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为何用这三个词评价中国疫情防控? |
![]() |
“我们想向世界表示,像中国这样去做吧,这样可以拯救生命。”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外方组长、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经过9日来华实地考察以后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方采取的防疫措施得到国际认可。联合专家考察组24日用“恢弘、灵活、积极”三个关键词评价中国疫情防控。
恢弘:以全政府、全社会之举避免上万病例出现
23日,中国高层对新冠肺炎疫情给出判断:“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4个省份全部出现了确诊病例,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逾7万例。联合专家考察组中方组长、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坦言,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方面来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可谓“史上最难”。
不过,世界卫生组织24日强调新冠肺炎疫情尚未构成“大流行病”,也就是还未看到病毒在全球不受控制地蔓延。多位专家据此指出,中国防疫所作努力改变了新冠病毒的流行轨迹。
中国能够举全国之力防疫,尤其让布鲁斯·艾尔沃德印象深刻。其中既有武汉“封城”等果断措施,也有除湖北以外的省份倾力支援,他将其形容为“真正意义的团结”。联合专家考察组评估称,正是由于中国采用全政府、全社会这一方法,避免了少则万余、多则数十万病例出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冯子健25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为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我们在全国范围内采取了如此强有力的措施,不单有效阻断病毒传播,不可避免地也影响了社会经济运行,“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
“中国在至暗时刻的努力,国际社会已经看到。”上海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也撰文称,仍需将全国各方力量统筹起来,形成联防联控强大合力。
灵活:从两个层面理解中国防疫之“因地制宜”
布鲁斯·艾尔沃德直言,如果陷入要么是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要么是流感的定性思维中,就没有办法像中国一样灵活地应对疫情。他还说,考察期间梁万年经常告诉他,“中国的方式是因地制宜的方式,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式”。显然,“封城”仅是湖北方式乃至中国方式的一种。
冯子健认为,不妨从两个层面理解中国防疫之“灵活”。
首先,随着人们对于新冠病毒和新冠肺炎的认识不断加深,中国随时调整防控策略。由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诊疗方案更新到第六版,防控方案更新到第五版,其间修订了病例定义、治疗方法、出院标准等方方面面。官方还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场所发布防疫临时指南,“‘临时’二字就意味着可以随时修改”。
其次,当前缺疫苗少药物的情况下,中国并非束手无策,而是灵活应对,“有什么就先用什么,用什么就快速地去用”。
比如,张文宏在归纳“上海方案”时指出,作为一个最可能出现大面积暴发和蔓延的城市,上海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和人力进行科学筛查和迅速诊断。同时,政府实行众多有效举措,避免出现想象中“返程复工”潮带来的二次疫情高峰。
梁万年表示,中国采取了隔离、医学观察、减少接触、自身防护等非药物性干预措施,改变了疾病传播进程。这是中国应对此次疫情的最大成绩之一,在考察报告中特别推荐给其他各国。
积极:冒着被指责“过度反应”的风险投入防疫
布鲁斯·艾尔沃德给出的第三个词的原文是“aggressive”。冯子健对此解释时坦言,既要看到积极一面,表现在中国能够把现有的防疫手段用足,尤其是从中央到基层均被动员起来;也要看到争议一面,即外界也有是否存在“过度防疫”的担忧。中方恰是冒着被指责“过度反应”的风险更加积极地投入防疫。
对于中国是否“过度反应”,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高本恩近日受访时表示,有证据表明冠状病毒感染比流感病毒感染严重得多,“因此,我们应努力来控制病毒传播”。
联合专家考察组也注意到,中国在新报告确诊病例下降的同时已在考虑恢复经济和社会正常秩序。布鲁斯·艾尔沃德重申,任何国家所采取的超过《国际卫生条例》推荐建议之外的其他措施都应该重新评估,“因为中国的风险在下降,而中国能够为世界带来的贡献在增加”。
“我们应该得到这样的好评。”北京世纪坛医院中医科主任姜敏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说,这体现出众多医务工作者及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受访专家也强调,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面对接下来的防疫,中国保持着必胜的信心,中国也将给所有国家带来信心。(完)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医保钱包开明地域再扩容,快来看看有您的他乡吗 (2025-07-10)
- STTT:上海九院李青峰/谢峰团队揭示巨痣/兽皮病致病新机制,并提出治疗新策略 (2025-07-10)
- Science重磅发现:人类成年后乃至老年时,大脑海马体中仍在持续产生新的神经元,有助于记忆和学习 (2025-07-10)
- 体脂率多少的男/女性最具吸引力?三项科学研究揭露“完美身材”:男性体脂率13-14%+肩腰比1.57;女性完美身材则更为严格 (2025-07-10)
- STTT:中科院/南开团队发现,膜蛋白TfR1可入核“劫持”p53,增强癌细胞DNA损伤修复功能,对抗化疗 (2025-07-10)
- Nat Commun:大脑“幕后操控者”现身!科学家揭秘纹状体星形胶质细胞如何影响机体肥胖与代谢? (2025-07-09)
- Gut:四川大学团队发现肠癌“催肥肝脏”,为后续肝转移作铺垫的关键机制 (2025-07-09)
- 解读:制止将“空肠回肠吻合术”利用于2型糖尿病医治 (2025-07-09)
- 《对于放慢推动普惠托育服务系统建设的意见》答记者问 (2025-07-09)
- 青海实现“医保影像云”部署 完成影像查看成果共享共用 (2025-07-09)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