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希望如何让我们变得更加健康和快乐? |
![]() |
2020年3月24日 讯 /BIOON/ --当我们意识到自身的生活方式受到威胁时,希望或许就会消失,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可能会与悲剧性的损失或慢性疾病不断斗争,当我们看新闻时,我们会看到政治体系的两极分化,新型冠状病毒每天传播的很快,道琼斯指数的自由落体式下跌说明美国市场缺乏希望,而失去希望有时候会导致人们自杀行为的发生。
图片来源:thesociolog.com
当没有希望,当人们无法想象斗争的理想解决时,他们就会失去忍耐的动力,作为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教授,笔者对积极心理学、宽恕、健康和希望科学研究了40多年,他的网站提供了很多免费的资源和工具来帮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何谓希望?
首先,希望并不是盲目的乐观,即认为取得积极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假设,相反,即使我们怀疑可能会取得积极的结果,但希望还是一种坚持不懈、朝着目标或最终状态发展的动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希望主要包括活动、进取的态度和信念,即我们有通往理想结果的途径,而且希望是改变的意志力和实现这种改变的方式。
对于青少年和中年人而言,希望或许会变得更加容易一些,但对于老年人而言,这或许就有点困难了,变老通常意味着我们要面对一些难以克服的障碍,比如反复出现的健康问题、财务问题或家庭问题等,而这些问题似乎永远都不会消失,这对于老年人而言是繁重的。
如何建立希望?
有研究人员就对将近1.3万名平均年龄66岁的人群进行了调查来分析希望对这些人群的影响,他们发现,那些一生中拥有更多希望的人群有着更好的身体健康、更好的健康行为、社会支持和更长的寿命,而希望也会让人们患慢性健康问题、抑郁、焦虑和癌症风险更低。因此,如果从长远来看,保持希望对我们有好处,那么我们该如何增加希望呢?以下是研究人员给出的四点建议:
1、参加励志演讲,或者通过YouTube、博客或播客在线观看、阅读或收听励志演讲;这会增加了人们的希望,尽管通常情况下修复是短暂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建立长期希望呢?
2、参与宗教或精神团体;这种做法已经持续了数千年。在一群相似的信徒中,人们会获得力量,找到了和平,体验了人类精神的升华,仅仅因为他们知道有比他们更伟大的东西或人的存在。
3、原谅;研究人员表示,参加一个宽恕小组,或完成一个宽恕自己做的工作簿,会给我们带来希望,同时还能减少抑郁和焦虑,增加我们的宽恕能力。即使是长期的怨恨也是如此;研究人员发现,成功地原谅一个人,既能让人感受到改变的决心,也能让人感受到改变的力量。
图片来源:eea.europa.eu
4、选择一个“希望英雄”; 有些人改变了历史,比如Nelson Mandela忍受了27年的监禁,但仍坚持建设一个新国家;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在大萧条期间的十年间为数百万人带来了希望。Ronald Reagan给这个似乎永远深陷冷战泥潭的世界带来了希望;奥巴马在第四次国情咨文中表示:“今晚,我谈到了伟大的计划和伟大的梦想,它们是我们可以实现的梦想。美国200年的历史应该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希望会让我们摆脱困境
希望改变似乎停滞不前的体制,美国黑人数学家Katherine Johnson最近去世了,享年101岁;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太空竞赛的早期,其在电影《隐藏的数字》(Hidden Figures)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部电影(以及它所依据的那本书)揭示了她对一个似乎永远无法摆脱的体制的坚持。平等正义倡议(Equal Justice Initiative)的导演、电影《正义的怜悯》(Just Mercy)的主人公Bryan Stevenson也成功地帮助那些被误判或辩护不力的人摆脱了死刑。
Stevenson哀叹他不能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他最后的结论是,他生活在一个支离破碎的体系中,事实上,他也是一个支离破碎的人。然而,他不断提醒自己,曾告诉过他试图帮助的每一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比我们做过的最糟糕的事情还要糟糕;希望改变我们所有人,通过重新获得希望,Bryan Stevenson的榜样鼓舞了我们。
无论我们如何努力,我们都无法消除对希望的威胁,但希望也有终点:我们变得更健康,我们的关系更幸福。我们可以通过增强我们的意志力,增强我们的毅力,找到实现我们的目标和梦想的途径,寻找充满希望的英雄来实现我们的希望;也许,有一天,我们也能成为这样的英雄。(100医药网100yiyao.com)
参考资料:
【1】
【2】
【3】Katelyn N.G.Long,Eric S.Kim,Ying Chen, et al. , Global Epidemiology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体脂率多少的男/女性最具吸引力?三项科学研究揭露“完美身材”:男性体脂率13-14%+肩腰比1.57;女性完美身材则更为严格 (2025-07-10)
- STTT:中科院/南开团队发现,膜蛋白TfR1可入核“劫持”p53,增强癌细胞DNA损伤修复功能,对抗化疗 (2025-07-10)
- Nat Commun:大脑“幕后操控者”现身!科学家揭秘纹状体星形胶质细胞如何影响机体肥胖与代谢? (2025-07-09)
- Gut:四川大学团队发现肠癌“催肥肝脏”,为后续肝转移作铺垫的关键机制 (2025-07-09)
- 解读:制止将“空肠回肠吻合术”利用于2型糖尿病医治 (2025-07-09)
- 《对于放慢推动普惠托育服务系统建设的意见》答记者问 (2025-07-09)
- 青海实现“医保影像云”部署 完成影像查看成果共享共用 (2025-07-09)
- JAMA子刊:受教育程度高竟成AD负面因素?队列研究发现,在存在显著淀粉样蛋白沉积的情况下,受教育程度高与tau蛋白积累更快有关 (2025-07-09)
- 诺华首款新生儿及婴幼儿疟疾治疗药物获批 (2025-07-08)
- 24岁或就埋下痴呆隐患!性格不好还易“加速”脑萎缩!两项研究:首次在24-44岁健康个体中检出痴呆风险因素;性格对脑健康很重要 (2025-07-08)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