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我国科学家从结构上揭示人胰高血糖素受体的G蛋白特异性识别机制 |
![]() |
2020年3月21日讯/BIOON/---G蛋白偶联受体(GPCR)在细胞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并作为多种疾病的重要治疗靶标。与细胞外激动剂结合后,GPCR通过招募不同的G蛋白(Gs、Gi和Gq等)刺激各种信号通路以介导多种生理功能。GPCR和特定G蛋白之间的选择性偶联对于这类受体的生物学作用至关重要。
但是,确定单个GPCR如何识别不同G蛋白亚型的分子细节仍然难以捉摸,因此限制了对GPCR信号转导机制的理解。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复旦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低温电镜(cryo-EM)技术解析出人胰高血糖素受体(GCGR)与它的同源激动剂和不同类型的G蛋白(Gs或Gi)结合在一起时的三维结构。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0年3月20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Gs and Gi recognition by the human glucagon receptor”。
图片来自CC0 Public Domain。
这些结构首次提供了GPCR与不同G蛋白亚型之间相互作用模式的详细分子图,并且出乎意料地揭示了许多调控G蛋白特异性的分子特征,从而极大地加深了对GPCR信号转导机制的理解。
GCGR是B类GPCR家族的成员,通过触发肝脏中葡萄糖的释放而对葡萄糖稳态至关重要,这使得成为2型和肥胖的潜在药物靶标。
尽管GCGR通常通过Gs信号发挥它的生理作用,但是它也可以与其他G蛋白(比如Gi和Gq)偶联,从而导致多种细胞反应。在2017年和2018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已解析出全长GCGR与一种负变构调节剂或部分肽激动剂结合在一起时的晶体结构,从而为B类GPCR的信号识别和调节提供了新的见解。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通过解析出GCGR与两种具有相反生物活性的转导蛋白结合在一起时的复杂结构而取得了进一步的进展。这项研究提供了对多效GPCR-G蛋白偶联和G蛋白特异性的宝贵见解。值得注意的是,它揭示了GCGR的第六个跨膜螺旋(螺旋VI)在两种G蛋白结合的GCGR结构中采用了相似的向外移位,从而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结合腔来容纳Gs和Gi。这与基于先前确定的GPCR-G蛋白复合物结构提出的假设---螺旋VI的位置差异是Gs和Gi偶联特异性的主要区分因素---相反。
在这些GCGR-G蛋白复合物结构中观察到的这个共同的G蛋白结合口袋与GCGR的信号多效性是一致的,并且在激活各种信号通路中具有最大的效率。尽管GCGR通过这个共同的口袋与两个G蛋白偶联,但是它通过不同的相互作用模式来做到这一点,这解释了G蛋白的特异性。测量到的GCGR和Gs之间的相互作用界面比GCGR与Gi之间的大得多,从而导致Gs与这种受体的结合亲和力更高。这为GCGR与Gs的优先偶联提供了结构基础。
基于GCGR-Gs和GCGR-Gi复合物的结构,这些研究人员利用诸如诱变、G蛋白活化和细胞信号转导等技术进行了广泛的功能研究,以探究GCGR-G蛋白结合界面中的关键残基在Gs和Gi激活中的作用。
这些结果表明GCGR中细胞内环和残基侧链的构象差异足以指导G蛋白选择性。GCGR的第二个细胞内环(ICL2)和螺旋VII/VIII接头促成的相互作用在Gs偶联中起关键作用,而GCGR的其他两个细胞内环ICL1和ICL3以及它的疏水性细胞内结合腔对于Gi识别更为重要。
这些发现扩展了有关GPCR激活、多效性偶联和G蛋白特异性的知识。它们还为药物发现提供了新的机会:设计有偏向的配体来选择性阻断一种特定的信号途径,从而减少了副作用。(100医药网 100yiyao.com)
参考资料:
1.Anna Qiao et al. .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az5346.
2.Glucagon receptor structures reveal G protein specificity mechanism
https://phys.org/news/2020-03-glucagon-receptor-reveal-protein-specificity.html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Nat Commun:大脑“幕后操控者”现身!科学家揭秘纹状体星形胶质细胞如何影响机体肥胖与代谢? (2025-07-09)
- Gut:四川大学团队发现肠癌“催肥肝脏”,为后续肝转移作铺垫的关键机制 (2025-07-09)
- 解读:制止将“空肠回肠吻合术”利用于2型糖尿病医治 (2025-07-09)
- 《对于放慢推动普惠托育服务系统建设的意见》答记者问 (2025-07-09)
- 青海实现“医保影像云”部署 完成影像查看成果共享共用 (2025-07-09)
- JAMA子刊:受教育程度高竟成AD负面因素?队列研究发现,在存在显著淀粉样蛋白沉积的情况下,受教育程度高与tau蛋白积累更快有关 (2025-07-09)
- 诺华首款新生儿及婴幼儿疟疾治疗药物获批 (2025-07-08)
- 24岁或就埋下痴呆隐患!性格不好还易“加速”脑萎缩!两项研究:首次在24-44岁健康个体中检出痴呆风险因素;性格对脑健康很重要 (2025-07-08)
- 河北省医保局对于规范综合诊查类医疗服务价钱名目的关照 (2025-07-08)
- 我国树立欠缺食物平安危险隐患外部申报奖励机制 (2025-07-08)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