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团队论文揭示近一半新冠肺炎患者入院时未发热 |
![]() |
医药网3月4日讯 2月29日,记者从广州医科大学获悉,美国时间2月28日,钟南山院士团队论文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发表。
研究团队收集了自2019年12月11日至2020年1月29日,从全国30个省、市的552家医院中所提取的1099例实验室确认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信息。研究指出,严格、及时地采取流行病学措施,对遏制疫情迅速蔓延至关重要,但对于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仍需持续不断努力探索。
仅靠发热作为诊断标准易漏诊
研究的主要亮点有哪些?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关伟杰、梁文华、何建行教授和通讯作者钟南山教授表示,该研究首次收集全国范围的新冠肺炎患者,通过分析得出病死率(1.4%),与国家卫健委报道数据更为贴近;发现了仅有1.9%的患者有直接接触过野生动物的病史,生活在武汉以外的居民中有31.3%的患者在近2周曾到过武汉,72.3%的患者曾在近2周接触过武汉地区人员。
研究指出,近一半的新冠肺炎患者在入院时尚未出现发热,但随着疾病进展,88.7%的患者相继出现发热,因此仅依靠发热作为诊断标准则容易漏诊;同时,消化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较为少见,但也指出了新冠病毒通过消化道传播的证据(在粪便、胃肠道破损黏膜、出血处分离出病毒),提示社会各界需要注意预防粪口传播。
研究还指出,确实存在部分核酸检测阳性、有临床症状,但是在入院时无任何影像学异常表现的新冠肺炎患者,而且非重度患者中这类患者的比例远高于重度新冠感染患者;首次明确了重度新冠肺炎患者入住ICU、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死亡的风险为非重度患者的9倍。
最新的潜伏期中位数为4天
新冠肺炎患者的潜伏期究竟有多长?研究团队表示,潜伏期主要根据患者上报最近一次接触传染源(疫区人员、野生动物)的时间,以及首次出现症状(含疲乏、咳嗽、发热等)的时间确定。整个人群的潜伏期各异,研究者使用了中位数以及最小、最大值以呈现潜伏期的集中、分散分布趋势。
研究发现,重度、非重度组新冠肺炎患者各有一例潜伏期达24天。然而,仔细查阅整个人群的潜伏期分布规律,发现潜伏期大于14天的共13例(12.7%),而潜伏期大于18天的仅有8例(7.3%)。“单纯根据最小、最大值评估人群的潜伏期容易引起误读。”研究团队认为。
此外,长期居住在武汉或者与武汉地区人员接触的患者,其潜伏期多为0天(接触时间按照最后一天计算);研究者在剔除这些不合理数据后重新计算,得出最新的潜伏期中位数为4天。因此,为更好地表示人群的离散趋势,研究者确定了潜伏期的四分位间距为5天(2天—7天)。
此前,钟南山院士曾表示:“我们的研究显示所有患者潜伏期的中位数是4天,我们在这篇文章即将报道四分位间距,分别是2天与7天(即差距为5天),其更加科学地反映人群的总体情况。”
还需对潜在传播途径进行研究
研究指出,因为目前已在胃肠道、唾液和尿液内检出新冠病毒,因此需要对这些潜在传播途径进行研究。
研究团队还发现新冠肺炎的临床特征与SARS相似。发热和咳嗽是主要症状,胃肠道症状不常见,因此提示与SARS、MERS和季节性流感相比,新型冠状病毒具有不同的趋向性。
不发热的新冠肺炎患者比例高于SARS和MERS感染患者,因此如果监测病例的定义侧重于检测发热,则不发热的患者可能会被漏诊。淋巴细胞减少常见,而且某些病例达到重度减少,这一结果与近期两份报道的结果一致。
该研究确定的病死率(1.4%)低于近期报道的病死率,原因很可能是样本量和病例纳入标准的差异。团队的研究结果与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更为相似,后者表明截至2020年2月16日,51857例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率为3.2%。由于轻症患者和未就医患者并未纳入该研究,因此真实世界的病死率可能更低。
如何区分新冠肺炎和流感?研究团队表示,尽管新型冠状病毒和SARS-CoV具有种属相似性,但一些临床特征可以将新冠肺炎与SARS-CoV、MERS-CoV及季节性流感区分开来。
研究团队也提到,研究还存在一些明显的局限性,包括部分病例的接触史和实验室检查记录不完整、非专科医院存在基础设施缺乏和医务人员培训不足等。并提及“我们无疑遗漏了无症状或居家治疗的轻症患者,因此我们的研究队列可能代表了新冠肺炎比较严重的一面”。
今后的研究方向有哪些?研究团队表示,目前亟待明确病毒传播的动力特征、传播途径、病毒对人体组织的嗜性。对病毒在人群中传播的智能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也是当前的工作重点。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医保钱包开明地域再扩容,快来看看有您的他乡吗 (2025-07-10)
- STTT:上海九院李青峰/谢峰团队揭示巨痣/兽皮病致病新机制,并提出治疗新策略 (2025-07-10)
- Science重磅发现:人类成年后乃至老年时,大脑海马体中仍在持续产生新的神经元,有助于记忆和学习 (2025-07-10)
- 体脂率多少的男/女性最具吸引力?三项科学研究揭露“完美身材”:男性体脂率13-14%+肩腰比1.57;女性完美身材则更为严格 (2025-07-10)
- STTT:中科院/南开团队发现,膜蛋白TfR1可入核“劫持”p53,增强癌细胞DNA损伤修复功能,对抗化疗 (2025-07-10)
- Nat Commun:大脑“幕后操控者”现身!科学家揭秘纹状体星形胶质细胞如何影响机体肥胖与代谢? (2025-07-09)
- Gut:四川大学团队发现肠癌“催肥肝脏”,为后续肝转移作铺垫的关键机制 (2025-07-09)
- 解读:制止将“空肠回肠吻合术”利用于2型糖尿病医治 (2025-07-09)
- 《对于放慢推动普惠托育服务系统建设的意见》答记者问 (2025-07-09)
- 青海实现“医保影像云”部署 完成影像查看成果共享共用 (2025-07-09)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