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家18A药企营收253亿元 六成市值缩水 |
![]() |
2021年,港股公司18A生物科技公司开始逐步实现创新成果。
近一个月来,港股医药公司2021年业绩几乎陆续公布。其中,18A板中的生物技术公司几乎代表了国内生物技术公司的创新实力。据e药管家统计,截至4月15日下午收盘,共有34家18A生物科技公司公布了2021年业绩(共35家,其中济世药业延迟披露)。总营收达到253.48亿元,去年同期为97.89亿元,同比增长159%。
但随着2021年“挤泡沫”趋势越来越突出,2021年34家18A生物科技公司总市值较2020年的26家缩水198亿港元。具体来看,2020年及之前的上市公司中,仅有8家公司实现了市值的增长,其余17家公司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水”,“缩水”比例达到65%。
在研发方面。d费用,18A生物技术公司也在加速,百济神州以93.08亿元的研发费用领先;d投资。研发的平均增长率;34家公司的d费用为41%,最高增幅为701%。
同时,随着创新水平的加速升级,BD项目合作日趋火热。2021年,百济神州与诺华的两次许可出合作总额超过50亿美元;荣昌生物ADC产品vidiximab在海总交易金额26亿美元。另一方面,生物技术、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和大制药之间的合作数量和模式都在变化.
01 商业化:头部企业创新成果初现
2021年,34家18A生物科技公司中有26家实现营收,总营收259.45亿元,头部生物科技公司的营收贡献了其中的大部分。
年收入最高的是百济神州,年收入11.7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4.92亿元),同比增长280.8%,亏损较去年减少约13亿元,同比收窄13%。康赛诺、信达、君实营收均在40亿元左右,其中君实亏损同比下降56.8%,康赛诺则扭亏为盈,总营收增长23086.49%。
创新的实现成为他们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
百济神州收入的一半来自商业产品的贡献。截至2021年底,百济神州商用产品增至16款,总收入40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收入最高的是其PD-1产品——替利珠单抗,总销售额16亿元,同比增长56%。截至4月15日,国内批准的替利珠单抗适应症已达8个,其中5个纳入国家医保。
另一款产品,BTK抑制剂Zebutini,表明百济神州的国际化进程正在走向独立商业化阶段。2021年,泽布蒂尼全球销售额约14亿元,同比增长423%,其中在美国的收入达到约7亿元,同比增长535%。布替尼已在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获得批准。
康赛诺在2021年的扭亏为盈主要得益于其新冠肺炎疫苗在国内外的批准和商业化。根据其年报,自2021年2月在中国有条件上市以来,康之诺的新冠肺炎疫苗已在超过9个海外国家和地区获准上市。此外,Concino的商业产品包括两种脑膜炎球菌疫苗和一种埃博拉疫苗。其中,流脑疫苗MCV4是2021年新获批的产品,是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四价流脑结合疫苗。
对君实生物2021年业绩贡献最大的是与礼来合作的中和抗体Etsiweizumab。虽然君实生物在年报中并未披露该产品的具体收入,但在其主营业务分地区销售情况中,君实海外收入达33.41亿元,同比增长562.66%。此前,礼来公司的年度报告披露,中和抗体在新冠肺炎的年销售额为22.39亿美元。
然而,PD-1在君实的销量并不乐观。特雷普利单克隆抗体的年销售额仅为4.12亿元,不到去年10.03亿元的一半,而销售额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7.53%。进入医保的“以价换量”似乎并没有实现。君实年报对此的解释是,一方面来自医保减少60%以上;另一方面,2021版国家医保目录及进一步降价后,公司补偿了经销商全部库存的差价,对当期产品收入确认产生一定影响。此外,2021年,君实商业化团队调整动荡,团队执行力下降,市场活动执行不稳定也是原因之一。“作为一家处于快速发展期的创新型药企,在商业探索的道路上遇到的挫折都是暂时的。”君实生物在年报中总结道。
信达2021年产品收入达40亿元,同比增长69%,商用产品组合已达6款,其中PD-1产品Cindilizumab的销量增长是其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根据信达之前披露的sindilizumab季度销售额,该产品全年总销售额超过30亿元,而2020年该数字为22.9亿元。
信达的高销量增长与其商业化能力的扩大不无关系。年报显示,去年销售投入高达25.41亿元,商业化渠道范围已扩大至320多个城市约5100家医院和1100家百白破药店,销售人员也从2020年的1284人增加至2021年的2768人。从产品结构和商业化能力可以看出,信达正在进一步向生物制药转型。
头部生物技术公司正在向Biopahrma转变,18A的“小而美”公司在产品方面逐渐商业化。
