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保健品品牌动态 > 警惕保健品非法营销常见的十个手段

警惕保健品非法营销常见的十个手段

  一些保健品的经营者想方设法将保健品当药品来卖,拼命地承诺产品的功效,宣传疗效。虚假、夸大的宣传误导了消费者,混淆了保健食品的真实含义。为此,药监部门公布了保健品非法营销最常见的10个手段。


  一、编凑标识混视听

  《保健食品标识规定》:“保健食品标识与产品说明书必须以规范的汉字为主要文字,可以同时使用汉语拼音、少数民族文字或外文,但必须与汉字内容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并书写正确。所使用的汉语拼音或外国文字不得大于相应的汉字。”但一些经营者将外文标在主要展示版面,字体比汉字还大。

 

  二、捏造批文造产品

  卫生部原承担的保健品审批职责划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并定于2003年10月10日起之后所有声称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批准文号应为:国食健字G××××××××,可检查发现市场上居然还有批准文号为:卫食健字(2005)第××××号的假冒产品。

 

  三、、乱搭车

  未经卫生部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批准的食品,不得以保健食品名义生产经营。然而,在“性保健品店”或“成人保健品店”里销售的号称“壮阳”、“改善性功能”的保健食品,则违反上述规定。

 

  四、讲座设圈套

  很多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者为了给消费者树立一种权威性,往往会与新闻机构或一些协会联合开展义诊咨询活动、健康教育讲座、免费检测等活动。借助这样的活动,他们提升了消费者对其产品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治疗效果”的认同感。

 

  五、礼品藏玄机

  所谓专家、名医走进社区、宾馆、酒店等场所,开展健康讲座、免费义诊、免费体验等活动,向老年人发放宣传单和小广告,并以“赠药”、“送小礼品”等手段诱导消费者购买。提醒消费者,莫为了免费礼品而冲动购买价格虚高的保健品,做到理性消费。

 

  六、顶替大牌弄噱头

  近年,市场上不断出现一些不法分子打着“世界卫生组织”、“中华医学协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等知名组织,或“中国中老年人康复工程万里行组委会”、“中国三高一低防治办公室”、“世卫国际健康老年协会”等实际不存在组织名义推荐经营者销售的产品,导致不少老年消费者上当受骗。

 

  七、编功能

  市场上出现一些保健品竟堂而皇之地大肆宣传其所销售的保健食品具有“改善性功能”和“增高”等功能。而监管部门从未批准过“改善性功能”和“增高”功能的保健食品。

 

  八、广告词中放大炮

  很多保健食品是“免疫调节”功能的产品,经营者宣传中却夸大成具有“延缓衰老”功能。

 

  九、假借国学来忽悠

  一些产品获得批准的功能只是“免疫调节”,但经营销者用所谓的“国学和中医”理论解释一番,就延伸了不具备的功能。

 

  十、吹疗效

  有些企业喜欢打擦边球,利用《本草纲目》、《中国药典》等名著内容断章取义,强调保健品中某种原料所具有的疗效,来暗示该产品的疗效。甚至有的产品宣传“奇迹般地为数万患者解除或减轻了顽固性肠胃炎、顽固性头痛、心脑血管疾病和中风偏瘫的折磨”,从而误导消费者进行消费。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