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杨海涛/饶子和/孙蕾团队揭示冠状病毒同时挟持细胞糖受体和蛋白受体入侵人体的分子机制 |
Cell:杨海涛/饶子和/孙蕾团队揭示冠状病毒同时挟持细胞糖受体和蛋白受体入侵人体的分子机制
来源:生物世界 2024-07-08 10:16
该研究通过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HCoV-HKU1刺突蛋白在激活前态、糖激活态、功能性锚定态下的多个结构,完整描绘了冠状病毒刺突蛋白同时识别、结合人体细胞上两类受体的一系列动态过程。上海科技大学化学研究所杨海涛教授、清华大学饶子和院士和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孙蕾研究员等在Cell期刊发表了题为:TMPRSS2 and glycan receptors synergistically facilitate coronavirus entry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揭示了人类冠状病毒HKU1(HCoV-HKU1)同时利用细胞表面糖受体和蛋白受体入侵人体的精确分子机制,并首次发现这两类受体在病毒入侵过程中展现出协同的工作机制。
该研究不仅拓展了对冠状病毒如何入侵宿主这一关键过程的理解和认识,解决了冠状病毒受体研究领域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一个关键科学问题,也为开发抗冠状病毒的新策略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图1、人类冠状病毒HKU1同时挟持细胞表面糖受体和蛋白质受体入侵人体的示意图
人类冠状病毒HKU1(HCoV-HKU1)是一种引发季节性呼吸道疾病的人类冠状病毒,在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缺陷人群中可能导致重症。目前研究表明,HCoV-HKU1入侵需要识别并结合位于宿主细胞膜表面的糖受体(糖受体识别决定簇为其末端的9-O-乙酰化唾液酸,即9-O-Ac-Sia)和蛋白受体(跨膜丝氨酸蛋白酶2,即TMPRSS2)。
该研究通过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HCoV-HKU1刺突蛋白在激活前态(inactive state)、糖激活态(glycan-activated state)、功能性锚定态(functionally anchored state)下的多个结构,完整描绘了冠状病毒刺突蛋白同时识别、结合人体细胞上两类受体的一系列动态过程。
通过对不同状态下的结构分析,发现冠状病毒刺突蛋白不仅可以分别识别宿主细胞表面的糖受体与蛋白受体,而且病毒与这二者的识别出人意料地展现出协同过程,大大促进了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效率。该协同作用具体表现为(图1):病毒刺突蛋白与糖受体结合被激活,并展示出 up 构象,暴露出与蛋白受体结合的功能区,促使其与蛋白受体的进一步结合,从而介导病毒囊膜与细胞膜的融合,完成入侵过程。对复合物结构的深入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刺突蛋白如何识别糖和蛋白受体的精确分子机制(图2),其中TMPRSS2与通过一系列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与刺突蛋白的RBD区域远端相结合;而9-O-Ac-Sia则是结合在刺突蛋白的NTD结构域外围,并主要占据了其中两个疏水口袋P1和P2。这些发现为靶向刺突蛋白与受体互作界面的抗体设计等全新抗病毒策略提供了重要结构基础。
图2、人类冠状病毒HKU1刺突蛋白分别识别糖受体和蛋白受体的精确模式
该研究还预测并分析了人类冠状病毒HKU1的潜在感染宿主范围。通过对不同物种来源的TMPRSS2的序列保守性分析,并随后测定其与病毒刺突蛋白的亲和力,发现骆驼、羊驼和大鼠的TMPRSS2在结合病毒刺突蛋白的关键氨基酸序列上与人源TMPRSS2高度保守。生物膜干涉实验进一步证实,上述三种动物来源的TMPRSS2均能有效结合病毒刺突蛋白。这些研究结果为阐明人类冠状病毒HKU1潜在感染的宿主范围提供了前瞻性理论依据,并对人类冠状病毒HKU1的预防和监控具有重要科学指导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Cell 期刊还同时刊登了分别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和法国巴黎西岱大学的研究团队在HCoV-HKU1识别蛋白受体TMPRSS2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美国华盛顿大学的David Veesler团队解析了HCoV-HKU1 RBD与TMPRSS2的冷冻电镜结构,并对病毒感染的宿主范围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细胞水平的测试;法国巴黎西岱大学的F lix A. Rey团队则解析了HCoV-HKU1 RBD-TMPRSS2-抗体复合物的晶体结构,进一步阐明了TMPRSS2的激活和抗体中和的分子机制。
这项工作是该研究群体在冠状病毒研究领域的又一项重要突破。自爆发以来,该研究群体不仅在主蛋白酶和转录复制复合体等冠状病毒关键药物靶点的结构及药物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也在病毒刺突蛋白及其中和性抗体开发方面硕果累累。
上海科技大学免化所博士后王镐锋、博士研究生刘小策,复旦大学张翔博士,上海科技大学/临港实验室联培博士研究生赵卓前、卢宇驰为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上海科技大学杨海涛教授、清华大学饶子和院士、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孙蕾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海洋大学曹鸿志教授、广州实验室杨琪副研究员、南京大学郭航天博士也参与了本项工作。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相关报道
-
- Cell:亨廷顿病的“基因时钟”!CAG重复如何引发神经元死亡? (2025-01-22)
- Nature子刊:揭示HIV (2025-01-22)
- 为何说吸烟是“隐形杀手”?Elife揭秘尼古丁驱动肠道干细胞癌变新机制,DBZ或带来治疗新曙光 (2025-01-21)
- Neurology :食用红肉会增加患痴呆症和认知能力下降的风险 (2025-01-21)
- Cell:一项大规模研究鉴定700种与抑郁症相关的遗传变异 (2025-01-21)
- Mol Cancer:科学家揭示多种类型癌症发生转移背后的特殊遗传驱动因素 (2025-01-18)
- Nature Aging:为什么我们的DNA也会“变老”? (2025-01-18)
- 连发两篇 Nature 子刊,司龙龙团队开发基于PROTAC的减毒活疫苗新策略 (2025-01-18)
- 西湖大学2025年首篇Nature:申恩志/吴建平团队首次揭示“RNA剪刀”的切割全过程 (2025-01-17)
- Sci Rep:网膜素 (2025-01-17)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