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癌症和心脏病或许可以传染! |
![]() |
2020年3月14日讯 /BIOON /——这可能是你在小学学到的一门科学课:你只能从别人那里感染某些疾病,比如流感。但一篇新论文认为,许多被视为非传染性疾病的疾病,像大多数癌症和心脏病一样,有时可能具有传染性--这要感谢那些生活在我们体内和身体上的看似无害的微生物。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行走的动物园,到处都是细菌、病毒和其他各种各样的看不见的生物,它们依靠我们的身体生存。尽管这个现实可能看起来很可怕,但这些生物通常与我们共存,不会造成任何伤害,而且很多是有益的,比如我们肠道里分解食物的。
图片来源:https://cn.bing.com
科学家们创造了一个看不见的世界,在那里这些微生物生活在微生物群落中。近年来,我们已经开始探索微生物群影响我们身体的复杂方式,尤其是当它失去平衡的时候。例如,涉及实验室动物和人类的研究发现,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等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不正常的微生物群有关(科学家称其为dybiotic)。
"以前没有人提出过这个概念,因此值得仔细研究。"
我们对微生物组的了解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在近日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新论文中,作者们认为,有足够的证据开始检验许多非传染性疾病可以通过微生物群传播的理论。
首先,众所周知,像肥胖这样的疾病会在人群中聚集。例如,一项历时30年,对12000多人进行的大型研究发现,有肥胖朋友的人自己肥胖的可能性要高出57%;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那些配偶或兄弟姐妹肥胖的人身上。
在动物身上,研究表明,如果你清除健康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组,并移植来自肥胖小鼠的微生物组,前一组小鼠比对照组小鼠更有可能变得肥胖。相反--改变患病老鼠的微生物群,使它们与健康老鼠相似--的研究也被证明不仅可以治疗或延缓肥胖,还可以减缓其他慢性疾病的进展,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心脏病。
甚至有一些早期的证据表明,我们的微生物群在一般情况下是人传人的,比如在子宫里从母亲传给孩子,或者从其他人的粪便传给我们的食物和水。
"当你把这些(数据)加起来,就会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微生物学家Brett Finlay表示。
他们的理论比解释为什么流感病毒每年冬天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病毒理论要复杂得多。
肥胖可能是群体性的,但毫无疑问,共同的环境或共同的基因是导致肥胖风险增加的部分原因。与此同时,环境和基因也决定了我们的微生物群落的形态。即使存在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危险"微生物群,也不是说有这种微生物群的人第二天早上醒来就会患上痴呆症。许多慢性病即使在高危人群中也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出现,而且并非每个有这种风险的人都会患病。Finlay还指出,我们讨论的不是一个单一的有害,而是一个可能在许多方面失去平衡的微生物群落。
所有这些挑战使得这个理论很难被证明。但是作者说他们已经制定了规则来指导正在进行的以及未来的研究,这些规则是基于18世纪晚期Robert Koch和其他人建立的证明一种特定导致一种特定疾病的标准(也被称为Koch法则)。
它们包括表明某些类型的微生物更常见于非传染性疾病患者,但不常见于健康人群;能够在实验室中培养这些微生物;表明健康的实验室动物在微生物被移植过来后也会患上同样的疾病;最后,能够在现在生病的动物身上发现类似的微生物模式。
图片来源:https://cn.bing.com
"微生物传播的一般概念是适用的,"Finlay说。"该理论最困难的部分是将环境和饮食从微生物中分离出来,因为它们是密切相关的。"
许多科学家已经在研究人类疾病和微生物之间的联系。我们甚至接近于用粪便移植来治疗某些疾病。但在我们开始认为非传染性疾病有时具有传染性之前,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研究,更不用说能够通过微生物群可靠地治疗它们了。我们只研究了主要在肠道中的微生物组中的,而我们体内也有无数的病毒和真菌。
但是通过发表他们的理论,Finlay和他的合着者希望激起他们的科学家同行们更多的兴趣。
他说:"这些都是令人信服的论据,这可能对卫生政策问题产生重大影响。然而,之前没有人提出过这个概念,因此值得仔细研究。"(100医药网100yiyao.com)
参考资料:
【1】
【2】
【3】
【4】B. B Finlay et al. Science. 2020. DOI: 10.1126/science.aaz3834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医保钱包开明地域再扩容,快来看看有您的他乡吗 (2025-07-10)
- STTT:上海九院李青峰/谢峰团队揭示巨痣/兽皮病致病新机制,并提出治疗新策略 (2025-07-10)
- Science重磅发现:人类成年后乃至老年时,大脑海马体中仍在持续产生新的神经元,有助于记忆和学习 (2025-07-10)
- 体脂率多少的男/女性最具吸引力?三项科学研究揭露“完美身材”:男性体脂率13-14%+肩腰比1.57;女性完美身材则更为严格 (2025-07-10)
- STTT:中科院/南开团队发现,膜蛋白TfR1可入核“劫持”p53,增强癌细胞DNA损伤修复功能,对抗化疗 (2025-07-10)
- Nat Commun:大脑“幕后操控者”现身!科学家揭秘纹状体星形胶质细胞如何影响机体肥胖与代谢? (2025-07-09)
- Gut:四川大学团队发现肠癌“催肥肝脏”,为后续肝转移作铺垫的关键机制 (2025-07-09)
- 解读:制止将“空肠回肠吻合术”利用于2型糖尿病医治 (2025-07-09)
- 《对于放慢推动普惠托育服务系统建设的意见》答记者问 (2025-07-09)
- 青海实现“医保影像云”部署 完成影像查看成果共享共用 (2025-07-09)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