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肿瘤微环境的“酸”爽真相!癌细胞的能量代谢“变奏曲” |
![]() |
要理解肿瘤内部的癌细胞如何应对复杂的生存挑战,我们首先面临一个巨大的技术障碍。传统的细胞培养皿是一个过于理想化的 乌托邦 ,充足,环境稳定,这与肿瘤内部混乱、多变的真实微环境相去甚远。而在活体动物模型中直接研究,又如同试图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浓雾中追踪一个快速移动的目标,难以精确解析单个因素的影响。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起体外(in vitro)可控的实验环境与体内(in vivo)复杂的生理现实呢?
这项研究的团队设计了一套极为巧妙的 序贯CRISPR筛选 (sequential CRISPR screening)策略。CRISPR技术,作为强大的基因编辑工具,可以被用来系统性地 敲除 细胞中的每一个基因,然后观察哪个基因的缺失会影响细胞的生存与增殖能力,即 适应性 (fitness)。
第一步:在培养皿中绘制 压力地图
研究人员首先在体外培养了源自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小鼠模型的癌细胞。随后,他们模拟了肿瘤微环境中的几种典型 逆境 ,对这些细胞进行了分组 压力测试 :低糖组(Low glucose)、低氨基酸组(Low amino acids)、缺氧组(Hypoxia)、酸中毒组(Acidosis,通过添加乳酸实现)、以及一个所有条件都适宜的标准对照组(Standard medium)。在每一种压力条件下,他们都进行了一次全基因组范围的CRISPR筛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每一种特定的压力环境,都绘制出一份详细的 基因适应性图谱 。这份图谱告诉我们,在低糖环境下,哪些基因是癌细胞生存所必需的?在缺氧时,又是哪些基因变得至关重要?这就像是为癌细胞在不同战场上编写了一套独特的 生存手册 。
第二步:将 压力地图 与真实战场进行比对
有了这些来自体外的 生存手册 ,研究人员紧接着进入了最关键的一步:验证哪一本手册最符合真实肿瘤战场的情况。他们将之前筛选出的、在不同压力条件下显示出重要适应性功能的所有基因(共771个)集合起来,构建了一个 重点基因 的CRISPR筛选文库。然后,他们将携带这个文库的癌细胞移植到小鼠的胰腺中,让它们原位生长形成肿瘤。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后,他们分析了肿瘤内部癌细胞的基因适应性变化。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当研究人员将体内肿瘤的 基因适应性图谱 与体外培养皿中那几份不同压力条件下的图谱进行逐一比对时,一个清晰的答案浮现了:与体内的适应性模式最匹配的,不是低糖,不是缺氧,也不是低氨基酸,而是酸中毒环境。
这个发现极具启发性。它表明,在肿瘤微环境中纷繁复杂的众多压力因素中,酸中毒可能扮演着一个主导性的、决定性的角色。它对癌细胞代谢和生存策略的塑造能力,甚至超过了我们以往认为的营养匮乏或缺氧。就好像在一场混乱的战斗中,酸中毒是那个发号施令、统领全局的核心指令。
具体数据显示,在肿瘤中,负责线粒体呼吸作用(mitochondrial respiration)的基因变得尤为重要,而负责糖酵解(glycolysis)的基因(如乳酸脱氢酶A,Ldha)则变得可有可无。这种依赖性的转变,与在酸中毒条件下培养的细胞所表现出的特征惊人地一致,而在标准培养基中,情况则恰恰相反。
酸,不止是副产品,更是总指挥既然确定了酸中毒的核心地位,下一个问题自然是:它究竟做了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环境变酸了这么简单吗?乳酸的积累,既带来了酸(质子),也带来了乳酸根这个分子本身,后者可以作为燃料进入线粒体。是哪个因素在起主导作用?
