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coscience:你的精子在“求救”?印度科学家发现,这些日常习惯正在偷走生育力! |
![]() |
来源:100医药网 2025-10-14 10:44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生育力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反映了男性的整体健康状况,那些损害精子的因素往往也在悄悄侵蚀着全身健康。全球每六对夫妇中就有一对面临不孕问题,而近一半的原因出在男性身上。在印度,男性不育问题日益严峻,但背后的原因却长期笼罩在迷雾中,是基因?是环境?还是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的生活习惯?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Oncoscience上题为 Lifestyle and hormonal factors affecting semen quality and sperm DNA integrity: A cross-sectional study 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印度KLE高等教育与研究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对278名印度男性的深入调查,首次系统揭示了生活方式与激素失衡如何联手损害男性生育力,这项研究不仅敲响了警钟,更为无数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
给精子做一次 全身体检
文章中,研究人员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第六版精液分析标准为每位参与者进行了全面检查,即1)常规精液分析:检测精子浓度、活力和形态;2)精子DNA碎片检测:评估精子遗传物质的完整性;3)激素水平测定:包括FSH、LH、睾酮、抗穆勒氏管激素和催乳素;4)生活方式调查:详细记录吸烟、饮酒、职业热暴露等影响因素。研究者表示, 我们像给精子做了一次全身体检,从外在形态到内在基因,一个都不放过。
这些发现值得每个男性警惕:
(1)年龄不是问题,DNA损伤才是
虽然40岁以上男性的精液量、活力没有明显下降,但他们的精子DNA碎片率显著升高,这就像外表完好的苹果,内部却已经开始腐烂。
(2)烟酒:精子的 头号杀手
烟草和酒精对精子质量造成毁灭性打击:1)显著降低精子浓度、活力和正常形态比例;2)酒精还会增加DNA碎片率,可能影响胚胎发育。
(3)体重:不容忽视的生育因素
无论是过瘦还是过胖都会导致精液质量下降和DNA损伤增加,保持健康体重就是为精子提供最好的生长环境。
(4)职业危害:高温工作的隐形威胁
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中的男性,其精子DNA损伤程度明显更高,精子最怕热,这也是为什么睾丸要挂在体外的原因。
(5)激素失衡:被忽视的 幕后黑手 :1)低睾酮、高催乳素与精液质量下降相关;2)最惊人的发现:低AMH水平与高DNA碎片率显著相关。AMH通常被认为是女性生育力指标,但本文研究表明,其也可能是男性精子健康的重要标志物。
为什么这项研究如此重要?
(1)印度首项综合性研究:填补了印度地区关于生活方式、激素水平与精子DNA完整性关系的空白。
(2)超越传统检测:证明单纯的精液常规检查已不足以评估生育能力,必须结合DNA碎片率和激素检测。
(3)提供可干预方向:所有发现的风险因素都是可干预、可改变的,为临床防治提供了明确靶点。
(4)发现AMH新功能:首次揭示AMH与精子DNA完整性的关联,可能成为新的生育力评估指标。
临床意义:从到预防的全面升级
研究者建议,传统的生育检查往往等到问题出现才介入,而本文研究支持将预防关口前移。
(1)初级预防:1)将生活方式评估纳入常规体检;2)针对高风险职业人群进行早期
(2)临床诊断:1)在精液常规基础上增加DNA碎片检测;2)将AMH等激素检测纳入男性生育评估体系
(3)个体化干预:1)根据具体风险因素制定针对性方案;2)结合生活方式调整和必要的医疗干预
给每个男性的实用建议:1)戒烟限酒:这是保护生育力的第一道防线;2)控制体重:BMI保持在18.5-24.9之间;3)避免长期热暴露:高温作业者注意降温防护;4)定期检查:不仅查精液常规,更要关注DNA完整性;5)重视激素平衡:特别是睾酮和AMH水平。
虽然这项研究存在单中心、缺乏长期随访等局限,但其为男性生殖健康研究开辟了新方向。下一步,研究人员计划进一步深入探索生活方式干预能否逆转精子DNA损伤,并验证AMH作为男性生育力标志物的临床价值,同时开发针对性的激素调节治疗方案;研究人员相信,通过早期识别和干预,很多生育问题都是可以预防的。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生育力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反映了男性的整体健康状况,那些损害精子的因素往往也在悄悄侵蚀着全身健康。保护生育力,就是投资未来,毕竟,当生命传承这件大事摆在面前时,每一个健康的 小蝌蚪 都值得被温柔以待。(100yiyao.com)
参考文献:
Saniya Imtiyaz Chamanmalik,Rajendra B. Nerli,Pankaja Umarane. . Oncoscience. September 30, 2025, doi:10.18632/oncoscience.627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西湖大学开发AI科学家,实现全自动科学发现,两周搞定人类科学家三年工作 (2025-10-14)
- Oncoscience:你的精子在“求救”?印度科学家发现,这些日常习惯正在偷走生育力! (2025-10-14)
- 腹痛便血反复?J Ethnopharmacol:“中医解法”被证实!芍药汤能精准激活肠干细胞,修复黏膜不反复 (2025-10-14)
- STTT:华西医院科学家发明可修复血脑屏障的纳米药物,可快速清除阿尔茨海默病毒蛋白、改善认知! (2025-10-14)
- Nature子刊:房颤竟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 (2025-10-14)
- Nature:为何男性和吸烟者更易患膀胱癌? (2025-10-13)
- AJRCCM:血液里的“预警信号”!科学家发现肺纤维化早期检测新希望 (2025-10-13)
- Pediatr Investig:被忽视的儿童基孔肯雅热,蚊子叮一口,为何让孩子更受伤? (2025-10-13)
- Nature Genetics:昌平实验室赵亚杰等揭示肥胖与2型糖尿病新的风险基因 (2025-10-13)
- Science:肿瘤微环境的“酸”爽真相!癌细胞的能量代谢“变奏曲” (2025-10-13)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