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Nanobiotechnology:交变磁场“遥控”肠道益生菌,激活肠脑轴释放 GABA,为焦虑治疗添新招 |
![]() |
J Nanobiotechnology:交变磁场“遥控”肠道益生菌,激活肠脑轴释放 GABA,为焦虑治疗添新招
来源:100医药网 2025-07-04 14:13
研究构建的交变磁场响应工程益生菌可通过调控肠脑轴,经迷走神经抑制和肠道菌群调节双重机制缓解小鼠焦虑样行为,为焦虑治疗提供新方法。在现代社会,焦虑已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常见问题,全球每年有超过3亿人受焦虑障碍困扰,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自杀行为,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针对焦虑障碍的治疗仍存在诸多挑战,而近期发表在J Nanobiotechnology上的一项研究Alternating magnetic field-responsive engineered probiotics for anxiety therapy via gut-brain axis modulation为焦虑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
该研究基于肠脑轴的双向调节机制,聚焦于迷走神经的胃肠道分支,因其能直接调节系统功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研究团队构建了一种受交变磁场调控的工程益生菌系统,为焦虑治疗提供了非侵入性、远程调控的新方法。
图 1:工程益生菌EcN-GadABC@Fe-NE通过肠脑轴调控焦虑样行为的作用机制示意图
这种工程益生菌以大肠杆菌Nissle 1917(EcN)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引入了GABA合成相关基因(gadA、gadB、gadC),并结合Fe₃O₄纳米颗粒,使其能在交变磁场(AMF)刺激下释放 -氨基丁酸(GABA)。为提高其口服递送过程中的存活率,研究人员还在益生菌表面包裹了聚去甲(NE)层,该层能保护益生菌免受胃肠道环境压力影响,增强其在人工胃液中的存活能力,同时提高肠道黏附性,延长肠道滞留时间。
图 2:温度敏感型细菌EcN-GadABC的设计与构建
在束缚应激小鼠模型中,口服给予EcN-GadABC@Fe-NE并结合AMF刺激,展现出显著的抗焦虑效果。通过旷场试验、高架十字迷宫试验和明暗箱试验等行为学评估发现,接受该治疗的小鼠在中心区域停留时间增加、开放臂探索时间延长、进入明箱的潜伏期缩短且停留时间延长,这些均表明其焦虑样行为得到明显缓解。同时,小鼠血清中GABA浓度在AMF刺激下显著升高,进一步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
为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治疗后的小鼠孤束核(NTS)和蓝斑核(LC)区域的c-fos阳性神经元激活减少,尤其是LC区域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活动受抑,这与已知的焦虑调控通路一致。通过化学遗传学方法抑制迷走神经感觉传入后,该治疗的抗焦虑效果被削弱,表明其作用依赖于迷走神经的抑制。此外,GABA_B受体拮抗剂预处理部分阻断了治疗效果,提示GABA可能通过迷走神经末梢的GABA_B受体发挥作用。
图 3:EcN-GadABC@Fe-NE通过迷走神经发挥作用的验证
除了直接调控神经通路,该工程益生菌还能调节肠道菌群稳态。16S rRNA测序分析显示,治疗后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恢复,Ligilactobacillus和Lactobacillus等有益菌丰度增加,而与焦虑相关的Alistipes和Desulfovibrio丰度降低。预处理实验表明,肠道菌群的调节在部分行为改善中发挥作用,说明该系统通过神经调控和菌群调节的双重机制缓解焦虑。
图 4:EcN@Fe-NE/交变磁场处理后肠道菌群的变化
这项研究成功构建了一种基于交变磁场响应的工程益生菌系统,实现了从肠道远程、非侵入性地调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为焦虑等精神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其优势在于可控性强,通过AMF实现GABA的释放;生物利用度高,聚NE层有效保护益生菌并增强肠道定植;作用机制多元,兼顾神经调控与菌群平衡。这种 从肠道到大脑 的调控策略,不仅为精神疾病的细菌疗法提供了增强方案,也为开发更多肠道-脑交互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参考,有望在未来为焦虑患者带来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100yiyao.com)
参考文献:
Wang X, Zhang Y, Chang Y, et al. Alternating magnetic field-responsive engineered probiotics for anxiety therapy via gut-brain axis modulation.J Nanobiotechnology. 2025;23(1):463. Published 2025 Jul 1. doi:10.1186/s12951-025-03551-3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神经元》:“饿”补神经元!科学家发现,间歇性禁食可以预激活神经元修复能力,促进神经受损后修复 (2025-08-16)
- 《科学》:阿司匹林或能助力癌症早筛!牛津团队首次发现,血小板竟会截留内源cfDNA,阿司匹林等药物会增加血小板内cfDNA含量 (2025-08-16)
- Cancer Cell:朱波/刘新东/贾罄竹团队发现癌症治疗新靶点——DNASE1L3 (2025-08-16)
- 糖尿病治愈疗法,迎来重大突破 (2025-08-15)
- 告别肝衰竭风险?Cell Death Dis研究证实:祖细胞外泌体携带“再生钥匙”JAG1,强力激活肝细胞增殖! (2025-08-15)
- Cell:颠覆认知!线粒体蛋白质进口不只看“地址”,更要看“形状” (2025-08-15)
- 华中科技大学最新Cell子刊:补充这种肠道细菌,改善脑缺血患者的认知功能 (2025-08-15)
- Cell子刊:老药新用!沈柏用/符达团队发现降脂药瑞舒伐他汀有望增强糖尿病相关胰腺癌的免疫治疗 (2025-08-15)
- 清华大学发表胚胎方面最新Nature论文 (2025-08-15)
- 中国科学院发表人工智能机器人最新Cell论文 (2025-08-14)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