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技术治病前景可期 |
![]() |
最近,国际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接连不断:利用细胞(诱导性多能)培育出了肝脏、胆管和胰脏3种迷你器官;鉴定出人类血液的关键调节因子,激活后可以显着提升血液干细胞在体外的自我更新能力;揭示了如何利用干细胞来培养成熟的胰岛素生成细胞,找到了治疗Ⅰ型的新方法……这些新进展为应用于医学实践注入了新动力。长期以来,临床上很多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等,缺少明确高效的治愈方法,如何医治这些发病率不断增加的重大疾病,成为医学界面临的巨大挑战。以为核心的逐渐发展起来,并成功应用于一些疾病的治疗中,日益受到患者的青睐。有超强的分化、更新和修复能力专家介绍,最早的干细胞治疗始于骨髓移植,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实验性治疗,到70年代,异体骨髓移植已经在治疗血液系统疾病中广泛应用。但由于配型不易、骨髓资源稀缺等原因,真正能够得到救助的病人很少。80年代,出现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研究,虽然其复发率较异体移植要高一点,但不存在配型和骨髓来源问题,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自体骨髓造血移植不仅可以用于治疗,还可以用于淋巴瘤和某些实体瘤的治疗。干细胞究竟具有何等超能力?专家指出,简而言之,就是一类会“变”的细胞。首先,它有自我更新能力,可以在动物胚胎和组织中一直分裂并保持原本的未分化状态;其次,它有分化的能力,也就是“变”的能力,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它可以变成不同种类、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再者,它是一类在细胞发育过程中处于较原始阶段的、尚未充分分化的、尚不成熟的细胞。“以血细胞为例,如果把血细胞的产生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造血则是大树的树干,而其它红细胞、白细胞等各种血细胞则是在树干上生发出来的枝叶。”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周琪说。和造血干细胞类似,我们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中几乎都蕴含着干细胞,如神经干细胞、胰岛干细胞、生殖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等,这些干细胞因为只能向特定类型的细胞进一步分化,被称为。如果说成体干细胞好比大树的树干,那么大树的树根就是胚胎。周琪解释说:“胚胎可以保持无限的自我更新的特性,还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分化为体内的各种组织细胞类型,被认为是最具临床应用价值的‘万能细胞’。”干细胞是个大家族,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做多种区分。比如,成体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是根据干细胞的来源进行的分类。根据它的发育等级和分化能力,还可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单能。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研究员裴端卿说:“就是以为‘种子’,利用其超强的分化、更新和修复能力,培育出新的器官组织等,替换被损伤的、自身病变或衰老的器官。”在一些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初见成效经过20多年的积累,目前我国干细胞研究取得很大成就,并逐步在应用领域拓展开来。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干细胞制剂和临床研究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备案了一批干细胞临床机构和临床研究项目。截至今年3月,已有4批35个临床研究项目经国家卫健委和药监局备案。其中,利用干细胞开展脊髓损伤修复已初见成效。在中科院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戴建武研究团队研制出基于胶原蛋白的支架,结合间充质植入病人脊髓后,能够引导脊髓再生。目前,参与临床试验的陈旧性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70例,50%以上的患者出现植物神经功能或感觉平面改善;参与的急性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近20例,建立了更为严格的急性脊髓损伤判定标准,部分患者有明显的运动功能改善。戴建武团队还利用胶原生物材料结合自体骨髓,修复不孕患者瘢痕化的子宫壁,成功引导子宫内膜再生,共计入组200余例,截至2019年8月,已诞生56位健康婴儿。“干细胞移植治疗、基于的药物筛选和疾病发病机制的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将推动的发展,在临床上形成全新的治疗手段或‘药物’,对治疗依靠现有手段无法根治的疾病,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延长人类寿命具有重大意义。”周琪说。做好原创研究,让造福人类受访专家表示,虽然我国研究及产品转化取得长足进展,但发展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比如,干细胞产品的政策监管应该与产业化进程相匹配,的制备、临床研究及转化需建立科学合理的技术标准体系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监管部门与科研、临床工作者共同解决。”戴建武说。干细胞还存在被滥用于昂贵的美容和不规范临床医疗的隐患。“以营利为目的、治疗效果不明的干细胞临床应用大量开展,导致了‘乱象’,给科学和市场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周琪说。专家表示,只有借鉴药品研发的路径管理,才能避免“乱象”,让好技术真正造福人类。周琪指出,当前,我国研究进步较快,论文数量、等主要指标进入世界前列,但应当清醒地看到,真正引领性的工作较少。“从理念到前期理论基础、核心技术的创新,主要是发达国家的科学家做出来的,我们必须追求自己的源头创新。”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医保钱包开明地域再扩容,快来看看有您的他乡吗 (2025-07-10)
- STTT:上海九院李青峰/谢峰团队揭示巨痣/兽皮病致病新机制,并提出治疗新策略 (2025-07-10)
- Science重磅发现:人类成年后乃至老年时,大脑海马体中仍在持续产生新的神经元,有助于记忆和学习 (2025-07-10)
- 体脂率多少的男/女性最具吸引力?三项科学研究揭露“完美身材”:男性体脂率13-14%+肩腰比1.57;女性完美身材则更为严格 (2025-07-10)
- STTT:中科院/南开团队发现,膜蛋白TfR1可入核“劫持”p53,增强癌细胞DNA损伤修复功能,对抗化疗 (2025-07-10)
- Nat Commun:大脑“幕后操控者”现身!科学家揭秘纹状体星形胶质细胞如何影响机体肥胖与代谢? (2025-07-09)
- Gut:四川大学团队发现肠癌“催肥肝脏”,为后续肝转移作铺垫的关键机制 (2025-07-09)
- 解读:制止将“空肠回肠吻合术”利用于2型糖尿病医治 (2025-07-09)
- 《对于放慢推动普惠托育服务系统建设的意见》答记者问 (2025-07-09)
- 青海实现“医保影像云”部署 完成影像查看成果共享共用 (2025-07-09)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