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企业新闻 > 洞察产业逻辑——资本蜂拥而至下眼科医疗及设备领域的新机遇

洞察产业逻辑——资本蜂拥而至下眼科医疗及设备领域的新机遇

中国是世界上盲人和视障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有数亿患者患有各种眼病。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眼科疾病防治成本将不断增加,市场潜力巨大。

眼科作为名副其实的“黄金赛道”,一直是资本关注的焦点。遗憾的是,无论是在眼科药物还是眼科医疗器械领域,国内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公司都有待进一步培育。目前眼科医疗器械领域有哪些细分机会?还有哪些痛点?未来的演进趋势是什么?作者试图通过调查和采访行业利益相关者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眼科赛道上,资本狂奔。

2021年以来,无论是北极光创投、高淳创投、红杉中国、君联资本、创投等顶级投资机构,还是腾讯、小红书、爱尔眼科、阳光人寿、苏创投集团等巨头企业的战争投资部或产业资本,都在眼科领域有所布局。

据统计,2021年至2022年2月底,我国眼科一级市场共发生51起融资事件,40家企业获得融资,涉及投资机构近百家,吸引资金超过80亿元/人/币,创下历史新纪录。二级市场上,高适医疗、清晰医疗、华夏眼科相继提交招股书,赵可眼科、朝聚眼科、盈通科技、岳明镜片在I PO成功,一时推动了眼科的火爆。

  1 一年融资超80亿元

作为兼具医疗属性和消费属性的领域,眼科赛道开始跑出一批优质的创新企业,让资本有了更多的目标选择,这是资本纷纷入市的核心原因。

眼科属于“药品器械服务”三位一体的医疗赛道,市场规模近2000亿元。在过去的一年里,投资机构已经花费了80多亿元,开始了新一轮的融资热潮。整体来看,眼科服务的融资事件数量占整个行业的10%左右,另外90%是在眼科医疗器械领域。首都眼科对创新医疗仪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眼科服务是眼科轨道的第一个领域。目前,已形成了许多区域性龙头,如爱尔眼科、朝聚眼科、华夏眼科、何氏眼科、眼科等企业。这些企业普遍遇到业务增长的瓶颈。因此,从投资价值的角度来看,眼科医疗领域成为资本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看好的方向。

一方面,眼科高端市场主要由外企主导,国内替代机会很大。以眼药为例,医院使用的眼药中,进口药占50%以上,市场前四名分别是瑞士诺华、日本神田、德国URSAPHARM、沈阳齐星眼药。可见国内眼科企业只占一席。

另一方面,在眼科医疗器械的供给端,治疗科学技术还有差距。例如,世界上导致失明的首要原因白内障是中国老年人发病率最高的眼病。但目前无药可治,患者主要靠手术和医疗器械治疗。这使得眼科疾病对更好的药物和更好的医疗器械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此外,眼科相关利好政策不断出台。今年1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指出,要建立健全国家-地区-省-市-县五级眼科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眼科设置和建设,补齐眼科医疗服务短板

总之,在国产替代的大潮下,供给侧需求的旺盛,龙头企业的巨大潜力,中国眼科行业在医疗器械研发领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 独创性是眼病用药突围关键

如果国内创新型企业不抓紧解决基础技术问题,未来这个领域还是会被国外企业“卡住”。

创新眼科药物的研发是一件艰难而正确的事情,但从长远来看,一定会给企业和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回报。

目前我国眼科药品市场空间约200亿元,占整个眼科轨道的10%,占比很小。核心原因是眼科药物的研发难度大,药品获批上市后仍有较高的淘汰率,促使很多药企主要从外部引进药物,很少自主研发真正的f first-incl ass类药物。

投资眼科需要对眼科相关疾病有深入的了解。眼科疾病如果按照发病部位来分,可以分为前眼疾和后眼疾两大类。其中,前部疾病包括白内障、干眼症、近视、青光眼、结膜炎、葡萄膜炎等。后眼部疾病包括湿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黄斑变性、后葡萄膜炎等。每一个与眼科相关的疾病,甚至可以算作一个单独的赛道。

围绕这些常见的眼病,目前,眼科药物领域主要有三个方向:一是传统意义上的药物,即小分子化学药物;二是大分子生物药,是我国目前在研的主要眼科药物。第三,基因和细胞治疗,这是近年来兴起的。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给药方式。大分子药物和基因或细胞药物一般通过注射给药,小分子药物一般通过滴眼液局部或口服给药。

干眼症、屈光不正、眼底血管疾病、白内障、青光眼等治疗药物的研发是资本关注的焦点,很多大型药企也在这一领域布局。以干眼症为例,这种眼疾患者数量最多,市场空间大,吸引了恒瑞医药、齐星眼药、康哲、奥康维斯等药企纷纷布局针对这一适应症的药物研发,包括仿制药和创新药。因此,原创性是创新型眼科药物研发企业突围的关键。

从近期获得融资的创新企业在药物研发管道的布局和进展来看,眼科新药研发已经处于重要节点。

今年1月,获得1.3亿美元融资的披云药业所有产品均为自主研发,拥有全球权益。大部分产品为国际首创的具有新适应症和新机制的同类新药,涵盖眼表、眼底、青光眼等重大眼科疾病。