为了厘清这一点,研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巧妙的控制实验。他们分别用三种方式处理细胞:添加乳酸(同时引入酸和乳酸根)、添加乳酸钠(只引入乳酸根,不改变pH值)、以及通过添加盐酸或调整缓冲体系(只改变pH值,不引入乳酸根)。
结果非常明确。所有由 乳酸 诱导的基因适应性变化,都能被单纯的 酸化 处理完美复现。而仅仅提供乳酸钠,则与标准培养基几乎没有差异。这有力地证明,真正重塑癌细胞代谢命运的,是环境的低pH值本身,也就是酸中毒这个状态,而不是乳酸分子作为燃料的贡献。
更令人称奇的是,酸中毒似乎拥有一种 凌驾于一切 的霸道能力。研究人员设计了 压力组合 实验,比如,让细胞同时面临低糖和酸中毒。在单纯的低糖环境中,癌细胞为了尽可能多地吸收稀缺的葡萄糖,会极度依赖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因此,敲除编码Glut1的基因对它们是致命的。
然而,当酸中毒与低糖同时存在时,奇迹发生了:Glut1基因突然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敲除它,对细胞适应性的影响被大大削弱。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其他多种压力组合中。酸中毒就像一位力挽狂澜的将军,它的到来,能够 豁免 掉癌细胞在应对其他单一压力时所暴露出的诸多弱点。
这背后隐藏的逻辑是什么?答案指向了一场深刻的能量代谢模式的变革。当环境变酸,癌细胞似乎启动了一套替代性的能量方案,这套方案不那么依赖葡萄糖,从而在根本上化解了低糖带来的生存危机。
线粒体变形记:从 碎裂 到 融合 的能量革命要理解这场能量革命,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细胞的 能量工厂 ,线粒体(mitochondria)。线粒体并非我们教科书上描绘的那样,总是一个静止的、椭球形的细胞器。在细胞内,它们是一个高度动态的、不断分裂(fission)和融合(fusion)的网状结构。
线粒体的形态与其功能状态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在由致癌基因(oncogene)驱动的癌细胞中,线粒体倾向于呈现出一种 碎裂化 的形态:大量微小、独立的颗粒状线粒体。这种形态被认为与高效率的糖酵解代谢模式有关。
然而,当研究人员将癌细胞置于酸性环境中时,他们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了惊人的一幕:那些原本碎裂的、散乱的线粒体,开始彼此连接、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广阔的、管状的线粒体网络(fused mitochondrial networks)。这种从 碎裂 到 融合 的形态剧变,不仅仅是外形上的变化,更预示着一场功能上的深刻革命。融合的线粒体网络通常与更高效的线粒体呼吸作用,即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紧密相连。
这意味着,在酸中毒的指挥下,癌细胞的能量工厂正在经历一场 设备升级 和 产线调整 。它们正在从依赖糖酵解的 粗放式 能量生产,转向依赖线粒体呼吸的 精细化 能量生产。这场变革使得癌细胞能够利用更多样的燃料,如脂肪酸和氨基酸,从而摆脱了对葡萄糖的单一依赖,解释了为何它们在 低糖+酸中毒 的环境下能够安然无恙。
那么,酸中毒是如何操控线粒体完成这场 变形记 的呢?细胞内控制线粒体分裂的关键分子叫做DRP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它像一把剪刀,负责将线粒体剪成碎片。研究发现,酸中毒并非通过增强融合机器的动力来实现线粒体融合,而是巧妙地通过 缴械 这把分裂的剪刀,抑制DRP1的活性,来达到目的。当分裂过程被抑制,自然的融合过程便占据了主导,最终形成了融合的网络。
解构信号链:从环境pH到细胞核外的 指令暂停现在,探索进入了最核心的分子机制层面。一个看似简单的环境因素,pH值的降低,是如何精确地传递信号,最终关闭了DRP1这把分子剪刀的呢?这其中必然有一条环环相扣的信号传导链条。
研究人员顺藤摸瓜,从DRP1向上追溯。他们发现,DRP1的活性受到一个关键的磷酸化修饰的调控,位于其丝氨酸616位点(S616)。当这个位点被磷酸化后,DRP1就会被激活。在正常的癌细胞中,这个磷酸化过程由一条臭名昭著的致癌信号通路,RAS-ERK通路所驱动。致癌基因RAS的过度激活,导致其下游的ERK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持续活跃,后者就像一个永不疲倦的工人,不断地给DRP1打上 激活 的磷酸化标记。
而这项研究的核心发现,就在于揭示了酸中毒是如何斩断这条指令链的。数据显示,当细胞暴露在酸性环境中,活性形式的ERK(即磷酸化ERK)水平出现了显著且迅速的下降。正是ERK活性的丧失,导致了其下游底物DRP1无法被有效磷酸化,从而失去了分裂线粒体的能力。
这里还有一个更为精细的调控细节。ERK的信号功能具有空间特异性,它可以在细胞质(cytoplasm)和细胞核(nucleus)中发挥不同的作用。研究人员通过细胞组分分离实验发现,酸中毒主要抑制的是细胞质中的ERK活性,而对细胞核内的ERK活性影响甚微。这一发现非常巧妙,因为它完美地解释了为何酸中毒能够如此地影响到位于细胞质的线粒体形态,而不会大规模地干扰ERK在细胞核内调控基因转录等其他重要功能。这是一种高度特异性的、外科手术刀式的调控。
