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双重磅:改写教科书!科学家首次看清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竟是细胞自主将细胞膜切块导致细胞裂解 |
《自然》双重磅:改写教科书!科学家首次看清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竟是细胞自主将细胞膜切块导致细胞裂解
来源:奇点糕 2023-06-06 14:41
至于这一系列研究的意义,在文章的开头,我已经提到过。癌细胞对死亡的抗性是否与NINJ1有关?如果有,是否可以以NINJ1为突破口,找到杀死癌细胞的新方法?近日,由瑞士巴塞尔大学Sebastian Hiller、洛桑大学Petr Broz和德国斯图加特大学Kristyna Pluhackova领衔的研究团队[1],以及由美国基因泰克公司Vishva M. Dixit和Nobuhiko Kayagaki领衔的研究团队[2],在顶级期刊《自然》上发表的两篇研究论文,让我心潮澎湃。
简单来说,Hiller团队借助于高分辨率的成像技术,解析了膜蛋白NINJ1调节细胞破裂的全过程:当细胞发出程序性死亡的信号之后,NINJ1被激活并在细胞膜表面聚集,形成类似 拉链 的聚合物,像拉开拉链一样打开细胞膜,导致细胞裂解[1]。而Dixit团队则发现,用单抗阻断NINJ1的聚集,可以抑制细胞膜的破裂,保护组织免受损伤[2]。
这两个研究再次证实,细胞程序性死亡导致的细胞破裂,不是被渗透压的变化胀破的,而是细胞用NINJ1自主切割细胞膜,导致细胞解体。毫无疑问,这一发现有重大价值。因为癌细胞对死亡有抗性,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又是细胞死亡导致的,因此这一发现有望给这些疾病的治疗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在我看来,这两篇论文是理解细胞死亡的新里程碑,让我们对细胞的程序性死亡有了颠覆性的认知,我们的教科书也会因此改写。
Hiller团队论文首页截图
事情还得从2021年开始说起。
那一年的1月20日,Dixit和Kayagaki领衔的团队在《自然》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3]。
他们为了找到细胞膜破裂的机制,开展了大规模的遗传学筛选,最后找到了一个大小为16kDa的双重跨膜蛋白NINJ1。他们发现,只要敲除编码NINJ1的基因,巨噬细胞响应焦亡、坏死和凋亡的细胞破裂就会受损,即使细胞已经死了,但是就是不破。也就是说,细胞死亡时细胞膜的裂解是受细胞控制的一个自主过程。
正常情况下,双重跨膜的NINJ1蛋白
他们这项开创新研究成果颠覆了 细胞死亡相关的细胞膜裂解是被动过程 这一普遍认知。不过,当时他们并不知道NINJ1是如何调节细胞膜裂解的,对NINJ1介导的细胞膜裂解的生理功能也缺乏认知。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两个研究,就分别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
咱们先来看看Hiller、Broz和Pluhackova团队的研究成果。
借助于超分辨率显微镜,Hiller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对于已经下达程序性死亡信号的细胞而言,NINJ1会被激活并结合在一起,将原本摆在细胞膜外的两个 螺旋( 1和 2)插入细胞膜内,随后周边的NINJ1会结合上来,形成更大的聚集体。
NINJ1的聚集
在大约10%的细胞中,Hiller团队观察到长达几微米的NINJ1细丝(有单丝,也有双丝,双丝打开是环状),它们连接着较大的NINJ1聚集体。
超分辨率显微镜下看到的NINJ1聚集体(左图:NINJ1丝,右图:双丝打开后成的环)
至于NINJ1聚集体成究竟是如何打开细胞膜的,Hiller团队从NINJ1聚集体的极性解开了谜团。
他们发现,NINJ1聚集体的两个面极性不同,一面是亲水的( 1和 2螺旋这面),一面是疏水的( 3和 4螺旋那边),这恰好是典型成孔蛋白的特性。
NINJ1聚集体极性的分析
在体外的研究中,Hiller团队将45个完整的NINJ1连在一起,组成一个圆环,发现它们能持久地维持成一个小孔。
完整NINJ1组成的环可以持续打开
而一旦删除NINJ1的 1和 2螺旋,在短短的几十微秒之内,原本打开的圆环就完全关闭了。
失去 1和 2螺旋后,NINJ1环迅速闭合
基于以上研究数据,Hiller团队认为, 1螺旋既能稳定NINJ1丝,又能赋予其可塑性,在细胞膜成孔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NINJ1单丝和NINJ1双丝(环)都可以破坏细胞膜,双丝打开细胞膜的方式与拉链类似。
在Dixit等人的研究中,他们开发了一个名为D1的强效抗NINJ1抗体。研究发现,D1能抑制NINJ1聚集成丝,抑制细胞在焦亡和凋亡的情况下破裂,保护相应的组织免受损伤。
机制示意图
总的来说,这两个研究再次证实,细胞程序死亡相关的细胞膜裂解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受细胞自身调控的自主过程。细胞在下达死亡命令之后,NINJ1被激活聚集成丝,导致细胞膜表面形成长达数百纳米到几微米的缺口,最终导致细胞膜裂解。
用Hiller团队论文一作Morris Degen的话来说: 这种方式将细胞膜一块一块地劈开,直到细胞完全瓦解 [4]。
医药网新闻- 相关报道
-
- Cell:王晓群/吴倩/张旭团队构建人类背根神经节类器官,为人类痛痒感觉研究建立新平台 (2024-11-23)
- Cell子刊:复旦大学迟喻丹团队等破解胶质瘤引发癫痫的隐秘链路 (2024-11-23)
- 《自然·神经科学》:贝勒医学院团队发现tau蛋白磷酸化和聚集的新机制! (2024-11-23)
- 诺华7.45亿美元合作开发SSTR2靶向核药 (2024-11-23)
- 吃得咸易痴呆?Genes Nutr研究从因果层面证实了高盐摄入对总体痴呆风险的作用 (2024-11-22)
- 大蒜——对抗酒精性肝病(ALD)的良药!Genes Nutr:大蒜素能够降低炎症因子和TLR4的表达,并提升酒精脱氢酶水平 (2024-11-22)
- Nature Genetics :肥胖与致癌基因突变的复杂关联带来对癌症预防和治疗的新启示 (2024-11-22)
- 进步下层安康科普才能,让群众心暖、身健、有奔头 (2024-11-22)
- 沈阳医保来岁将新增148个(组)药品和10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推销 (2024-11-22)
- 你喝对果汁了吗?Food Sci. Hum. Wellness揭秘不同加工程度的果汁对健康的影响 (2024-11-22)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