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国家战略启动后 2022年的“中国大脑”将如何重新开始? |
![]() |
来源:上海科技微信微信官方账号2022-01-25 22:13
蒲慕明说:“基础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是研究自然界的外宇宙,而且是研究人类的内宇宙,即人脑。”人脑有近1000亿个神经元和100万亿个连接,这是科学上最大的谜团之一,也是医学上最大的挑战之一。因此,脑科学研究成为各国科技发展的前沿高地。中国还将“脑科学和类脑研究”提升为国家战略。然而,到目前为止,人类对大脑运行的原理仍然知之甚少。这是一个投资规模。
他说:“最终的目的不仅是研究自然界的外宇宙,也是研究人类的内宇宙,即人脑。”
人脑有近1000亿个神经元和100万亿个连接,这是科学上最大的谜团之一,也是医学上最大的挑战之一。因此,脑科学研究成为各国科技发展的前沿高地。中国还将“脑科学和类脑研究”提升为国家战略。
然而,到目前为止,人类对大脑运行的原理仍然知之甚少。
这是一个投资规模将比现在任何重大事件都高一个数量级的赛道。
2021年9月,酝酿了六年多的“中国大脑工程”终于在长时间的呼吁下正式启动。
中国脑项目是“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研究”,涉及59个研究领域和方向。整体规模有望达到100亿甚至1000亿,堪比美国大脑计划。
然而,脑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已经走过了20多年。
“他几乎靠自己建立了一个世界级的神经科学研究所。”在世界神经科学领域享有盛誉的格鲁伯基金会曾这样评价。
1999年,蒲慕明出任中国科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所长。
2009年,蒲慕明成立了脑疾病研究中心,率先构建了非人灵长类食蟹猴基地、狨猴基地、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平台和研究平台。
2014年,中国科学院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在沪成立,蒲慕明任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现已拓展为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2018年,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上海脑科学中心”)正式成立。
脑科学未来10年的发展将在2022年正式开始。“重新出发”就是重组团队,重新出发,面对我们未来的挑战,包括前沿科学的挑战,也包括国际科技竞争的挑战。
3354蒲慕明
以下是蒲慕明院士对“2022年脑科学再出发”——的三点思考
反思1:
是传统的小实验室还是团队项目?
特殊大脑计划主要针对社会需求和前沿需求,包括社会、经济和健康需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我们需要重组团队,组建团队来解决关键问题,而不是只关注每个实验室的个体独立探索。
虽然自由探索是脑科学的传统,但这种模式无法让我们面对当下的挑战。目前我国脑科学的研究实力可能是美国的1/10,欧盟的1/4。因此,要想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做面向应用的自由探索,而不是沿袭传统模式。
反思2:
从0到1还是从1到100?
从0到1,从1到100都很重要。我们必须有人做从0到1的工作,这是来源。但是,也需要有人把它推向实际应用,这是1比100的创新。
真正有勇气在深海钓大鱼的人并不多,不能指望每个人都做0到1份工作。大多数人应该注意如何把原来的理论工作付诸实际应用,并坚持做下去,而不是在论文发表时就结束它
目前,国内人工智能发展非常迅速,应用水平领先世界。但最原始的算法创新主要是利用国外的开源算法进行增量改进。一旦面临“卡脖子”的问题,我们就会面临大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面向未来,对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特别是类脑设备进行更多的研究,这正是脑科学所能提供的。
经过三年多的探索,脑中心正逐步成为上海各科研院所“脑科学研究”和“类脑研究”的协调单位,举办研讨会、组织团队、推进平台建设、搭建共享平台。
同时,脑科中心还设立了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设立青年研究组长、青年研究员、博士后,通过脑科中心对分布在各单位的青年人才给予特殊支持。通过这些寻访青年,我们可以充分协调研究方向,碰撞思维火花。
2022年,脑科学中心还准备大力推进脑科学的数据协同,推动数据的协作、共享、统一和标准化,扩大数据的使用和影响力。
“就像出海捕鱼一样,目标决定方向和收获。如果你在钓小鱼,你可以很快得到结果,很快回家;钓大鱼,就得去深海,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心。
“重新开始”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积极配合时代需求,带着目标和方向去探索,才能不断追逐“深海大鱼”!"(100yiyao.com)
版权声明
本网站标注“来源:百医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音视频资料均属于百医网网站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承担责任。获得书面授权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百医网”。其他来源的文章均为转载。本网站所有转载都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转载不代表本网站的立场。不想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以联系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
87%的用户在随时阅读、评论、分享百医网APP。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J Hematol Oncol:突破T细胞白血病治疗瓶颈——双靶点CAR-T细胞有望带来新希望 (2025-07-09)
- 《自然·医学》:世卫组织最新预警!全球08-17年出生的人,或有1560万会患胃癌,76%归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2/3发生在亚洲 (2025-07-09)
- 精鼎医药宣布两位 FDA 权威专家加入我司咨询团队,进一步增强监管事务、医学及 AI 领域专业实力 (2025-07-08)
- Mater Today Bio:干细胞球联手纳米颗粒水凝胶精准改善糖尿病创面环境,加速伤口愈合新突破 (2025-07-08)
- J Anim Sci Biotechnol研究揭秘美味密码:益生菌联手重塑肠道菌群,经肠-肌轴提升猪肉鲜味与品质 (2025-07-08)
- Science:告别序列依赖,为你的染色体“扫码”——每条染色体竟自带独一无二的“条形码 (2025-07-07)
- 《自然》子刊:刷新认知!哈佛团队发现,乙肝病毒自身或不致肝癌,但会增强致癌物的作用 (2025-07-07)
- 《科学》子刊:科学家揭示帕金森病中不同的发病轨迹,或为定义亚型和治疗靶点提供新见解! (2025-07-07)
- 《细胞》破解常见痴呆的治疗难题!“老药新用”有望恢复大脑功能 (2025-07-07)
- 华人学者本周发表4篇Cell论文:高度血管化的肺/肠道类器官;修复血管性痴呆;自身免疫病新疗法;同义突变调控性状 (2025-07-07)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