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AD)瘙痒新药!新型抗炎药:IL |
![]() |
特应性皮炎(图片来源:salinetherapy.com)
2020年07月12日讯 /BIOON/ --Maruho是一家专注于皮肤病新药研发的日本制药公司。近日,该公司宣布,评估nemolizumab治疗特应性皮炎(AD)相关瘙痒的III期研究结果已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文章题目为:。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其典型症状瘙痒可导致瘙痒-抓挠循环,而瘙痒-抓挠循环有可能引起皮肤机械损伤、加剧炎症反应、加重瘙痒和影响生活质量。
该研究共入组了215例日本患者,这些患者年龄在13岁以上、存在中度至重度瘙痒、基线瘙痒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中位数为75.4分。研究中,患者以2: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每4周一次皮下注射nemolizumab或安慰剂治疗直至第16周(nemolizumab组,n=143;安慰剂组,n=72)。该研究中,患者同时使用局部抗炎药。
结果显示,研究达到了主要疗效终点:治疗第16周VAS评分相对基线检查的变化率,nemolizumab组为-42.8%,安慰剂组为-2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此外,研究也达到了多个次要终点。早在首次用药后第2天就报告了从基线检查到给药后4周的每日瘙痒VAS评分降低百分比(nemolizumab组,-10.3%;安慰剂组,-4.4%)。在第16周,nemolizumab组的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评分变化百分比为-45.9%,安慰剂组为-33.2%。皮肤科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4的患者百分比,nemolizumab组为40%,安慰剂组为22%。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评分≤7分的患者百分比,nemolizumab组为55%,安慰剂组为21%。
总的来说,两组中71%的患者报告了不良事件;严重程度多数为轻度或中度。nemolizumab组有3例(2%)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梅尼埃病、急性胰腺炎、特应性皮炎)。nemolizumab组有3例患者报告了4起导致试验药物中断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特应性皮炎、梅尼埃病、脱发、外周水肿。最常见的是恶化的特应性皮炎,在nemolizumab组和安慰剂组中分别有24%和21%。nemolizumab组的注射相关反应发生率为8%,安慰剂组为3%。胸腺和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ARC)仅在nemolizumab组出现增加,但这种增加与EASI的变化没有相关性。
文章第一作者、京都大学医学研究生院皮肤科博士Kenji Kabashima表示:“瘙痒会使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包括工作和学校集中注意力困难和睡眠障碍。这项研究的重要结果有助于识别与特应性皮炎相关瘙痒的作用机制。nemolizumab可能有助于减少特应性皮炎患者及其家属的痛苦和社会损失。”
Maruho公司董事会董事兼医疗事务执行官Yasuhiko Kito表示:“在这项研究中,nemolizumab对特应性皮炎患者瘙痒的影响在日本患者中得到了证实。通过开发nemolizumab,Maruho公司将帮助改善因特应性皮炎而瘙痒的患者的生活质量。”
nemolizumab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靶向阻断IL-31受体A,该抗体由中外制药研制。2016年9月底,Maruho公司从中外制药授权获得了在日本市场开发和商业化nemolizumab用于皮肤疾病领域的权利。IL-31是一种诱导瘙痒的细胞因子,据报道它与特应性皮炎和透析患者瘙痒的发生有关。
nemolizumab采用中外制药专有的抗体工程化技术ACT-Ig创造,该技术能够延长抗体在血液中的生物学半衰期。nemolizumab被认为通过竞争性地阻断IL-31与其受体的结合来抑制IL-31的生物活性。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剧烈的瘙痒、明显的湿疹样变和皮肤干燥。该病常常自婴幼儿发病,部分患者延续终生,可因慢性复发性湿疹样皮疹、严重瘙痒、睡眠缺失、饮食限制以及心理社会影响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重度AD的特点是由免疫细胞的一种子集即2型辅助T细胞(即Th2细胞)驱动的变态反应应答。IL-31是Th2细胞释放的一种细胞因子,通过与神经元表达的IL-31受体A互动,参与AD相关搔痒,同时在AD皮肤炎症和AD皮肤屏障破坏中发挥作用。中重度AD的特点是突出的皮肤干燥,皮损表现为红斑、浸润/丘疹、结壳/渗出、苔藓样变,阵发性皮损恶化,伴有强烈搔痒、刮痕、以及可导致继发性感染的皮损。中重度AD可对患者生活造成不良影响,给患者造成沉重的负担,尤其是搔痒、睡眠剥夺和抑郁。(100医药网100yiyao.com)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医保钱包开明地域再扩容,快来看看有您的他乡吗 (2025-07-10)
- STTT:上海九院李青峰/谢峰团队揭示巨痣/兽皮病致病新机制,并提出治疗新策略 (2025-07-10)
- Science重磅发现:人类成年后乃至老年时,大脑海马体中仍在持续产生新的神经元,有助于记忆和学习 (2025-07-10)
- 体脂率多少的男/女性最具吸引力?三项科学研究揭露“完美身材”:男性体脂率13-14%+肩腰比1.57;女性完美身材则更为严格 (2025-07-10)
- STTT:中科院/南开团队发现,膜蛋白TfR1可入核“劫持”p53,增强癌细胞DNA损伤修复功能,对抗化疗 (2025-07-10)
- Nat Commun:大脑“幕后操控者”现身!科学家揭秘纹状体星形胶质细胞如何影响机体肥胖与代谢? (2025-07-09)
- Gut:四川大学团队发现肠癌“催肥肝脏”,为后续肝转移作铺垫的关键机制 (2025-07-09)
- 解读:制止将“空肠回肠吻合术”利用于2型糖尿病医治 (2025-07-09)
- 《对于放慢推动普惠托育服务系统建设的意见》答记者问 (2025-07-09)
- 青海实现“医保影像云”部署 完成影像查看成果共享共用 (2025-07-09)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