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它西普:全球原创新药从烟台走向世界 |
![]() |
2019年11月13日,据CDE官网显示,荣昌生物的注射用泰它西普的新药上市申请正式获得CDE承办受理;2019年12月5日,泰它西普的新药上市申请获得CDE优先审评公示,这标志着泰它西普即将走向市场。
同一天,国际风湿病领域年度盛会——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年会正在美国亚特兰大国际中心举办,荣昌生物以及北京协和医院的张奉春教授团队受邀,将泰它西普治疗系统性的关键临床研究作为“最新突破性进展”在ACR大会万人主会场作口头报告。在这一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风湿专业会议上,这一来自中国的原创新药吸引了世界各地风湿病专家的目光。
泰它西普2010年向国家药监局申报临床试验,2011年获得一期临床试验批件,2012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完成I期临床试验,2013年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Ⅱ、Ⅲ期批件,再加上前期临床前研究,研发历时超过10年的泰它西普迎来了最“高光”的时刻。泰它西普有了商品名“泰爱”,随着审批进程推进,该潜在的“first-in-class”新药注定会持续刷屏医药圈。
十年磨一剑,泰它西普作为风湿病领域的一个重磅药物,其威力才刚刚开始显现。荣昌生物创始人、首席执行官,也是泰它西普发明人房健民近日接受E药经理人专访,讲述泰它西普的优势和未来研究布局。对于泰它西普的商业化以及在国际市场的商业布局,荣昌生物也已经在行动中。
SLE领域的重大突破
在系统性(SLE)治疗领域,上一次出现重大进展是在2011年。那一年,GSK研发的全球首个治疗SLE的生物靶向制剂贝利尤单抗获得美国批准上市,在此之前,SLE治疗领域已经50多年没有新药出现。2019年7月,贝利尤单抗在中国获批上市。
系统性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但治疗SLE的新药研发异常困难,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从跨国公司到初创公司,国际上有很多SLE新药项目,但均以失败告终,没有针对性治疗药物,SLE只能靠糖皮质激素、抗疟药和免疫抑制剂这些对症治疗手段,但疾病控制率并不佳,有将近60%的患者的疾病持续活动或反反复复。同时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带来的副作用使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对于年轻女性来说更是非常痛苦。
主流观点认为,B淋巴细胞过度增生是导致SLE的重要原因,因此SLE是B细胞相关的疾病。在上世纪的最后一年,科学家发现了调控B淋巴细的一个关键因子: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这个因子也称为BAFF, THANK, TNFSF20等, BLyS自然成为SLE新药研究的热门靶标。据GBI研究报告显示,针对BLyS为靶标的药物包括GSK的贝利尤单抗,、的Tabalumab、Anthera制药/日本全药株式会社的Blisibimod、君实生物的UBP-1212单抗等等。
但令人悲观的是,这些产品在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据GBI研究报告,在2015年中断了Tabalumab的研发,Anthera制药Blisibimod的三期以失败告终,唯一获批上市的贝利尤单抗,其疗效也很一般。
“靶向BLyS疗效不够理想的原因是BLyS不是调控B细胞发育的唯一关键因子,另一个因子APRIL也起到重要作用,BLyS和APRIL共同作用于B淋巴细胞上的受体。”房健民解释道。
与贝利尤单抗仅仅针对BLyS单一靶点不同,泰它西普能同时抑制BlyS和APRIL两个细胞因子,具有全新的药物结构和双靶点作用机制,能有效抑制B细胞成熟分化,降低机体免疫反应,达到治疗性疾病的目的。“两个因子可以单独作用,也可以协同作用,相当于本来是有两条路,你只把一条路挡住了,还有一条路通着,所以B细胞是下降了,但是效果不是最好的。”房健民进一步解释道。
从这项关键性临床数据来看,泰它西普表现出了显着的临床疗效。在这项入组249例SLE患者的多中心、随即、双盲、安慰剂对照的研究中,显示泰它西普高剂量组48周应答率达到79.2%,安慰剂对照组应答率为32.0%,在统计学中达到了非常显着的差异,达到主要终点。
而对比已上市的贝利尤单抗,其2018年3月发表的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III期研究(NCT01345253)入组了677例患者,显示贝利木单抗的52周应答率相比安慰剂组为(53.8% vs 40.1%)。可以看到,泰它西普明显优于贝利尤单抗。
据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中国SLE患病率高达(30.13~70.41)/10万,患者数量占全球的1/4,但由于风湿免疫疾病治疗领域一直发展落后,生物制剂更是由于价格等原因未被广泛应用。泰它西普的出现不仅满足未被满足的巨大临床需求,更代表中国本土企业在风湿免疫疾病治疗领域的崛起。
从中国走向世界
为了使泰它西普上市后快速推向市场,荣昌生物针对泰它西普的学术推广、商业化、生产都在进行中。近日荣昌生物麾下纳入一位在本土和跨国药企风湿病生物制剂领域均有多年销售经验的销售副总裁,商业化团队正在组建中。而荣昌生物目前的生产产能也已经能满足中国市场4~5年的销售。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医保钱包开明地域再扩容,快来看看有您的他乡吗 (2025-07-10)
- STTT:上海九院李青峰/谢峰团队揭示巨痣/兽皮病致病新机制,并提出治疗新策略 (2025-07-10)
- Science重磅发现:人类成年后乃至老年时,大脑海马体中仍在持续产生新的神经元,有助于记忆和学习 (2025-07-10)
- 体脂率多少的男/女性最具吸引力?三项科学研究揭露“完美身材”:男性体脂率13-14%+肩腰比1.57;女性完美身材则更为严格 (2025-07-10)
- STTT:中科院/南开团队发现,膜蛋白TfR1可入核“劫持”p53,增强癌细胞DNA损伤修复功能,对抗化疗 (2025-07-10)
- Nat Commun:大脑“幕后操控者”现身!科学家揭秘纹状体星形胶质细胞如何影响机体肥胖与代谢? (2025-07-09)
- Gut:四川大学团队发现肠癌“催肥肝脏”,为后续肝转移作铺垫的关键机制 (2025-07-09)
- 解读:制止将“空肠回肠吻合术”利用于2型糖尿病医治 (2025-07-09)
- 《对于放慢推动普惠托育服务系统建设的意见》答记者问 (2025-07-09)
- 青海实现“医保影像云”部署 完成影像查看成果共享共用 (2025-07-09)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