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营销 > 保健品非主流外包

保健品非主流外包

  某日,朋友致电,称一保健品外行朋友有个产品滞销2年,请帮忙看看该怎么做。看后发现,该产品毫无卖点,是典型的无策划、无渠道、无优势产品,价位还很高端。

  没办法,存在即是合理。在保健品行业泡了几年,多少也有了一些主意。笔者做了一份运作书,看起来很好,大家都同意。执行吧,可有一点不到位,缺资金,几乎没有现金。有钱谁都能做得很好,没钱可就难了。最后,策划、业务、营销主管、文案、公关、招商工作全都落在了他身上。

  先搞定OTC渠道,找到OTC渠道的好友,把产品给大包出去。人家出人,我们出产品,铺货按8.5折广告产品做。当然,对方的团队也是年销售额几百万元级别的优质队伍,笔者不会因为资金和策划不到位而放弃选择好队伍,毕竟队伍是销售的基石,没有一流的队伍就不会有良好的销售,这样首先保证了渠道的畅通。

  我们用5万元的广告启动市场,先树立一点品牌和知名度,几乎不考虑销量。运作模式当然是先打广告后付款,靠的是关系,可以拖一个月再付款。广告打得很强势,每天在当地最大的报纸发半个版,一个星期不间断,第二三个星期稍减,以后没钱就不打了。(画外音:其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广告什么时候停。)

  产品运作至6月中旬已经1个月,渠道基本确立,因为强势品牌自然会出现合作人。

  转机出现了,一个做了10年水站生意的老板来和我们谈合作。水站老板有8个员工,社区数据资源约有2万户,每天服务400多个家庭。洽谈内容很简单,我们出产品和营销模式、宣传资料,他出员工负责到户宣传,利润由我们定,他只是想额外增加点收入,也明白合作不会立刻产生效益,有长久合作愿望,愿和我们一起做品牌。(画外音:这么多的资源和10年苦心经营建立的良好口碑,如果做会议营销会产生多大的能量,做保健品会议销售的人应该很明白。)

  因为是水站老板主动联系我们,所以实际控制权在我们手里。价格对我们有优势,实际上我们早在打广告的第一天就定出了招商价格,产品价格比一般的会议产品供价高一倍(其实进价也高得要命),保证了我们自己的赢利点。不过,笔者认为,能不能卖出去才是主要问题,价格倒是其次。(画外音:要给自己留有一定的操作空间,没钱招员工,就要想办法和别人合作,只能这样干。)

  搞会议销售还得找外援,我们自己不可能做团队。产品现在有了广告支持,而且刚打了一个月,广告热度应该不会凉得太快,要抓紧时间。我们有2万个顾客数据,虽然产品价格较高,但不需要现金进货,相信能招到一些有意合作的中小团队。

  上月中旬,我们已经和会议营销团队商谈好合作协议,6折供货试销。销售渠道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建了起来,基本可确保3个月内实现赢利。

  营销整合是趋势

  东侠:本案也许正反映了目前大多数保健品销售公司面临的问题,那就是缺资金、缺产品卖点、没有完善的策划。大家都在走一步看一步,先做着再说,慢慢地积累经验,积累资金。目前,保健品行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利润时代,大产出而低收益,大家现在所面临的大多数是生存问题而非赢利问题,因此行业今后一定会进入整合营销时代。

  笔者认为,广告只能做做品牌。如今媒体报价太高,一般企业承受不起。个别电视台的广告报价可以打到1折,多数报价可以打2~3折,其实都是大忽悠,现在靠广告做市场的企业80%以上都是在找死。所以,我们这次运作的广告比重只占市场投入的10%(即使以后再投入广告也只是做品牌而已),真正的销售重心放在终端,注重对药店营业员的客情、对水站人员的素质培训和会议营销队伍的整合,同时保证各方利益平衡,使大家都得到满意的利润,这样的合作才能长久。

  虽然我们没有投入较大资金,但也没有让我们所整合的团队有任何支出,而他们本身也比较强,都是在不影响自身主营业务的情况下附带经营,大家的合作风险都很低。

  利润越来越少,我们只能做得越来越多。

  危险的博弈

  查钢:作者没提这是个什么产品,笔者猜测可能是“大路货”。对于这样一个无资金投入、无团队执行的产品,作者只好用拆家分伙的方式进行冷处理。

  其实,这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饬一番能把货甩出去就是胜利。从策划来看,作者费了一番心思,开始全部靠借力,利用行业人脉,先做市场再做渠道,市场才可能出现翻盘的可能性,广告投放力度在于错乱消费者的心理,造成市场的虚拟强势,自然就会有经销商找上门来(文中也出现了)。不过,这样做比较危险,经销商不是凭素质和团队取胜的,而是用钱,这个“钱”字用来可会毁誉参半。因利益博弈,双方接下来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会面临极大考验。此产品注定是短线运作,能清除库存量已经是谢天谢地了。而为了让水站老板愿意合作,作者还要做很多协销工作,毕竟隔行如隔山,单凭网络优势是不够的。

  不过,本案提出整合多个公司团队的观点值得思考,在危机环境之下,小成本的医药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外部资源而生存艰难,若能在行业内实现公司团队合作,资源互补,共度难关倒是有一些借鉴意义。

  李延龙:这是一种典型的投机心理,同时也代表了一些中小企业的心理病。如案中所述,面对这样一个毫无优势的产品,合作的经销商并无统一思想,各按各的方式做,结果必定是前期形式一派大好,没多久又雪上加霜。企业也可能“这山看着那山高”,一旦来了实力更强的企业,就可能抛弃之前共患难的合作方。目前的健康产业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此种心理将导致整个产业链的恶性循环,进而对整个产业造成不可弥补的影响,让产业环境更加恶劣。

  本案只是记述了一种暂时性的发展进程,只是看到了希望,销售渠道建起来了,但那是别人的,强势品牌不是靠广告建立的,而要靠科学的管理、系统的组织。任何时候,营销人都必须明白:第一,合作要建立在双方诚信的基础上,不是哪一方设定好圈套欺骗另一方,特别是合作伙伴;第二,只有靠自身实力去争取市场才最可靠,因为只有自己的才是资源。

  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一群乌合之众所能完成,营销策略和执行需要统一的思想和行动,企业应该真正从根本上认识到大气候影响小气候,整个产业环境对于产业的良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健康产业只有破局,彻底从思想上解除短期和投机心理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产业发展,所以中国医药保健品企业只有经历“破局-承势-转邪-立正”的过程才可能正式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