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新闻 > 科学传承是发展中医药的关键

科学传承是发展中医药的关键

  为了让中医为更多人所认识。今年,我国开展的首次表彰30位“国医大师”活动,就是为了推进中医药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做到代有传人,生生不息。发展中医药,科学传承是关键。

  中医药传承面临诸多问题

  从有中医开始,教育就存在了,以师承、家传为主要模式。其优势就是能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技术比较扎实。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着弊端,通常上代或者说老师是什么样,培养出的下一代中医就是什么样,也就是说老师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水平,培养出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标准不统一,而且培养学生的数量有限,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继承创新工作不断推进,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老中医药专家的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科技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临床研究的主体地位不突出。近年来,我国中医药人才青黄不接,出现传承危机。中医药从业人员数量逐年下降,中医药在全国卫生服务体系中所占份额不断减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中医从业人数比20世纪50年代减少了20%。

  因此,加快和促进中医药科技的进步,推动中医药继承与创新迫在眉睫。

  教育模式还须继续探索

  在现代社会,学生不但要掌握精湛的医术,还要学习电脑、外语等多种技能。现在很多医院都是中西医结合的模式,而且传统中医以前没有住院,所以在病房管理方面也需要借鉴西医的模式。所以,学生在入校后,学习一定的西医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中医药高等院校有23所,很多综合大学和西医学院也纷纷开设中医药学院,数量已经超过了独立设置的院校。目前已有100多所院校开设了中医专业。这些院校或专业在课程设置的时候,也只好既设置中医课程,又设置西医课程。

  师承教育是千百年来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经验和技术专长的有效方式,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北京中医药大学是我国仅有的一所教育部直属中医药院校,目前正在尝试着做一些努力。北京中医药大学向教育部申请了自主招生,破格招收一些有从事中医家庭背景的学生。从2007年开始,为这类学生单独配备老师,并充分发挥其家庭优势,经学校认定后,其家人可以为学生担任课外教师。

  也有一些院校曾尝试着把西医课程去除,外语变成选修课,受到了一些争议。

  怎样落实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与学位教育相衔接的政策措施?怎样传承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怎样完善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这些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继续探索。

  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除了改变教育模式,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不足的现状也是当务之急。

  据统计,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无学历和低学历者占较高比例,中医药服务水平不高,技术骨干匮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服务需求。

  国务院近期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为了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将采取以下四措施。一是制定保障农村中医药人员“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政策措施。二是加强基层中医药人员学历教育。三是加强基层中医药技术骨干培养。四是加强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和适宜技术推广。

  对于农村的赤脚医生问题,要一分为二看待。一方面对非法行医要严厉打击;但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对在农村中有一技之长的,能够为群众看病的,在某一个方面治疗效果比较好的人要善于管理使用。在进行摸底后,对他们进行培训,按照乡村医生的标准发给他们资质,让中医药在解决看病就医问题中充分发挥简便验廉的作用。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