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新研究揭示一些HIV感染避免疾病进展背后的秘密 |
![]() |
来源:100医药网 2024-11-02 10:20
这项新的研究表明,通过维持较低水平的免疫系统激活,VNP可以避免慢性炎症和免疫衰竭的有害影响。反过来,这种免疫功能的保持又使 VNP能够在不接受ART治疗的情况下,防止HIV感染向艾滋病进展。通过多组学分析,一项新的研究揭示了一些称为病毒血症非进展者(viremic non-progressor, VNP)的HIV感染者在不接受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的情况下避免疾病进展的遗传和机制。相关研究结果于2024年10月15日在线发表在Med期刊上,论文标题为 Host genetic and immune factors drive evasion of HIV-1 pathogenesis in viremic non-progressors 。
ART自 1987 年问世以来,已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俗称病毒)从一种致命疾病转变为一种可控疾病。尽管治疗取得了进展,但仍有数百万人在免疫力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挣扎。
VNP 极其罕见,在感染HIV的成年人中占比不到 0.1%。与疾病进展的HIV感染者(下称进展者)不同,VNP 在没有接受ART治疗的情况下,即使病毒复制水平很高,CD4+ T 细胞计数也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了解 VNP如何在高病毒载量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的 CD4+ T 细胞数量,可能会为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针对VNP组学分析的观察结果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作者对16名VNP和29名进展者进行了单细胞和多组学分析。与进展者(16.0%)相比,VNP更有可能携带一个有 32缺失的CCR5基因拷贝和一个没有 32缺失的拷贝(53.8%杂合度)。CCR5 32 变异降低了 CD4+ T 细胞表面上 CCR5 受体的表达,而HIV通常利用这种受体进入宿主细胞。携带这种变体的个体表现出较低的 CCR5 表达,其细胞中的 HIV-1 感染率也较低。
在开始接受ART治疗之前,VNP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和各种 CD4+ T 细胞亚群中的 HIV-1 DNA 总含量和完整 DNA 含量都明显较低。这也表明,在细胞水平上,VNP对 HIV 感染具有部分保护作用。
与进展者相比,VNP有更高比例的初始CD8+ T 细胞(na ve CD8+ T cell)和更少的活化记忆 CD8+ T 细胞。初始CD8+ T 细胞尚未遇到抗原,即任何引发免疫反应的物质。
一些HIV感染避免疾病进展背后的秘密
记忆 CD8+ T 细胞是成熟的细胞,它们以前遇到过抗原,如果再次遇到,就会产生免疫反应。VNP体内的 CD4+ T 细胞凋亡水平也较低。
通过避免免疫系统的长期激活和细胞的过度死亡,VNP能够维持更健康的功能性免疫系统,基本上忽略了HIV毒复制水平的变化。
单细胞 RNA 测序显示,VNP在多种免疫细胞类型中表现出干扰素刺激基因的广泛下调。干扰素是细胞为应对病毒感染而产生的蛋白,它向邻近细胞发出信号,使其增强抗病毒防御能力。这种效应发生在多种免疫细胞中,包括骨髓细胞、CD4+ T 细胞、CD8+ T 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
测量结果显示,VNP体内的蛋白zonulin 水平较低,而 zonulin 是肠道粘膜破坏的标志物,这意味着其肠道完整性优于进展者。代谢组分析表明,VNP体内的蒽酰胺酸(anthranilic acid)水平较低,其中蒽酰胺酸是色氨酸降解的副产物,与 HIV 疾病进展过程中的免疫激活和 CD4+ T 细胞耗竭有关。
这项新的研究表明,通过维持较低水平的免疫系统激活,VNP可以避免慢性炎症和免疫衰竭的有害影响。反过来,这种免疫功能的保持又使 VNP能够在不接受ART治疗的情况下,防止HIV感染向艾滋病(AIDS)进展。
在弄清这一小部分人的自然保护机制后,未来的科学家们就有了一种成功的模型,可以据此设计干预措施,使更多的HIV感染者恢复免疫功能。(100yiyao.com)
参考资料:
ngel Bay n-Gil et al. . Med, 2024, doi:10.1016/j.medj.2024.09.007.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工作时的体力劳动和空闲时的锻炼有区别?AJPM:别让工作累垮你!空闲时间锻炼才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关键 (2025-02-24)
- 北京大学最新Cell论文:李龙/宋晨/高宁团队揭示膜蛋白进入脂膜折叠的分子过程 (2025-02-23)
- Nature:当癌症疫苗遇上"癌王"!一场改写生命剧本的细胞革命 (2025-02-23)
- Nature Methods:窥探生命的分子之舞——PTEN活体成像技术开启神经科学新纪元 (2025-02-23)
- Science:复旦大学郁金泰团队发现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并利用AI找到潜在治疗药物 (2025-02-22)
- 迈威生物于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自主研发的靶向整合素 αvβ8 抗体的临床前研究成果 (2025-02-22)
- 抵御流感的秘密武器!Nat Immunol:来自真菌中的β (2025-02-22)
- 陈子江/赵涵团队证实,母亲雄激素过多会跨代遗传增加男性后代的糖尿病风险,热量限制和二甲双胍能够逆转风险 (2025-02-22)
- 是真的!睡前抱抱能缓解一天的压力!143对伴侣研究表明:那些在入睡时选择更亲密姿势的伴侣,有更低的压力水平和更少的依恋不安全感 (2025-02-22)
- Nature:揭示颗粒酶K通过激活完整的补体级联反应来驱动组织损伤和炎症 (2025-02-2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