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妆升格产业须假以时日 |
![]() |
在新医改方案出台之初,由于零售药店并没有得到政府多少“眷顾”,令人产生了“收益递减”的预期,有部分业内人士甚至寄望药妆产品来“拯救”零售药店的未来。药妆,这个被赋予独特销售主张的品类曾被业界寄予厚望。然而,药妆这个品类真能承载这一期待吗?目前,我国药妆业态“脉象”紊乱,乱象丛生。要想承载这份期待似乎还需要等待。
药妆市场三大乱象
乱象之一:概念模糊,标准缺失 药妆终端混乱的根源在于药妆产品的混乱,而药妆产品的混乱又根源于药妆产品的概念模糊与标准缺失。这就直接导致了“药妆”不能自成一体,更不能独树一帜。
从概念角度来说,何谓药妆?顾名思义,应该是具有药用价值和调理、修复功能的洗涤化妆用品,与一般的化妆品相比应该有一定的特殊性。但目前市场上真正的药妆商品并不多,微姿是最典型的,“霸王”勉强算得上是一个。
从标准的角度而言,药品有“药准字”,保健品有“食健字”,化妆品有“卫妆准字”,而药妆的标准是什么?目前仅有“卫妆特字”号的特殊效用化妆品与药妆的概念较为接近。因此,药妆商品的法律地位、认证程序、执行标准,目前还处于真空状态。
乱象之二:沦为“非主流” 从业态的角度分析,国内的药妆店都是“兼营性质”,都是药店的副业。即使是知名如屈臣氏和万宁这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药妆连锁店,主营的其实也不是药妆,而是一种他们称之为“健与美(Health and Beauty)”的东西,他们所经营的商品更多的是个人护理用品和健康用品,药妆产品的比重其实很小。就国内连锁药店所经营的药妆专店来看,药妆商品的比重也不大,比较典型的做法是引进一些知名的药妆产品专柜(如欧莱雅的薇姿),同时加大了化妆品和非药品的比重,真正意义上的药妆商品还是比较少的。
乱象之三:“歪打”恐难“正着” 现在很多百货商场都有药妆专柜,有的甚至还搞起了“药妆专营店”。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两种形式都很难成为主流方向,因为其从出现之日起,至今未能得到市场的认可。究其原因,首先,从逻辑上而言,“药妆”的概念模糊、标准缺失等先天性缺陷,注定了目前的药妆还无法独树一帜。如果打出“药妆”的旗号进入商场后不能鹤立鸡群,就会变成“虎落平阳”;其次,不妨先作个比较:保健品概念比药妆概念要清晰得多,但是保健品专营店的市场表现如何呢?看看“绿色世纪”吧,“绿色世纪”的今天很有可能就是“药妆专营店”的明天,别指望会给投资方和市场带来多少惊喜。
药妆升格产业须假以时日
准确一点说,药妆在国内其实还没有形成一种业态,药妆店也还没有成为一个行业。所以,药妆在终端的竞争还没有升格到行业或产业竞争的高度。
目前,零售终端销售的药妆产品主要有3个部分:一是“健与美(Health and Beauty)”,如屈臣氏、万宁、康是美等。他们有较好的药妆类商品结构配置,也代表和引领着目前药妆市场的潮流与方向。二是零售(连锁)药店所经营的药妆店,如广州健民的“伊人天地”、上海华氏大药房的药妆店等。原本这一梯队可谓是“根正苗红”,“药”与“妆”联系得最紧密,最有资格承载药妆的发展重任,但由于缺乏规模,没有形成合力,也没有满足市场期待,因而沦落为一种“非主流”的业态。三是百货商场中的药妆专柜或药妆专营店,其对行业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
要解决药妆混乱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标准问题。有合法的标准才有合法的市场地位,有了清晰的标准才能厘清模糊的概念。
其次,要想解决标准问题,就一定要有相应的执行机构来行使标准的拟订、认证等职能。如果短期内无法成立专门的药妆行业协会的话,可以在医药保健品协会或者洗涤化妆品协会中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履行这一职能。
再次,应解决市场定位,尤其是渠道定位的问题。由于药妆在标准上、层次上都要高于普通的化妆品,而药店终端具有高准入门槛、高监管规格的特点,因而药妆进药店可以塑造一种安全性高、功能性强的市场地位。所以,药店与药妆融合,或许更符合市场发展的趋势。药妆产品是“药食同源”的衍生物,这就注定了药妆产品与“药”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么其销售终端也理应如此。
医药网新闻
药妆市场三大乱象
乱象之一:概念模糊,标准缺失 药妆终端混乱的根源在于药妆产品的混乱,而药妆产品的混乱又根源于药妆产品的概念模糊与标准缺失。这就直接导致了“药妆”不能自成一体,更不能独树一帜。
