算是语气最客气的。2017年上市的很多新药属于开疆僻壤范畴,不仅机理新颖,而且是全新的治疗板块如CAR-T、基因疗法。不仅上市药物,一些还没上市的药物也显示高度创新、高度有效,如血友病基因疗法。高质量、高数量的产出令老牌批评家也变得和颜悦色。当然Munos还是没费太大劲就找出制药界的一些不足之处。一个是大药厂的研发效率太低。去年诺华、强生、葛兰素继续名列三甲,大药厂虽然投入巨大但只发现了35%新药、也与过去几年基本一致。大药厂平均上市一个新药要30亿、中型药厂只要20亿、而小生物技术公司只要不到10亿。虽然不同药厂追逐的项目不同、每个新药的价值也不同,但明显大药厂效率较低。他说尽管大药厂投入巨大,但还是每年只能上市1-2个药物,说明现在还没有人知道如何批量上市新药。当然些区别还有更深层的原因。一个是作者已经指出的生存偏见。小药厂上市一个药物只要10亿,是因为你只看到上市一个药的企业,绝大多数没上市新药的小企业因为与这些成功企业无行政关系所以没有参加统计。如果诺华的肿瘤、代谢、感染等部门分别作为单独公司统计估计成本也会低于30亿,但因为都属于诺华所以成功的项目要为整个投入负责。二是大药厂为了持续发展,必须保持一个庞大的研发体系。而小企业打一枪换个地,不成功就关门从头再来,所以负重较小。大药厂的低效率是长期存在的一个代价。另外一个限制因素是药价与支付能力的冲突已经非常严重,如果不解决可能会影响制药业的生存。最近几年上市了很多颠覆性药物,但这些药物的高昂价格令最富有国家的最大支付部门也感到压力。最新上市的Luxturna定价85万美元,确实很贵。所以这些药物上市销售进展缓慢,几个CAR-T、基因疗法现在全球患者都在10人以下。Munos认为单一支付部门是解决办法。一是可以避免保险公司把最昂贵病人推向竞争对手,二是避免有些患者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使用高价治愈性药物后转到竞争对手,下半辈子的保险费交给了竞争对手。美国一向鼓励竞争,这种支付体制难以一蹴而就。另外羊毛出在羊身上,问题的核心还是现在技术太糙、只能以高失败率为代价换取发现新药速度。随着这些新技术的成熟,单位产品成本应该呈下降趋势。(生物谷Bioon.com) 温馨提示:87%用户都在生物谷APP上阅读,扫描立刻下载!天天精彩!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