为了验证这一信号链的逻辑,研究人员进行了一个关键的 反证 实验。他们通过基因手段,在癌细胞中表达了一个持续激活的MEK蛋白(MEK是ERK的上游激酶),这相当于人为地给ERK信号通路安装了一个 永久油门 。结果,正如预期的那样,这些细胞中的ERK持续保持高活性,DRP1也持续被磷酸化,最重要的是,它们的线粒体没能在酸性环境中形成融合的网络。并且,这些无法完成线粒体融合的细胞,在酸性环境下的增殖能力也受到了严重损害。
至此,一条清晰而完整的信号传导通路被描绘出来:
环境酸化 抑制细胞质ERK信号通路 DRP1去磷酸化失活 线粒体分裂受阻 线粒体形态由碎裂转为融合 线粒体呼吸功能增强 癌细胞代谢模式重编程,获得应激韧性。
重塑认知:酸中毒是癌细胞的 B计划 启动器这项研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癌细胞智慧与狡猾的全新图景,彻底颠覆了我们对肿瘤酸中毒的传统认知。
过去,我们认为的 瓦博格效应 是这样的:癌细胞进行糖酵解 产生乳酸 环境酸化。这是一个线性的、因果的链条,酸中毒是终点和副产品。
而现在,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复杂的、动态的反馈回路:癌细胞进行糖酵解 产生乳酸 环境酸化 酸中毒反过来作为核心信号,抑制糖酵解依赖,启动线粒体呼吸,重塑能量代谢。
这说明,酸中毒并非癌细胞留下的 烂摊子 ,而是它们为自己精心构建的一个 信号枢纽 。它是一个启动 B计划 的关键开关。当主要的能量来源(葡萄糖)可能受限时,酸中毒环境会提前预警并强制细胞切换到更为灵活、燃料来源更多样的线粒体呼吸模式。这是一种极其高明的生存策略,赋予了癌细胞在复杂多变的肿瘤微环境中无与伦比的代谢弹性(metabolic flexibility)。
为了将这一发现在真实肿瘤中进行最终确认,研究团队实施了最后一项堪称点睛之笔的实验。他们通过基因编辑,敲除了癌细胞中负责产生乳酸的关键酶Ldha。可以预见,这些 戒掉 了大量产酸能力的癌细胞所形成的肿瘤,其内部的酸性环境会比正常肿瘤要温和得多。
接着,他们在这个 低酸性 的肿瘤环境中,再次检验了不同代谢通路的重要性。结果与之前的发现形成了完美的镜像:在正常的、高酸性的肿瘤中,细胞依赖线粒体呼吸和线粒体融合;而在Ldha被敲除的、低酸性的肿瘤中,细胞的依赖性完全翻转,重新变得极度依赖糖酵解。
这个体内实验的结果,为 肿瘤pH值决定癌细胞能量代谢平衡 这一核心论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癌细胞的代谢状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由其所处的微环境pH值动态决定的。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不仅仅是发现了一个新的生物学现象,它更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肿瘤代谢的本质。癌细胞不是一个按照固定程序运行的机器,而是一个与环境深度互动、不断调整自身策略的 智慧 生命体。它能够利用自己一手造成的恶劣环境,将其转化为驱动自身适应和进化的信号。这不仅解释了癌症治疗中常见的耐药性问题,也为未来的抗癌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或许,我们的目标不应仅仅是杀死癌细胞,还应该考虑如何去改造或干扰这个被癌细胞巧妙利用的肿瘤微环境,打破它们上演 变奏曲 的舞台。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100医药网”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100医药网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100医药网”。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100医药网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

- 相关报道
-
- Pediatr Investig:被忽视的儿童基孔肯雅热,蚊子叮一口,为何让孩子更受伤? (2025-10-13)
- Nature Genetics:昌平实验室赵亚杰等揭示肥胖与2型糖尿病新的风险基因 (2025-10-13)
- Science:肿瘤微环境的“酸”爽真相!癌细胞的能量代谢“变奏曲” (2025-10-13)
- 《细胞·代谢》:刷新认知!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精子miRNA可作为表观遗传信息载体,实现父代运动能力代际遗传 (2025-10-13)
- 【10月16日直播预告】科研加速度!百趣生物新一代代谢组学NGM 3新品发布会 (2025-10-13)
- Cancer Cell:浙江大学梁廷波团队发布序贯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胰腺癌的3期临床数据 (2025-10-12)
- 广州国家实验室论文登上Cell Stem Cell封面:成功构建高保真人类着床后胚胎模型 (2025-10-12)
- 15亿美元,BMS收购一家in vivo CAR-T公司,诺奖得主与华人学者联合创立,利用环状RNA在体内生成CAR-T细胞 (2025-10-12)
- 法瑞西单抗引领眼底治疗进入“长效时代” (2025-10-12)
- Science:抗癌新策略!科学家实现“精准拆弹”,直击癌基因“指挥中心” (2025-10-1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