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TT: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团队首次发现,GM |
![]() |
STTT: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团队首次发现,GM-CSF或能逆转钙结合蛋白S100A1介导的免疫抑制!
来源:奇点糕 2025-03-23 09:02
肿瘤内源性的钙结合蛋白S100A1是导致免疫微环境“变冷”的重要调控因子,可作为免疫治疗的疗效预测标志物。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洁、白桦等研究者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就首次揭示,肿瘤内源性的钙结合蛋白S100A1是导致微环境 变冷 的重要调控因子,可作为免疫治疗的疗效预测标志物,而针对S100A1的具体调节轴(S100A1/USP7/p65轴)下游进行干预,即使用集落刺激因子(GM-CSF)有望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向M1表型)和增强T细胞功能,有效重塑微环境以助力现有免疫治疗[1]。
一图总结论文发现
身为钙结合蛋白的S100A1在人体内分布非常广泛,作用和功能也相当多样,所以在10年前就有学者指出,S100A1和同家族成员都有成为抗癌干预靶点的潜力[2]。但那会儿免疫治疗还方兴未艾呢,10年后的今天当然得换个视角,从抗应答的角度来重新审视S100A1的影响,也算是填补既往研究的认知空白了。
本次研究从分析接受免疫治疗瘤和患者的单细胞RNA测序结果开始,研究者们首先发现S100A1 mRNA表达水平与免疫治疗效果显著相关,如高表达患者的治疗应答率足足是低表达患者的3倍(部分缓解/PR,15.71% vs. 5.41%),且结论适用于其它多种实体瘤;同时,患者外周血中的S100A1水平也与组织样本S100A1表达正相关,这就意味着可以通过相对的方法,检测外周血中的S100A1水平来预测免疫治疗效果。
S100A1表达水平可用于预测免疫治疗效果
接下来,研究者们选用较典型的免疫微环境 冷肿瘤 LLC细胞进行小鼠实验,证实敲除S100A1可有效抑制肿瘤生长,联合PD-1抑制剂可进一步增强抑癌效果,但上述作用均依赖于健全的免疫系统;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敲除S100A1主要使微环境内的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的募集显著减少,剩余的TAMs也以抑癌的M1表型为主,而以CD8+T细胞为主的各类T细胞浸润明显增多,CD8+T细胞的活化和功能也明显增强。
肿瘤内源性S100A1与免疫抑制性微环境显著相关,将其敲除可重塑微环境
T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向利于抗癌的状态转变,就是敲除S100A1重塑免疫微环境的直接证据,接下来就该弄清楚没有S100A1为什么是好事了。通过让癌细胞过表达S100A1,研究者们证实S100A1的调控并不直接施加在T细胞身上,而是必须通过TAMs来介导,先让它们转变为免疫抑制性表型;S100A1能做到这一点,靠的则是压低巨噬细胞内的GM-CSF水平,补回GM-CSF水平就能让TAMs重新从M2表型向M1表型极化。
更具体地说,S100A1会首先与去泛素化酶USP7发生相互作用,缺失S100A1则会增强由USP7介导的NF- B通路转录因子p65去泛素化和核转位,而p65是最终调控GM-CSF编码基因Csf2表达的 责任人 ,也就形成了影响免疫微环境中巨噬细胞,进而导致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的S100A1/USP7/p65调节轴。
厘清S100A1/USP7/p65调节轴影响免疫应答的过程
不过,由于S100A1在人体内分布广泛、功能多样,直接对它进行靶向干预并非上策,能起到同样作用的外源性补充GM-CSF相比起来就简单多了,而且GM-CSF早就用于临床多年嘛。研究者们也结合临床数据和异种移植模型实验结果,初步证实GM-CSF处理或可逆转S100A1导致的免疫抑制,增强免疫治疗对高表达S100A1肿瘤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Guo Y, Wan R, Duan J, et al. Targeting tumor-intrinsic S100 calcium-binding protein A1 augments antitumor immunity and potentiates immunotherapy efficacy[J].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2025, 10: 99.
[2]Bresnick A R, Weber D J, Zimmer D B. S100 proteins in cancer[J]. Nature Reviews Cancer, 2015, 15(2): 96-109.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自然·代谢》:太神奇了!科学家首次证实,大脑和肠道之间可双向互动,下丘脑可以在2 (2025-05-10)
- Nature:细胞的“压力山大”时刻,揭秘生命应对手忙脚乱的终极智慧 (2025-05-09)
- 上海交大/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合作最新Nature论文:为这一世界难题带来全新解决方案 (2025-05-09)
- 老年医学科建设与治理指南 (2025年版) (2025-05-09)
- 憾失诺奖!陈列平在Nature Medicine发文,回顾自己发现PD (2025-05-09)
- Nature头条:有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刷手机时间更长 (2025-05-09)
- Cell:核糖体“撞车”引发的基因命运!m⁶A调控mRNA降解的意外发现! (2025-05-08)
- 赛诺菲亮相第二十七届科博会 (2025-05-08)
- EHJ:震惊!接种带状疱疹疫苗竟能大幅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且保护效应长达8年时间 (2025-05-08)
- EASL重磅!SCG101一期临床展现乙肝清除、肿瘤消退双重功效 (2025-05-08)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