作为中国ADC领域的头部公司,荣昌生物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4.26亿元,其中HER2 ADC药物技术许可收入12.9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31亿元。
专注于糖尿病的华凌医药也在2021年迈出了关键一步。它向NMPA提交了Dorzagliatin治疗二型糖尿病的新药申请,并被接受。
专注于细胞凋亡的亚圣医药,随着2021年11月首个产品奥瑞替尼的获批,进入商业化阶段。一方面聘请原辛集中国总经理朱刚担任首席商务运营官(CCO),并为其组建商业化团队。同时与国内头部经销商、分销商签订战略合作。
02 研发:百济继续领跑,三叶草研发费用7倍增长
18A生物科技公司的研发被视为中国创新制药产业发展的缩影之一。
在过去的一年里,34家生物技术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资总额达到了100亿美元。研发经费突破300亿元,达到334.25亿元,研发经费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0%。d费用达到41%。
R & ampd投资是衡量R & ampd级的创新型制药公司,并增加了研发;企业的d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一个医药公司进入创新的加速期。
总的来说,在34家生物技术公司中,百济神州以研发领先;d投资93.08亿元。
毋庸置疑,百济神州依旧一骑绝尘。2021年,百济的研发;d投资达到93.08亿元,同比增长4%。虽然R & amp研发投资放缓,百济仍然占据研发领域的头把交椅。截至记者发稿时,创新药物在中国的投资。从研发的角度来看。2020年,只有百济神州拥有一个国产研发中心。d投资超过50亿元。
年报显示,百济拥有近50个临床阶段候选产品和商业阶段产品。D pipeline涵盖小分子药物、单克隆抗体、双抗体、ADC等类型。不断布局新目标、新技术的背后,是强大的研发;需要支持。目前,百济拥有庞大的研发团队。2900多人的研发团队是公司研发的引擎;d .其中全球有2200个临床开发团队,肿瘤的开发团队规模甚至可以和跨国pharmace相比
在全球临床开发项目上,截至2021年底,百济神州已在超过4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超过100项计划或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其中包括38项三期或潜在注册临床试验。全球研发。d也推动百济更快与国际接轨。根据年报,公司预计今年将在全球首个重点试验中更新百悦泽的结果数据,以实现百悦泽CLL适应症的海外审批,并计划在其他10多个国家新获批。另外,PD-1药芭莎安在FDA的首次上市申请目标解析时间为7月12日,预计今年将首次出海。据统计,2015年以来,百济旗下的R & ampd投资已达316亿元左右。
虽然只有百济在研发上投入了50多亿元;d,有R & amp;amp;的俱乐部成员的数量;d超过10亿元的18A企业从2020年的4家增加到今年的7家。除百济神州外,再鼎医药、信达生物、君实生物、四叶草生物、康方生物、傅宏翰林等6家药企近一年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
R & ampd投入增长152%,再定药业研发投入36.55亿元;d,成为18A企业中百济之后的“烧金大王”。三叶草生物、康方生物、傅宏翰林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8.26亿元、11.23亿元、10.24亿元;d,分别在“R & amp超过10亿元的d俱乐部”。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1月5日刚刚登陆港股的三叶草生物,其R & ampd 2021年的投资,在所有已披露年报的18A生物技术公司中增幅最高。根据之前的招股书,三叶草生物是一家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全球性生物技术公司。2007年成立,至今未实现盈利。
去年9月,白三叶重组蛋白候选疫苗SCB-2019 (CpG 1018/铝佐剂)获得/期临床试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阳性结果,成为首批在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中对Delta株表现出显著保护作用的新冠肺炎疫苗之一。从技术角度来看,白三叶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创新的Trimer-Tag(蛋白质三聚化)技术平台。这项技术由该公司创始人彭亮博士发明,可用于开发数十种新疫苗和生物疗法。SCB-2019新冠肺炎候选疫苗基于三聚化技术平台开发。
除了三叶草生物科技公司。研发支出增加了7倍,共有30家18A生物技术公司将实现研发支出的增加。d 2021年的支出。其中,北海康成、永泰生物、诺和诺德、圣诺医药、赵可眼科、再鼎医药、开拓制药、康希诺生物科技的研发费用涨幅均超过100%;d支出。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生物技术公司都增加了研发投入。d投资。另外四家生物技术公司已经削减了研发费用。d不同程度投资,包括东药药业、嘉禾生物、华灵药业、腾升药业。其中,跌幅最大的是腾胜制药。2021年,R & ampd投资比2020年下降了44%。
