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营销 > “招牌菜”需要营销服务力

“招牌菜”需要营销服务力

  受医改终端扩容鼓舞,各药企纷纷向第三终端下沉,如何端出自己的“招牌菜”一时成为当务之急

  

  D药业两年前就对第三终端跃跃欲试,因牵扯诸多问题没能成行。去年年初,该企业经理决心进军第三终端。如何拉开第三终端市场的帷幕?公司经理层(王经理、刘副经理、张市场总监、罗财务经理)经过认真分析,决定拿出一个有特色的产品“试水”,在山东省推广,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打好品牌攻坚战,使该产品成为公司的“招牌菜”,然后带动其他产品进入。

  

  特色产品打头阵

  公司经理层开始选择某片剂感冒药,后来分析同质产品太多,卖点不突出,于是选择了某消炎针剂,此产品的卖点有三:一是几乎没有过敏史;二是采取无菌超滤工艺,区别于其他厂家的高温灭菌;三是渗透力强,能更快、更好地起到消炎作用。该针剂原先做高端市场(两支包装),在经理层的建议下公司增加了新剂型(每盒6支包装)以适应低端市场的需求,价格也大幅降低。公司经理层意见一致:由卫生院和社区带动周围环境,一旦时机成熟,其他片剂、胶囊随后跟进药店“全面开花”。

  一切就绪后,D药业开始外聘市场推广人员,由公司正式员工负责管理督导工作。很快,推广人员开始奔波于各医院和社区卫生室。起初,产品推广并不顺利,原因是针剂价格高于竞品,外聘人员医药知识欠缺,往往靠人情关系说服终端客户。D药业迅速做出反应,对外聘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并制定了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同时配合学术推广等活动进入卫生院和社区门诊。在强有力的推广下,多数客户逐渐认同该产品,开始陆续进货。公司跟进服务措施,赢得了客户的认同。

  

  渠道也是营销之本

  3个月后,公司经理对市场总监的汇报感到满意,此针剂的销售量开始上升。然而,财务经理却忧心忡忡:营销成本太高,除了各种会议推广成本外,公司自己配货成本太高。于是,D药业再次研讨渠道问题,最后达成协议:每个市只选择一家医药公司配货,避免窜货影响市场开发进度。

  为此,公司业务员与商业公司谈判,效果不理想。多数公司认为利润太低,无法操作。鉴于此,D药业市场总监亲自带领业务员拜访各市选中的商业公司:“厂家自己搞分销,商业公司只负责配送,不需要开发市场,就能拿到厂家3个点的配送费,何乐而不为?”经过游说,D药业的送货渠道基本解决。

  然而,窜货随之发生,有外聘人员不务正业,甚至把自己的提成兑付给商业,让商业公司帮自己开发市场,导致市场上的针剂价格大乱。于是,D药业针对外聘人员多而乱的现象“开刀”,留下一些有市场开发能力的人员,公司正式职工奔赴前线走访客户,赢得了客户信赖。

  

  用服务巩固市场

  市场上同质产品很多,如何让客户成为自己的忠诚客户?D药业经理层再次探讨巩固市场问题。市场总监提出了产品再次降价的建议,理由是“市场份额对品牌建设非常重要”,微利已是事实,不妨用规模效应带来总利润的增长,占有了市场份额,不被竞争对手排挤掉才是上策,也为以后其他产品的进入巩固了市场。D药业通过此方案,关键是如何更好地为客户服务,赢得客户的尊重,进而成为自己的忠诚客户。

  D药业由先前的订货会逐渐改变了推广模式,以服务营销为重点,除了开推广会,D药业制作床单、药品配伍禁忌表等送往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并以最快速度答复客户的异议。近几个月来,D药业频繁接触终端客户,赢得了客户信赖。此时,其他厂家的同质产品再想介入确实有一定难度了。D药业坚信自己的努力能让客户用药习惯成自然,提升该针剂的知名度。

  不能否认,D药业的整个市场操作过程是在“试水”,没有完整的营销方案,没有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但该针剂能在同质产品中杀出重围、赢得一定的市场份额确属不易。经理层认为,该针剂成功进入第三终端市场得益于整体团队的通力合作,以及全公司各环节的紧密配合。

  D药业的目标是把此针剂做成品牌,今年继续渗透市场。同时制定了详实的营销方案,借助一些专家利用媒体做软文广告,同时借助省内的一些药交会宣传该产品,计划在今年下半年陆续投入其他产品,如感冒药、消炎药等陆续在药店上架,争取在第三终端遍地开花。

  刘冠中(深圳市某医药有限公司产品经理):D药业为了进入第三终端市场,从产品选择开始一步步深入,安全性高的普药类抗生素针剂是卫生院常用的品规;从开始的编外人员打天下到正编人员抢市场,执行力得到了保障;从自配终端到依托城市经销商配送,宝贵资源得以节约;从走马观花式的服务到精细化的品牌式服务,在终端和商业客户环节建立了初步的品牌。D药业后期开拓第三终端应注意几个关键点:

  1.产品群:D药业以单产品打市场,自然感觉势单力薄,任何推广费用都来自市场,以产品养市场,尤其是第三终端的客单价不高,这点尤为重要,单产品成功的几率不高。后期D药业应该试图以产品群抢占市场,产品越多可计提的品牌建设费用越多。

  2.价格流:商业渠道之所以能成立,在于自上而下的价格流,后期随着销售指标的增加,即便是正编营销人员同样存在窜货动机,任何指标都是基于一定市场基础上的主观定夺,难免存在虚高,必须有一个指标合理调整的机制,在完成整体销售任务的前提下确保价格流的稳定。

  3.服务力:第三终端不是开拓全新产品的沃土,不是开拓中高端以上产品的土壤,几乎所有产品都有同质化的竞争压力,在竞品如林的产品中能够脱颖而出倚仗的正是服务力,哪类产品提供的服务多、服务快、服务准,这类产品就能在第三终端建立品牌根据地。D药业后期应在服务方面继续扩大影响,将服务品牌做多做强。

  D药业具有长期开拓第三终端的战略意图,同时给战略配置了相应的战术值得肯定。在第三终端建设中,能够注重品牌的企业不多,主要原因在于品牌建设成本过高,过程繁杂,管理线冗长,很多企业刚开始就知难而退,D药业能够有持之以恒的信心,这点很难得。

  方凌(广州某医药信息咨询公司高级顾问):第三终端的消费者并不像城市居民那样执着于某个品牌,他们往往在感受到产品的确切疗效后拿着瓶子到药店找药,因此品牌突围是有益于企业持久发展第三终端市场的必经之路。

  很多企业在做市场试点的时候往往忽略成本,因此不少企业虽然尝到了第三终端的甜头,但算帐后发现一盘帐算不过来,极有可能出现市场做得越大、亏损越多的局面。确实,第三终端地广人稀的特性对营销及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企业看待市场培育成本需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不能急功近利。本案对成本问题着墨不多,但仍需警觉。

  本案的操作手法显得过于稚嫩,产品知识培训这些环节应该列为营销团队管理的重中之重,营销人员在产品知识缺失的情况下走向客户无异于没有武装的军队,必定缺乏竞争力。窜货事件也暴露了企业的管理漏洞,企业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加以完善。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