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陈雷团队揭示人源UCP1识别小分子抑制剂和激活剂的机制 |
来源:生物世界 2023-06-21 10:17
该研究通过冷冻电镜对不同状态下的UCP1的结构进行解析,从原子水平上观察到了DNP和ATP是如何与UCP1结合并引起构象变化的,为深入理解UCP1的工作机制提供了结构基础。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也是细胞代谢的 能量工厂 。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链在将电子从还原性辅酶转移到氧气上时会同时泵出质子,使线粒体内膜两侧存在质子浓度差,从而推动ATP合酶的转动来生成ATP。在此过程中,线粒体内膜对于质子的低通透性确保了电子传递过程与ATP生成之间的紧密偶联。
棕色脂肪组织是哺乳动物中重要的产热器官,其高表达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解偶联蛋白1(UCP1)。当受到寒冷刺激时,UCP1被激活并转运质子,使电子传递过程与ATP生成解偶联,从而将质子梯度转化为热能释放。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激活棕色脂肪产热能够有效对抗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并在肿瘤治疗中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UCP1是产热过程的最终效应分子,其活性受到严格调控。通常情况下UCP1的活性被胞质侧高浓度的嘌呤核苷酸抑制(生理条件下主要是ATP)。当受到寒冷刺激时,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棕色脂肪细胞,促进脂肪水解,产生的脂肪酸能够克服ATP的抑制作用并激活UCP1来产热。此外,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学小分子解偶联剂,包括2,4-二硝基苯酚(DNP)也能够有效的激活UCP1。但目前仍不清楚DNP和ATP是如何与UCP1结合并调控其活性的。
2023年6月19日,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陈雷课题组在Nature期刊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binding of DNP and purine nucleotides onto UCP1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报道了人源UCP1处于无核苷酸结合、DNP结合以及ATP结合三种状态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
UCP1是分子量仅为~32 kDa且没有明显可溶结构域的膜蛋白。使用冷冻电镜技术直接对其结构进行解析具有较大难度。因此作者们筛选了人工合成的纳米抗体(sybody)库,得到了识别UCP1的sybody,并使用legobody策略进一步增大分子量。作者们在克服了蛋白纯化、纳米盘重组、冷冻样品制备和数据处理等一系列困难之后,最终获得了UCP1处于无核苷酸结合、DNP结合以及ATP结合三种状态的分辨率为2.51 -2.57 的电子密度,并搭建了原子模型。
图1:UCP1的结构和拓扑示意图
UCP1属于线粒体载体家族,为6次跨膜的转运蛋白,由三个折叠类似的重复组成。每个重复由两根跨膜螺旋和基质侧的短螺旋组成,其中奇数次跨膜螺旋含有保守的脯氨酸并发生了明显的弯折(图1)。此外,研究团队还观察到了心磷脂(CDL)与UCP1存在紧密结合(图1)。作者们发现处于无核苷酸结合状态的UCP1处于胞质侧开放的构象(c-state),且中央空腔具有较多正电(图2),有利于与胞质侧带有负电的嘌呤核苷酸结合。
图2:UCP1处于胞质侧开放的构象
DNP结合状态的UCP1也处于c-state,整体结构与无核苷酸结合状态的UCP1类似。DNP通过 - 以及亲水和静电相互作用结合在UCP1中央空腔的TM2和TM6之间,并引起了R91和R276的构象改变(图3)。
图3:DNP的结合位点
ATP与UCP1的结合位点与DNP的结合位点相似,也位于UCP1的中央空腔内,与多个TM发生紧密的相互作用。ATP的腺嘌呤与TM2的R91发生cation- 相互作用,从而使TM2向内弯折,并推动TM1、TM4、TM5和TM6也发生构象变化,使UCP1转变为胞质侧开口变小,结构更加紧凑的构象(图4)。除了R91,ATP的结合还会引起R83和R276的构象变化(图4)。此外,ATP与DNP的结合位点在空间上直接冲突,这解释了为何ATP能抑制DNP激活UCP1。
图4:ATP的结合位点
综上所述,该研究通过冷冻电镜对不同状态下的UCP1的结构进行解析,从原子水平上观察到了DNP和ATP是如何与UCP1结合并引起构象变化的,为深入理解UCP1的工作机制提供了结构基础。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陈雷课题组博士后康云路,陈雷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邱义福研究员和薛凯丽博士对于该课题的实施提供了宝贵建议。苏黎世大学的Markus Seeger教授提供了sybody的mRNA文库。上海生化与细胞所李典范教授和李婷婷博士对于sybody的筛选提供了建议。该工作冷冻电镜样品制备、筛选和采集在北京大学冷冻电镜平台和北京大学电镜室完成,得到了李雪梅、郭振玺、裴霞、秦昌东、惠小娟和王国鹏等人的帮助。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相关报道
-
- Cell:科学家揭示一种癌细胞免疫逃逸的新型分子机制 (2024-11-23)
- Front Med:对DNA损伤修复基因进行表观遗传学沉默或能揭示一种胰腺癌疗法的潜在标志物 (2024-11-23)
- Nature Methods:肿瘤进化的空间图谱:CalicoST算法揭示癌症克隆的基因组与空间演化 (2024-11-23)
- Nature:人类大脑为何能进化得如此庞大?研究揭示背后的细胞压力应对机制 (2024-11-23)
- Phytomedicine:番茄红素是对抗化学除草剂毒性的天然守护者 (2024-11-22)
- Nat Commun:科学家发现能清除包括免疫疗法耐受肿瘤在内的肿瘤的新型分子机制 (2024-11-22)
- Nat Genet:新型药物组合疗法或能让胶质母细胞瘤对攻击性免疫细胞更加可见 (2024-11-22)
- 国度药监局对于同意注册255个医疗东西产物的布告 (2024-11-22)
- 诺华荣登2024年药品可及性指数排名榜首 (2024-11-22)
- Nature:北大乔杰教授团队揭示一条多余的X染色体破坏男性胎儿生殖细胞发育机制 (2024-11-22)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