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国产医疗器械“卡脖子”?基础科学研究中的“卡”

国产医疗器械“卡脖子”?基础科学研究中的“卡”

九楼的平台从基土开始。

一个小小的芯片和零件,就能让一整套大型医疗设备在生产中瘫痪,工期无法按时交付。

由1000多个零件组装而成的通风器,大部分需要进口,目前国内产品无法替代。

世界上百万台检测设备的供应商只有一家。

这些都是“卡”在医疗器械创业的“绊脚石”。

医疗成像设备是医疗器械行业中最大的部分。近年来,虽然东软医疗、迈瑞医疗、UIH医疗等本土领军企业企业逐步推出新设备,并在部分产品上实现了国产替代,但在部分高端产品上,与“GPS”(GE医疗、飞利浦、西门子)相比,仍面临诸多挑战。

问题不仅仅是整个设备。北航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院长范玉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部分医疗器械已经打破了国外高端产品的垄断,但在原始创新、核心发明专利、生产线核心设备、检验设备、核心原材料等方面仍依赖进口。比如X射线管、高压发生器、MR超导磁体、DR平板探测器等CT的核心部件仍然集中在少数欧美企业手中。

这种情况也存在于最大的医疗设备——重离子加速器中。

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是最大的医疗设备之一,技术难度大,系统复杂,生产和控制过程要求高,资金投入大。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掌握了这一高端技术。

国产重离子加速器的“瓶颈”主要集中在芯片层面。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下属的高新技术企业——兰州金科太极新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文杰告诉电子医药的经理,“大型医疗设备是集成性、综合性的,要靠芯片,比如控制器上的CPU、高端集成电路的芯片等,但目前这些都需要进口,这就导致了最突出的不确定性强的问题。

这就是杨文杰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前段时间我们采购了进口控制器,原本供货周期是4 ~ 5个月左右,但是突然被供应商告知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受疫情影响,如果对方叫我们不要生产,那对我们来说就是个大问题。”

目前虽然芯片的供应较前一阶段有所改善,但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是会出现供应周期时间过长的情况。

  01

  “卡”在基础科研

“卡脖子”只是问题的表象,深层次是基础理论研究和创新的不足。

在R & ampd级,医疗器械和药品的差不多。前期的基础研究与研发是一脉相承的。后端的创新和突破性应用。杨文杰认为,芯片和核心技术“劣质化”的根本原因是基础研究薄弱导致原始创新突破和核心技术缺失。

医疗器械,涉及医疗、机械、电子等行业,是一个多专业、知识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尤其是在大型医疗器械上,表现更为明显。只有经过许多基础学科的交叉、创新和整合,才有如此大规模的装置。仅仅是某个领域的一些突破和创新,不足以彻底颠覆大型医疗器械。

以呼吸机为例,一台有创呼吸机需要1000多个零部件,其中涡轮风扇、传感器、芯片、比例阀、音圈电机等核心部件多由欧美企业供应。

“比如芯片的研发和生产,包括物理、光学、电子等领域的基础研究。没有这些原始创新,我们只能模仿和复制别人的模式,总是在追赶,却很难另辟蹊径,有所突破。”根据杨文杰的说法。

除了设备本身制造工艺复杂,对产品质量和功能稳定性要求高外,国内产业链上游供应能力薄弱也是限制因素之一。打破原材料供应和组件组装的壁垒也非常重要。

范玉波认为,在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和设备依赖进口的情况下,一直模仿是不可行的。只有在源头上加强基础理论的创新,才有希望突破医疗器械领域的“瓶颈”问题,实现真正的“自始至终”国产化。

  02

  交叉学科的困惑

随着国家相关科研院所的布局和发展,目前的“瓶颈”环节,未来未必能实现“国内自由”。然而,极少数细分领域仍存在“被遗忘的角落”。

杨文杰发现,在日常的科学研究中,一些经常使用的检测设备和仪器领域在中国并没有发展起来,或者被国外垄断了。

“我们用于计量检测的一些高精度仪器仪表,国内可供选择的厂家很少,能达到国外同等水平和精度的产品几乎没有。在科研过程中,成果的转化依赖于一些仪器和仪表,但这些东西并不掌握在我们自己的人手中,而是要用别人的仪器来验证我们自己的研发;d实验,而这样高端的测量设备几乎已经被国外公司垄断,比如福禄克和安捷伦。”

此外,还有一种专门为患者接受重离子加速器治疗前进行剂量检测的QA设备,也是德国一家公司垄断的。即使国内有企业和医院在做,但从设备反映来看,短期使用还可以,长期稳定性差。

“这么小的设备要几百万,但全球只有一家公司的产品,国产设备的稳定性和体验都达不到临床使用的要求。”杨文杰表示,虽然近年来国内医疗器械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仍有一些领域在分领域方面没有完全覆盖。他认为,外企之所以能成为某些细分行业的“独角兽”,在于几十年的坚持。即使产品的市场体量很小,但自始至终,一个产品是可以通过持续的投入做好的。

材料也是医疗器械创新产品研发中的一个“挠头”问题。

在重离子加速器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在RFQ腔中使用高纯无氧铜进行加速,即使用量很小,也需要进口。“目前我们在国内还没有找到这种材料的替代厂家,世界上也只有一两家供应商能做这种材料,目前需要进口。”根据杨文杰的说法。

除了不能生产的材料,国内现有的材料与进口产品有一定差距。

杨文杰介绍,为了便于使用和推广,下一步将使重离子加速器设备更加小型化,这将导致超导材料的广泛使用。然而,在超导材料的选择上有各种各样的顾虑。

国内厂商突破了超导材料的技术,无论是性能还是产品参数都不逊于进口材料。但超导材料的原料是铌,巴西占全球储量的95%以上。一旦原材料短缺,将对整个产业链造成严重影响。

北京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医学工程人员告诉E药经理,医院实验室部分基础检验设备国产化率逐渐提高,但在高端检验领域,国产设备在技术上仍需加强。心脏介入手术常用医疗器械——心脏支架的核心原材料(小直径薄壁金属管)国内无法生产,需要进口。

除了设备本身,还涉及到一些软件方面,需要不断完善。重离子加速器有两个配套软件系统:一个是自主开发的,另一个是进口的RayStation。其中,RayStation是一个治疗计划系统,在

类似的问题存在于研究级软件中。杨文杰指出,在早期阶段,所涉及的模拟软件、仿真软件和设计软件都是进口的。“与产品的大结构相比,这些似乎微不足道。但是,没有这些软件的结果,后续的生产就无法继续。也就是说,从源头上核心关键技术已经受制于人。”

对此,樊宇波指出,促进医务工作者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是打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创新“瓶颈”的关键因素。建议从根本上加大对创新研发的投入;d在医疗器械领域,加大生物医学工程创新领军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大电子、机械、材料、软件、信息技术等学科、行业与医疗器械的交叉融合。加强医疗器械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

杨文杰建议,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加大产学研多方合作。例如,医院在采购设备时支持国产医疗器械,并建立一个反馈平台,将医院、患者和研发的意见联系起来;d部门实现数据和资源共享。

  参考资料:

1、2021-05-01国家财经周刊《比起芯片,这个领域的卡脖子更“要命”!》

2. 科技日报《拙钝的探测器模糊了医学影像》

3.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医疗器械高地,XR和CT类趋向成熟》

4.招商银行研究所《国产器械崛起,进口替代及国际化是重要发展方向》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