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因产业发展需升级 |
![]() |
近年来,全球生物产业增长速度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近10倍,包括基因诊断试剂、基因检测、基因工程药物、基因治疗、转基因等在内的基因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最富远景的产业之一。目前,我国市场上已有100多种基因工程药物,但笔者分析认为,我国要实现基因产业快速发展,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加强核心竞争力
目前,国内基因技术专利平均有效年限仅为4.8年,而国外一般为8.7年,而且随着年限临近,国内专利有效率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国外。
“在没有重大技术突破的情况下,专利的年限当然比较短。”联合基因科技集团首席执行官秦义龙曾经表示,如果我国基因技术有重大突破,则会产生一系列专利,专利的年限也会相对较长。目前国内很少有系列专利出现,这反映出国内企业虽然模仿能力很强,但创新能力仍然不足。
基因技术的重大突破是建立在一系列突破基础上的,要想取得一系列突破就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我国相关研究人员大多在高校、科研院所,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研究员基本上是各自为战,形不成强大的团队,所以难有重大突破。而企业也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好的项目比较少,只能模仿外国企业的产品。相比较而言,国外的相关研究人员大多在研发型企业中,使得企业有能力研发出重大创新产品。
天津昂赛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磊对此也有过分析,他认为,我国基因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利于长期发展。一是产业链条不完整,创新平台老化。企业和研发机构仅有仿制药开发经验,在创新药物基础研究、立项评价、质量研究、安全评价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在药物筛选、大规模细胞培养、抗体、基因治疗、蛋白质修饰等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领域存在技术瓶颈,也未探索出成功的产业化服务模式。二是产业集成度低,人才、资金、设备匮乏而分散,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中小生物制药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参与全球范围竞争和做大做强的经验。三是传统经营管理手段已经落伍,缺乏复合型的经营人才。四是我国生物产业配套服务资源匮乏。战略研究、项目评估、战略咨询、信息交流、项目管理、专业培训、研发外包、会展策划、专利代理等服务水平低。例如,一些项目因为管理不善而在时间和费用上大大超出计划,一些政府资助项目“无功而返”,一些项目因为没有好的商业计划而找不到资助等。此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很多知识产权由于专利代理机构不专业而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更缺乏高层次、遵守职业操守的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机构。
转变观念机制
我国基因领域的研究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大,甚至有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这为我国基因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据了解,我国在基因基础研究方面的确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产业化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由于体制因素,我国生物技术研发机构重视核心论文的发表而轻视技术转化,完成前期研究工作后就匆匆将“青苗”出手,不愿意继续开展“突破性”的技术完善工作,形成上游先进、中下游落后的现状,即实验室科研水平高,产业化制造水平和产品市场拓展水平低。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研成果转化需经过技术研发、中试、大规模生产三个环节。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的调查证明,经过中试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成功率可达到80%,而未经中试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成功率只有30%。先进国家在上述三个环节的资金投入比例为1∶10∶100,而我国目前仅为1∶0.7∶100,中试被忽视成为我国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一个超级“瓶颈”,使得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不良,从上游转入中下游的应用性产品不多,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这一瓶颈在我国基因成果产业化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作为我国基因工程药物等基因技术创新的主体,远离生产现场的高校、科研院所转让的基本上只是完成小试的研究成果,对后期放大生产的技术细节考虑得很少,而企业技术力量单薄,难以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对接,导致许多技术含量较高的新药迟迟未能产业化。基因工程药品生产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源,由于未经过中试,而且一些药物的生产需要很多苛刻的条件和高端设备,而企业对此并不了解,因此要么产品在放大中失真,要么无法生产出理想的产品。
在该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中还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即新药在遴选、立项、研究、临床试验等各个阶段顺风顺水,市场的评估、调查、分析等也一致看好,但往往在投放市场时遭遇“变脸”,致使企业的巨大投入打了水漂。对此,业内人士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有些企业并非真正想经营产品,而只是想通过炒作概念赚钱;二是有的企业虽然想踏踏实实地经营产品,但没有能力对项目进行评估,尤其是像基因药物这样对技术要求非常高的产品。虽然企业可以请专家评估,但专家往往纯粹从科研价值上考察,不了解企业的需求,因此其评估可能距离产品的产业化很遥远。
总之,对于基因工程药物等基因技术,从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到开发市场化的产品,需要理念的转变。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起初就应考虑到产业化的要求,企业也应该重视对工程技术人员、应用研究人才的培养。

- 相关报道
-
- 《神经元》:复旦科学家发现自闭症新机制!左旋多巴或可让特定自闭症患者亚群获益 (2025-07-13)
- 皖医二附院成功救治一名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极危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 (2025-07-12)
- 默沙东百亿美元收购打开BD新风口,中国药企机会来了 (2025-07-12)
- 中国农业科学院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2025-07-12)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最新Cell论文,登上Nature头条,首次实现小鼠全身神经系统微米级高清成像 (2025-07-12)
- 民泰医药全面升级:2025年搬迁新址,打造中药智能化生产新标杆 (2025-07-11)
- 第一次为爱鼓掌要做好准备!快男备好爱廷玖盐酸达泊西汀 (2025-07-11)
- 《Science》刊发上海六院与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联合成果:揭示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致死性遗传性脑白质病的有效性及其核心机制 (2025-07-11)
- 青海首批外乡产3D打印医疗东西获批上市 (2025-07-11)
- 全国药品运营监管任务会暨“清源”行为推动会召开 (2025-07-11)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