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解析人源二型大麻素受体CB2在激活形态下的信号转导机制 |
![]() |
大麻作为药用植物被用于致幻、镇痛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几千年之前的世界各大文明之中。大麻的药用价值比较复杂,内含包括四氢大麻酚(THC)、大麻二酚(CBD)等在内的几十种大麻素。植物来源大麻素和合成大麻素通过人体内的内源大麻系统(ECS)发挥多种生理功能。ECS包括两种被称为大麻素受体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分别为CB1和CB2,通过G蛋白偶联信号通路介导THC以及若干种内源性大麻素类化合物发挥生理作用。其中,CB1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CB2主要分布在外周免疫细胞中。相比较于靶向CB1受体的药物出现的强烈神经精神类副作用等问题,CB2集中分布在免疫系统中这一优势在靶向ECS药物的开发上尤为显着,使之成为时下热门的研究靶点。选择性靶向CB2的药物研发也成为潜在的治疗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炎症、疼痛等疾病在内的重要手段,同时规避了CB1受体引起的精神类副作用。然而,CB2的激活机制一直处于未知状态,严重阻碍了相关药物的开发,目前临床上尚无特异性激活CB2的药物上市。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课题组与美国匹兹堡大学Xiang-Qun Xie、Cheng Zhang团队合作,使用冷冻电镜技术(Cryo-EM)解析了结合激动剂WIN 55,212-2的人源二型大麻素受体(Cannabinoid receptor subtype 2, CB2)与Gi蛋白复合物的三维结构,揭示了激动剂WIN 55,212-2特异性激活CB2的机制,以及CB2与下游信号转导蛋白Gi异源三聚体的相互作用方式。同时,研究团队开发了一个更为高效的算法,得出了结合口袋中的关键氨基酸残基在配体结合中的能量贡献分布,阐述了CB2区分拮抗剂和激动剂的结构基础,并基于此结构基础设计和合成了CB2反向激动剂Xie55和选择性部分激动剂Xie57。以上成果为以CB2为药物靶点的选择性激动剂药物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结构基础和理论依据。研究论文“Cryo-EM Structure of the Human Cannabinoid Receptor CB2-Gi Signaling Complex”于1月30日发表于国际期刊《细胞》(Cell)。徐华强课题组长期以来致力于与重大疾病相关的GPCR结构和功能研究。近年来,依托新兴的冷冻电镜技术,课题组与多单位科研团队合作解决了GPCR领域的诸多重大科学问题,包括首个Gi偶联的GPCR-G蛋白信号复合物Rhodopsin-Gi(Yanyong. Kang, et al. 2018. Nature, 与μOR-Gi同期发表),首个非视觉阻遏蛋白(Arrestin2)与神经降压素受体(NTSR1)复合物(Wangchao. Yin, et al. 2019. Cell Research)以及1型人源甲状旁腺激素受体(PTH1R)与Gs蛋白复合物(Lihua. Zhao, et al. 2019. Science)的冷冻电镜结构解析,为相关疾病药物的开发和GPCR偏好性配体的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揭示CB2的激活机制,此次徐华强课题组与美国匹兹堡大学两个课题组强强联合,克服了蛋白表达以及复合物稳定性等诸多难题,共同攻克了重要药靶CB2-Gi复合物的结构解析以及阐释CB2对配体选择性的机制等诸多科学问题,是该课题组对靶向GPCR药物设计领域的又一贡献。值得一提的是,1月30日同期Cell上,来自上海科技大学刘志杰团队以“背靠背”形式发表了“Activation and Signaling Mechanism Revealed by Cannabinoid Receptor-Gi Complex Structures”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冷冻电镜和晶体学的方法解析了CB2-AM12033的晶体结构,CB2-Gi-AM12033以及CB1-Gi-AM841的冷冻电镜结构,揭示了新合成的化合物AM12033激活CB2,以及AM841激活CB1的结构基础。AM12033和AM841均属于THC类似物,在分类上属于经典结构的大麻素受体激动剂;WIN55212-2属于Aminoalkylindole类大麻素受体激动剂。( 100yiyao.com)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医保钱包开明地域再扩容,快来看看有您的他乡吗 (2025-07-10)
- STTT:上海九院李青峰/谢峰团队揭示巨痣/兽皮病致病新机制,并提出治疗新策略 (2025-07-10)
- Science重磅发现:人类成年后乃至老年时,大脑海马体中仍在持续产生新的神经元,有助于记忆和学习 (2025-07-10)
- 体脂率多少的男/女性最具吸引力?三项科学研究揭露“完美身材”:男性体脂率13-14%+肩腰比1.57;女性完美身材则更为严格 (2025-07-10)
- STTT:中科院/南开团队发现,膜蛋白TfR1可入核“劫持”p53,增强癌细胞DNA损伤修复功能,对抗化疗 (2025-07-10)
- Nat Commun:大脑“幕后操控者”现身!科学家揭秘纹状体星形胶质细胞如何影响机体肥胖与代谢? (2025-07-09)
- Gut:四川大学团队发现肠癌“催肥肝脏”,为后续肝转移作铺垫的关键机制 (2025-07-09)
- 解读:制止将“空肠回肠吻合术”利用于2型糖尿病医治 (2025-07-09)
- 《对于放慢推动普惠托育服务系统建设的意见》答记者问 (2025-07-09)
- 青海实现“医保影像云”部署 完成影像查看成果共享共用 (2025-07-09)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