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今日登场 注意防中暑 |
天文教育专家、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七八月份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最潮湿、最闷热的时节。“三伏天”常出现在夏至后,小暑与大暑之间。“三伏天”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这样的气候条件,极容易发生中暑。”今年的“三伏天”7月14日开始登场,民间说的“数伏”正式开始。今年的“三伏天”共有40天。有关专家提醒说,随着“三伏天”序幕的拉开,潮湿闷热的天气开始正式登场,公众要慎防发生中暑。
中暑是发生在夏天或高温环境下的一种急性病,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介绍说,中暑的特点是发病急,转变快,且易伤津耗气。在夏天或高温作业场所工作一段时间后,有轻度头痛、头晕、耳鸣、恶心、眼花、无力、口渴及大量出汗等病症,就是中暑先兆。
潮闷的“三伏天”,如何预防中暑的发生呢?李艳玲提示说,首先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同时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比如勤洗澡、保持室内通风、善用温和的消暑食品等。中午阳光最强或温度最高的时候注意多休息,外出时最好带上一把遮阳伞,多喝清凉饮料、淡盐水、绿豆汤等。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对中暑有一定预防作用,夏日工作时最好随身携带。
其次,预防中暑,平时要注意饮食调节。应少吃脂肪类厚腻荤腥的食物,更要少吃辛辣之品,以适应夏天胃肠的消化能力。饮食以清淡素食为主,佐以鱼肉蛋奶,保证人体必须的水分、盐水、热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物质的补充。进入伏天,气候炎热,人体消化液分泌减少,胃酸降低,食欲神经受到抑制,宜多吃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少食生冷寒凉、辛温燥热之物。高温天气易使人心烦意躁、疲倦乏力,因此饮食营养的调理和水分的补充更为重要。
“伏”,指“藏伏”,也就是“避暑”之意。三伏天是按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很容易中暑。
三伏天,谨防中暑。根据测算,有些年份的“三伏”有30天,有些年份的三伏共40天。今年伏天共有40天,其中7月14日进入头伏,7月24日入中伏,8月13日入末伏,8月23日出伏。气象专家表示,伏天长短由天文历法确定,伏天有多热,则是由大气环流和副高的位置及控制时间决定。伏天长达40天,并不意味着会热得更厉害,或者热的时间一定这么长。
- 相关报道
-
-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如何治疗和调护?医生解答 (2024-11-22)
- 北方省份呼吸道疾病发病上升 儿童就诊有哪些注意事项?专家提示 (2024-11-21)
- 近期儿童呼吸道传染病高发 如何应对?专家提醒 (2024-11-15)
- 立冬时节这样呵护健康 权威解答来了 (2024-11-08)
- 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老人、儿童如何防护?中疾控解答 (2024-11-07)
- 冬季迎来膏方进补热 专家:部分人群需先吃“开路方” (2024-11-06)
- 秋冬呼吸道传染病高发 “一老一小”如何科学防护? (2024-10-18)
- 宁夏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78.69% (2024-10-11)
- 世界骨质疏松日中国主题发布:管体重、强骨骼 (2024-10-11)
- “小胖墩”日益增多 专家:儿童肥胖危害多 健康关口需前移 (2024-08-26)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