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企业新闻 > 跑在IPO路上的创新型药企应该用什么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跑在IPO路上的创新型药企应该用什么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药企的IPO之路注定是速度和实力的较量!这几年药企IPO已经跑出了自己的加速度,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证明自己的实力呢?这个实力的判定标准有没有新的变化,指数几何?当整个行业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资本市场听风雨的时代似乎即将结束,拨云见日的日子正在慢慢临近。

市场不是简单的利益博弈,而是评判企业实力和价值的关卡。

回过头来看,政策、人才、资本等。创新药行业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创新药企业上市热情高涨。证券时报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共有19家创新型医药公司成功登陆港股和a股市场,创新型医药公司登陆资本市场的数量为历年之最。2022年,预计将有20多家创新型药企上市,刷新这一纪录。然而,并不是所有人在歌唱道路上的喜悦。对于很多创新型药企来说,是喜忧参半。19家创新型小药企成功上市令人欣喜,众多创新型药企新股破发令人悲哀。2021年,在a股和港股市场上市的19家创新药公司中,有11家公司处于破发状态,占比60%,其中上市首日破发公司8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2家,港股上市公司6家。

新医药股“躺着赚”的时代正在远去,频繁破发的原因: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趋稳、医保费用管控、集中集采常态化等客观因素有助于投资市场回归理性;另一方面,政策标准的改善和市场供给侧结构的优化也加速了资本估值从价格向价值的转化。除了新股破发,已经“落地”的老股、流动性不足等问题也逐渐显现。期望和现实总是有距离的,而这种距离的意义就是驱使现实向期望前进。这些问题在医药IPO之路上的暴露,恰恰让资本市场和药企警醒。资本市场开始考虑之前的投资逻辑是否需要进一步优化,药企开始思考如何获得真相。

毕竟资本市场不是简单的利益博弈,而是评判企业实力和价值的关卡。

  从过关这点来看,打铁还需自身硬

近年来,IPO政策在收紧,门槛在提高。强调科技版的“硬科技”定位,严禁给研发注水;d、突击购买专利,夸大科技技术标准和科技技术标准,分类不准确。在这个过程中,要求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能力,技术依赖型企业自然会被筛选出来。2021年,有报道称很多药企被IPO拒之门外,倒闭的原因是“硬技术”不到位。比如,海河药业科技创新版IPO被否,是因为其“牌照入”R & ampd和商业模式反映了技术依赖的风险。再比如吉凯基因的《邓柯》的失败。上市会上问的问题还包括它的技术先进性和技术创新能力。

单拼速度和质量并不能最大化胜算,而是在两手抓的过程中,让质量成为内核驱动,速度成为翅膀扑动,让质量引领速度,让效率成为效益。随着全球医药市场的不断扩大,许多制药公司都想分一杯羹。即使历经波折,他们依然步履蹒跚。经过几次艰难的上岸旅行

1月18日,迈维生物在上交所科技版上市。迈维生物是一家全产业链创新产品的生物制药公司。其主营业务为治疗性生物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该公司的主要产品是抗体药物。目前,公司已建立包括在研15个品种的产品管道,涵盖自身免疫、肿瘤、代谢、眼科、感染等疾病领域。

2月15日,海创药业在上交所科技版上市。海创药业是基于氘代技术和PROTAC(蛋白质降解靶向嵌合体)靶向蛋白质降解技术平台的创新药物企业,致力于研发和生产满足重大临床需求、具有全球利益的创新药物。

2月18日,华兰疫苗在深交所上市。华兰疫苗主要从事人用疫苗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最大的流感疫苗生产基地。华兰疫苗作为国内领先的疫苗企业,流感疫苗产能、销量、市场份额连续多年位居国内第一。

从上面通过IPO的医药创新企业可以看出,共性是都有深耕的研发领域,所布局的产品或直接满足临床需求,或涉足新兴领域,或具有潜在的市场渗透力。

所以从解围的角度来说,打铁还需自身硬!

  部分例子如下:

近年来,  资本市场也更加倾向于为有深谋远虑的创新医药企业买单的审批制度改革、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税收优惠等政策正在加速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药品的竞争格局正在被重塑。

创新让根更深。一种新药需要经过许多程序,如研发;d、临床申请、申报、评估和审批等。从实验室到成功的市场推广,这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缺乏原始积累、现成资源、急需弥补差距等因素,我国创新药主要以快速跟进为主,即“快跟”。在这一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医药产业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式发展。但发展到一定阶段,边际效应开始凸显,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跟随”和“推进”的新药研发模式容易诱发“跟随”现象,造成药企研发过于集中于热门目标。根据CDE公布的《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现状年度报告(2020年)》统计,临床试验的靶点主要是PD-1、VEGFR、PD-L1等。而CD19仍然是细胞治疗的主要靶点,造成了严重的重复和资源浪费。2021年11月19日,CDE正式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以抗肿瘤药物为切口,指导落实以临床价值为导向、以患者为中心的研发理念,为推进有序创新提供参考。快马加鞭的红利时代即将成为过去,创新型药企要屏住呼吸,重视源头创新,做更深层次的研究,更新创新。具有“一流”和“一流”潜力的创新产品布局将更受资本市场青睐。路遥知马力,乐于入定专注,注重源头创新,注重实实在在的创新,堪称深度探索的精髓。

去更远的海上。过去创新重在“引进来”,未来创新要以“走出去”为目标!随着国内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和集中收缴制度的正常化,进入国际市场成为另一条黄金赛道。一个创新产品能拿到国际通行证,意味着产品的商业化潜力巨大。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药企或主动或被动地放眼全球。但是这个绿卡不是那么容易拿到的。2022年2月10日,在FDA的ODAC会议上,信达/礼来PD-1被BLA挫败。原因有二:一是前面提到的PD-1的赛道已经非常拥挤,同质化的后来者很难脱颖而出;另一方面,走向国际必须与国际接轨。在现有前人的基础上,该产品的单一国家临床试验数据并没有被FDA完全接受。据《中国新药注册临床试验现状年度报告(2020年)》统计,我国创新研发仍以国内临床试验为主,91.6%的药物仅在国内临床试验,而国际多中心试验仅占8.1%(210项)。这次长达5个小时的ODAC会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尤其是对于致力于出海的中国新药研发企业而言,因此这次会议引起了中国乃至全球业界的高度关注。2017年中国加入ICH后,从长远来看,无疑是整个行业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的契机。短期来看,将意味着各种标准的完善,大部分本土企业可能面临制度完善带来的阵痛,甚至被淘汰。但这次出海受阻,提醒了更多药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驰骋,就要在产品还是一个想法的时候,以国际化的眼光走下一段征程。

长远的思考往往能解决近忧,深层的思考才能走得更远。市场也更倾向于为有远见的创新型药企买单。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