1月底,康瑞生物宣布完成A轮融资。目前,有一个新的1类药物管道即将在中国和美国完成I期临床试验,中国正在进行多适应症的IIT研究。预计年底前在中国和美国进行两种不同适应症的二期临床试验。据悉,这种新药有望成为全球首个以滴眼液形式治疗眼部新生血管的药物。另一个防治白内障的新药研发管道已进入临床前试验阶段,预计年底提交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

红杉中国Newfors bet的核心产品NR082是国内首个通过临床试验批准的眼科体内基因治疗药物。I期临床试验于2021年6月完成第一次患者分组给药。

腾讯投资megalopolis,现有管道包括三期临床试验的三个进口产品,用于治疗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儿童进行性近视和老花眼。

  3 资本热捧两大眼科医疗器械领域

眼科OCT和彩瞳是近期资本押注的重点细分领域,而

医疗器械眼科主要包括OCT(光学相位断层成像)、ICL(带晶状体的人工晶状体)、IOL(人工晶状体)、角膜塑形镜(OK镜)、超广角眼底相机、超声乳化玻璃切割器、飞秒激光、眼科手术显微镜、光学生物测量仪、隐形/塑形/眼/镜(含彩色瞳孔)等子领域。从融资频率来看,眼科的华侨城、财通是近期资金热捧的对象;人工晶体进入集中采集、超广角眼底相机、眼科手术显微镜等领域,是资本关注度较弱的主要原因。

  眼科OCT

眼科OCT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眼底病的权威检查设备,可以显示用户的视神经膜病变图像。自20世纪90年代初,OCT开始应用于眼科临床,已经完成了从时域OCT、光谱OCT到扫频OCT的三代技术变革。

目前,中国眼科OCT高端市场几乎被进口产品垄断,如德国的蔡司和海德堡,日本的拓普康和美国的Optovue等。国产产品与进口产品在性能参数上差距较大。传统OCT操作步骤复杂,读片依赖高水平专业医生,限制了OCT在基层的推广应用。因此,国内替代和研发;性能更好的产品成为未来创新企业的机会。

  彩瞳

色瞳因其良好的装饰功能而具有良好的消费属性,从而成为资本追捧的灯塔。

在市场空间层面,据Mob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色瞳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元。与此同时,我国色瞳相关企业总数已经超过1800家,但目前还没有一家龙头企业。一个品牌一旦能率先突破,就会占据很好的市场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财通是一个复购率超高的赛道,用户心智的占领非常重要。根据前瞻研究院的数据,2020年该品类的回购率将达到30% ~ 50%。

在医疗领域,带量集中采集带来不确定性。比如2021年广东,人工晶体价格下降90%,整个赛道都受到很大影响。财通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几乎不受集体挖矿的影响,所以成长的确定性非常好,后续仍将是资本关注的焦点。

  角膜塑形镜

另一种“集免疫”于一身的眼科器械是角膜塑形镜(俗称OK镜片)。Okmirror是眼科仪器非常好的细分赛道,高单价,高毛利,高粘度,渗透率持续提升。

由于OK镜壁垒较高,目前国内获批产品的企业只有10家左右,国产品牌有4家,分别是Opkon、Aibonode、恒泰光学、天津世达佳。对于后来者来说,主要竞争的是技术实力和产品优势,以及拿证的时间窗口。

在布局上,一年获得两次融资的图派医疗专注于高端眼科OCT产品,先后推出了两款名为“贝悦坤”和“Eta Ursae Majoris Xing”的眼科OCT产品。前者具有40万次扫频的能力,单次成像的扫描长度为24 mm.

今年1月获得融资的郑弘科技专注于以眼科OCT为核心的光学成像设备的研发和生产。郑弘科技研发的OCT产品可以满足眼前节各种参数的测量,具有测量准确、功能复杂、成本低廉等优点。

去年底完成融资的Bigway Medical主要专注于眼科影像的AI分析与辅助诊断系统,其研发的眼科OCT影像辅助诊断软件MIAS 3000已经启动第三类医疗器械的注册申报工作。

在产品体系方面,去年完成B轮融资4.2亿元的蒂罗医疗,目前拥有7个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覆盖隐形/形/眼/镜全产品线。此外,蒂洛集团拥有独特的注册证书的7色和珠光

眼用制药领域的投资将集中在给药系统和基因治疗。

中国眼科赛道一直缺乏优质标的,从优质眼科企业在二级市场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2017年1月,眼视科技第一股Opcom登陆a股后,在二级市场大踏步前进。去年,其市值最高时达到800亿元,股价上涨了50多倍。

2020年7月,眼科创新药公司奥康维斯在香港上市,上市当天股票上涨152%。

2021年12月,岳明镜片登陆a股  4 板,上市首日暴涨134%,市值近百亿元。

二级市场的乐观情绪传导到一级市场后,眼科赛道的投融资越来越频繁。但不容忽视的是,国内企业与国外巨头仍有巨大差距,整体技术实力和产业经验处于相对弱势状态。以R & amp以眼科医疗设备的d与制造为例,这一细分领域是典型的“易入门,难掌握”,“低端低门槛,高端高门槛”的赛道。因此,眼科制药企业要找准定位,找好方向,进行深度的技术修炼。

随着“风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创新型眼科企业应运而生。未来,这些企业必将加入全球市场竞争,与国际巨头“一战”。因此,在加速成长的现阶段,国内眼科创新企业需要摆好姿态,练好基本功,才能在预期时间内迎来爆发式增长,造福亿万眼科疾病患者,为行业带来更多的价值增量。(作者:动脉网)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