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高湿增加心脏负荷 做好四点护心举措 |
![]() |
近期雷雨频繁,高温高湿环境下,也要注意呵护心脏健康。医学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超过32℃,湿度高于60%时,心血管系统就开始承受额外压力。因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会启动一套复杂的散热机制,而这套机制的核心参与者正是心血管系统。
当环境温度接近或超过皮肤温度(约33-35℃)时,蒸发散热成为唯一有效的降温方式。此时,身体会通过扩张皮肤血管来增加血流量——皮肤血流量可从常温下的约500ml/min激增至高温下的7000-8000ml/min,相当于全身血液在几分钟内就要完成一次“皮肤循环”。这种血液的重新分配带来了双重挑战:一方面,心脏必须增加输出量40-60%来维持这种高流量状态;另一方面,内脏器官(包括心脏本身)的供血相对减少。对健康人而言,这可能仅表现为轻微不适,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或老年人,这种变化的后果会更严重。
此外,在高温环境下,人体每小时可通过出汗丢失500-1000ml液体。当失水量达到体重的1%-2%时,血液开始浓缩,粘度增加,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推动血液循环。同时,电解质(尤其是钠、钾)的丢失会干扰心肌细胞的电信号传导,增加心律失常风险。美国心脏协会指出,在未及时补水的情况下,高温中暴露2小时即可使血液粘度增加8%-12%。
四个早期信号及早识别
及时识别高温相关心脏问题的早期信号至关重要,典型表现包括4个方面:
胸闷或压迫感:不同于一般的呼吸困难,这种不适常位于胸骨后部,可能放射至左臂或下颌;
异常疲乏:超出环境温度解释范围的极度乏力,即使休息也难以缓解;
心慌:自觉心跳过速(>100次/分)、漏跳或不规则;
头晕或晕厥:提示脑灌注不足,可能源于心输出量下降引起的血压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和长期高血压患者可能表现出“沉默性”症状。这类人群由于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可能直到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急性冠脉综合征、严重低血压)才有明显不适。因此,在高温天气中,这类人群即使没有典型症状,也应格外注意监测血压和心率变化。
四点护心举措建议掌握
在面对高温高湿的环境时,建议大家做到如下4点护心举措:
第一,环境管理。当天气预报显示“体感温度”超过37℃时,应调整户外活动计划;使用除湿机将室内湿度控制在50%以下,可显著降低心血管负荷;夜间保持卧室温度不超过28℃,睡眠期间高温会使晨起心脏病发作风险增加40%。
第二,生理监测。每日同一时间测量晨起静息心率,增加10次/分以上提示热适应不良;观察尿液颜色,理想状态应为淡柠檬色,深色提示脱水;有基础疾病者应增加血压监测频率,收缩压波动超过20mmHg需警惕。
第三,行为干预。采用“少量多次”的补水策略,每小时饮用200-300ml含电解质温水(如在温水中加入少量食盐补充钠);避免从高温环境突然进入低温空调房,温差超过10℃可能引发冠状动脉痉挛;选择透气性好的凉感面料衣物,可降低皮肤温度2-3℃。
第四,营养支持。增加富含钾的食物(香蕉、菠菜、牛油果)摄入,对抗汗液流失;避免高脂饮食(如含油量高和油炸过的食物,植物中的核桃、芝麻、花生,油炸食品、肥肉、动物内脏、奶油制品等),减轻心脏负担。
记住,当汗流浃背时,您的心脏正在默默承受额外的工作——给予它应有的关注和保护,安然度过高温高湿天气。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高温高湿增加心脏负荷 做好四点护心举措 (2025-08-14)
- 胃肠不适、晒伤多发?中医支招健康过“三伏” (2025-08-07)
- 专家:心脑血管病防治核心在于“关口前移” (2025-07-29)
- 关于基孔肯雅热:会人传人吗?和登革热有何不同?如何防? (2025-07-28)
- 热射病有何症状?如何预防?怎么施救? (2025-07-18)
- “小”蚊虫带来“大”麻烦?牢记这四点有效预防 (2025-07-17)
- 夏季如何预防空调病?专家给出4点建议 (2025-07-16)
- 如何健康过夏?国家卫生健康委提供指引 (2025-07-07)
- 第一时间掌握!首个国家级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来了 (2025-07-03)
- 高温来袭 这些解暑药您用对了吗? (2025-06-30)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