从概念角度来说,何谓药妆?顾名思义,应该是具有药用价值和调理、修复功能的洗涤化妆用品,与一般的化妆品相比应该有一定的特殊性。但目前市场上真正的药妆商品并不多,微姿是最典型的,“霸王”勉强算得上是一个。
从标准的角度而言,药品有“药准字”,保健品有“食健字”,化妆品有“卫妆准字”,而药妆的标准是什么?目前仅有“卫妆特字”号的特殊效用化妆品与药妆的概念较为接近。因此,药妆商品的法律地位、认证程序、执行标准,目前还处于真空状态。
乱象之二:沦为“非主流” 从业态的角度分析,国内的药妆店都是“兼营性质”,都是药店的副业。即使是知名如屈臣氏和万宁这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药妆连锁店,主营的其实也不是药妆,而是一种他们称之为“健与美(Health and Beauty)”的东西,他们所经营的商品更多的是个人护理用品和健康用品,药妆产品的比重其实很小。就国内连锁药店所经营的药妆专店来看,药妆商品的比重也不大,比较典型的做法是引进一些知名的药妆产品专柜(如欧莱雅的薇姿),同时加大了化妆品和非药品的比重,真正意义上的药妆商品还是比较少的。
乱象之三:“歪打”恐难“正着” 现在很多百货商场都有药妆专柜,有的甚至还搞起了“药妆专营店”。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两种形式都很难成为主流方向,因为其从出现之日起,至今未能得到市场的认可。究其原因,首先,从逻辑上而言,“药妆”的概念模糊、标准缺失等先天性缺陷,注定了目前的药妆还无法独树一帜。如果打出“药妆”的旗号进入商场后不能鹤立鸡群,就会变成“虎落平阳”;其次,不妨先作个比较:保健品概念比药妆概念要清晰得多,但是保健品专营店的市场表现如何呢?看看“绿色世纪”吧,“绿色世纪”的今天很有可能就是“药妆专营店”的明天,别指望会给投资方和市场带来多少惊喜。
药妆升格产业须假以时日
准确一点说,药妆在国内其实还没有形成一种业态,药妆店也还没有成为一个行业。所以,药妆在终端的竞争还没有升格到行业或产业竞争的高度。
目前,零售终端销售的药妆产品主要有3个部分:一是“健与美(Health and Beauty)”,如屈臣氏、万宁、康是美等。他们有较好的药妆类商品结构配置,也代表和引领着目前药妆市场的潮流与方向。二是零售(连锁)药店所经营的药妆店,如广州健民的“伊人天地”、上海华氏大药房的药妆店等。原本这一梯队可谓是“根正苗红”,“药”与“妆”联系得最紧密,最有资格承载药妆的发展重任,但由于缺乏规模,没有形成合力,也没有满足市场期待,因而沦落为一种“非主流”的业态。三是百货商场中的药妆专柜或药妆专营店,其对行业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
要解决药妆混乱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标准问题。有合法的标准才有合法的市场地位,有了清晰的标准才能厘清模糊的概念。
其次,要想解决标准问题,就一定要有相应的执行机构来行使标准的拟订、认证等职能。如果短期内无法成立专门的药妆行业协会的话,可以在医药保健品协会或者洗涤化妆品协会中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履行这一职能。
再次,应解决市场定位,尤其是渠道定位的问题。由于药妆在标准上、层次上都要高于普通的化妆品,而药店终端具有高准入门槛、高监管规格的特点,因而药妆进药店可以塑造一种安全性高、功能性强的市场地位。所以,药店与药妆融合,或许更符合市场发展的趋势。药妆产品是“药食同源”的衍生物,这就注定了药妆产品与“药”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么其销售终端也理应如此。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从免陪照料到智能医疗 粤病院立异服务加强医护协同效能 (2025-05-09)
- 投资超20亿元 罗氏制药在上海浦东新建临盆基地 (2025-05-09)
- 有前提的二级及以上综合病院要开设老年医学科 (2025-05-09)
- 海南自贸港扩展开放匆匆医药家当倒退 (2025-05-08)
- 黄果在上海、江苏等地调研推动医药家当数智化转型 (2025-05-07)
- 江西省医保医用耗材付出治理目次(2025年) (2025-05-07)
- 医疗东西成“银发族”安康礼单“新宠” (2025-05-06)
- 你想晓得的生养保险政策都在这里!一文读懂→ (2025-05-06)
- 海南推出“工信8+2”政策系统 加码支持生物医药高质量倒退 (2025-04-30)
- 药易购一季度净利腰斩,转型“虚火”难掩盈利困局 (2025-04-29)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