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精神病学》:大脑谷氨酸受体AMPAR变化或可成为精神疾病的新诊断靶点! |
来源:奇点糕 2024-11-02 13:13
研究人员证实,谷氨酸能突触功能障碍的脑区会影响精神分裂症的疾病严重性。谷氨酸能神经元能够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与 -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受体(AMPAR)的结合介导了快速神经信号传导,因此,AMPAR是神经传递的主要组成部分。
日本横滨市立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由AMPAR密度表征的谷氨酸能突触功能在不同脑区的不平衡,能够影响不同的精神疾病的状态。相比健康人,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和ASD患者具有脑区特异性AMPAR密度变化,这几种疾病可以由AMPAR分布模式特异性表征。研究结果发表在了《分子精神病学》杂志上[1]。
这项研究阐述了跨精神疾病的生物学机制,为开发基于突触生理学的新型和治疗方法提供了基础。
这项研究纳入了149例精神疾病患者,包括42例精神分裂症、37例双相情感障碍、35例抑郁症和35例ASD,以及70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接受了使用[11C]K-2示踪剂的PET扫描。[11C]K-2 PET是研究团队此前开发的首个可视化和量化人脑AMPAR密度的技术[2]。
注射示踪剂后30-50分钟,白质和全脑的标准化摄取值比(SUVR30-50minWM,SUVR30-50minWB)分别代表了AMPAR密度绝对值和脑区间AMPAR密度相对值。
在健康志愿者中,皮层、壳核和小脑的AMPAR密度较高。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膝前和膝下前扣带回皮层、扣带回皮层、海马、海马旁回、上颞回、左楔叶、右顶叶、包括屏状核在内的后侧岛叶、丘脑和尾状核中的脑区间AMPAR密度相对值与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症状评分存在显著负相关性,阴性症状也在相似的脑区中有显著负相关性,两种症状在一些脑区中有重叠,也有一些症状特异性脑区。
由此,研究人员证实,谷氨酸能突触的脑区会影响精神分裂症的疾病严重性。
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A)与阴性症状(B)相关脑区,以及与症状评分的关联
与健康志愿者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包含前扣带回皮层和相邻额叶皮层的额叶脑区,以及包含前岛叶和屏状核的侧脑区,脑区间AMPAR密度相对值显著下降;反之,枕叶、壳核、上颞叶和小脑的脑区间AMPAR密度相对值显著增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广泛皮层区域、脑岛和小脑的AMPAR密度绝对值显著低于健康志愿者。
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人相比的AMPAR密度有差异的脑区
研究人员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和ASD患者中重复了同样的测量和比较。在抑郁症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与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和ASD的不同,与健康志愿者相比,抑郁症患者在AMPAR密度绝对值和脑区间AMPAR密度相对值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最后,研究人员总结了根据AMPAR分布所确定的在精神疾病中受影响的常见脑区,这部分分析只采用了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和ASD患者的数据,排除了抑郁症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相比,脑区间AMPAR密度相对值通常在前扣带回皮层、额上回、额中回、眶回、直回和前岛叶中下降,在颞上回和楔叶中增加。
类似的,AMPAR密度绝对值通常在前至中扣带回皮层、额回、眶回、直回、顶回、枕中回、右舌回、前岛叶、壳核、尾状核苍白球、左侧丘脑和小脑中下降。
脑区间AMPAR密度相对值(A)和AMPAR密度绝对值(B)变化相关脑区
综上所述,研究人员认为,AMPAR的系统性减少和脑区之间的分布不平衡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和ASD等精神疾病发病机制的基础。与健康人相比,AMPAR密度存在差异的脑区可能能够作为疾病的特征脑区,无论疾病严重程度如何,特征脑区都存在。
他们还提出了一种假设:特征脑区首先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等形成的,在某些应激因素诱导下,特征脑区的AMPAR发生变化,并产生症状。未来,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动物研究进一步表征AMPAR分布的表型与发病机制之间的因果关联。
参考文献:
[1] Hatano, M., Nakajima, W., Tani, H.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patients with major psychiatric disorders with AMPA receptor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Mol Psychiatry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380-024-02785-1.
[2] Miyazaki T, Nakajima W, Hatano M, et al. Visualization of AMPA receptors in living human brain with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J]. Nature medicine, 2020, 26(2): 281-288.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医药网新闻- 相关报道
-
- Front Pharmacol:肠道微生态与代谢组学研究发现褪黑素或成糖尿病认知障碍治疗新希望 (2025-01-01)
- 拨开RSV疫苗赛道的迷雾 (2025-01-01)
- Cell:揭示声音和振动如何在大脑中汇聚以增强感觉体验 (2024-12-31)
- Cell:肠道微生物如何影响肺部健康?“肠 (2024-12-31)
- 近期科学家们在类器官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 (2024-12-31)
- 从“细胞助手”到“肠道卫士”!最新研究:槲皮素预处理外泌体为糖尿病皮肤伤口愈合带来新希望 (2024-12-31)
- 科学家破译枸杞子基因组图谱 (2024-12-31)
- Science:新研究揭示细胞RNA直接与MAVS蛋白相互作用,从而促进抗病毒信号转导 (2024-12-31)
- 集采招致企业不赢利?中选药企:薄利多销 (2024-12-31)
- 克罗恩病治疗新希望!Clin Transl Med:脂肪干细胞胞外囊泡助力改善淋巴功能、抑制炎症 (2024-12-3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