至于研发投入大幅减少的原因。d支出,腾升药业表示,公司的研发费用为100万元。d由于与研发相关的第三方合同成本降低,支出减少了44%;新冠肺炎的项目。2021年7月在香港股票市场注册的腾胜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建立了10多个创新候选产品管道,研发速度最快;新冠肺炎和乙肝治疗的进展。其中,新冠肺炎特效药已于2021年12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并已向FDA提交紧急使用授权申请。
根据腾胜博药业披露的管道,乙肝、新冠肺炎、HIV感染、多重耐药/广泛耐药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多重耐药/广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抑郁症等多个领域的新药研发是关注的重点。其中,乙肝项目是腾胜博药业的重要研发管道,目前已进入临床二期。此外,艾滋病毒治疗项目和
2021年部分18A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股票市场的发牌项目
图片:郭盛证券研究所
盛证券认为,当本土创新成为国内药企的新焦点时,来自中国的创新药的产品正在缩小与国际一流产品在发展速度上的差距。许可出去的背后,是中国创新药物生态的建立。中国本土创新企业也在加快建立创新技术平台和差异化发展,提高新药研发效率,走向更大的国际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近一年来,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君实生物、荣昌生物、先锋药业、科吉药业均实现了创新产品的海外授权合作。其中,百济神州在2021年初和年底两次与诺华达成项目授权合作,涉及PD-1和TIGIT产品,总金额超过50亿美元。荣昌生物的ADC产品vidiximab已实现单笔sea交易,总金额26亿美元。
另一方面,在加快推出创新产品的同时,本土药企之间的合作正呈现出数量不断增加、模式多样化的现状。
2021年约18家港股生物科技公司与其他本地制药公司的合作项目
图片:郭盛证券研究所
在联合产品研发和商业化层面,小生物借助大生物制药的商业化能力,比如信达生物和亚圣制药的合作,将自己的第一个产品商业化,从而各取所需。生物制药要想成长为BigPharma,从大的方面来说,新药的研发能力只能算是一个切入点。商业化是目前迫切需要克服的。本土企业商业化团队的快速扩张需要产品支撑。小型生物技术支持产品以降低风险。大公司实现商业化,优势互补。这样的合作以后会越来越多。
除了产品上的合作,是股权上的进一步合作。大药企通过股权合作间接享受创新药红利,小药企通过股权合作补足资金等其他条件。除了直接持股,合资公司的形式也很受欢迎。例如,君实生物与陈佳西海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基于mRNA技术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共同研发和商业化新药项目;程诺建华与康诺特签署合资协议,以50: 50的比例成立合资公司天诺程健,在全球范围内发现、开发和商业化相关创新药物。康赛诺已与上海医药集团建立了一家合资企业,生产和供应新冠肺炎疫苗克韦沙,一种腺病毒载体。
通过与当地制药公司的合作和投资,促进当地研发成果的转化;d成就,未来,本土药企之间的合作方式将更加深入和多样。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民泰医药全面升级:2025年搬迁新址,打造中药智能化生产新标杆 (2025-07-11)
- 第一次为爱鼓掌要做好准备!快男备好爱廷玖盐酸达泊西汀 (2025-07-11)
- 《Science》刊发上海六院与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联合成果:揭示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致死性遗传性脑白质病的有效性及其核心机制 (2025-07-11)
- 青海首批外乡产3D打印医疗东西获批上市 (2025-07-11)
- 全国药品运营监管任务会暨“清源”行为推动会召开 (2025-07-11)
- 软骨发育不全等86个常见病病种诊疗指南宣布 (2025-07-11)
- 700亿美元并购风暴,制药巨头狂砸CNS赛道的背后 (2025-07-11)
- 乳酸菌竟是心梗救治的隐形卫士?BMC Med研究揭秘:通过多重机制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2025-07-11)
- 中国科学院发表最新Cell论文 (2025-07-11)
- 《自然》:“扭断”Tau纤维!UCLA团队发明可自组装短肽,与Tau纤维结合后会释放结构应力,让Tau纤维断裂成无毒碎片 (2025-07-1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