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政策法规 >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规亟待规范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规亟待规范

  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是识别产品特性,涵盖产品安全信息的重要技术文件,不仅是医疗机构和患者正确适用和使用器械,保证安全有效的重要保障,也是基层药监部门判定产品是否合法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不少进口医疗器械在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上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

  一是仅在产品包装上贴有进口代理商自己打印的标签,内容为产品名称、注册证号、规格、批号、失效期等用于识别产品的信息,但无中文使用说明书。

  二是产品的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没有任何中文标识,没有标明产品的注册证号,如一些进口的齿科材料、一次性气管插管等产品。

  三是进口代理商贴的中文标签、标识内容差错百出,不规范,如注册证号格式不规范,产品名称与注册证上的产品名称不一致等。  原因

  一、高端的医疗器械产品和大型仪器设备,如心脏起搏器、超导磁共振等,我国目前还大量依靠进口。许多进口产品并不是针对我国专门生产的,而是将输往欧美国家地区的产品直接输入我国,忽视了我国的有关医疗器械的强制性标准和法规及医生和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所以其在产品的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上没有使用中文。

  二、现行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其他相关规章规定尽管对此类的违法行为做出了禁止性的规定,但在法律责任方面却无相应条款。对经营、使用单位来说,如果发现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不规范问题如何处置没有规定。另外,现行法规缺少对国内医疗器械进口注册代理机构和代理商的有效监管。

  三、不少国内代理机构和代理商为了迎合国内不少用户过分依赖国外品牌的市场需求,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虽然在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时,提交附有中文的产品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的注册资料,经过了国家局的审批注册,但在取得注册证后,代理机构和代理商并没有履行法规和规章规定的义务,要求国外生产企业提供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符合中国法规规章要求的产品,而是由进口代理商在无任何中文的产品外包装上贴上自制的标签,在国内市场销售。

  四、医疗机构对我国进口医疗器械的管理规定、强制性标准、安全要求等不够了解,没有严格执行医疗器械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对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等不符合规章要求的医疗器械仍然验收入库。

  对策

  除了由海关在医疗器械进口环节的源头上严格把关,对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等不符合我国法规规章要求的产品不予通关外,药监部门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对于代理商擅自在外包装上贴上不干胶标签的行为,药监部门应加以制止并责令其改正,召回已上市的产品,情节严重的还应承担必要的法律责任,甚至取消其代理资格。

  二、严格执法,正确适用法律。对于产品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没有任何中文标识,也没有标明产品注册证编号的产品,明显违反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十六、十七条规定。应当按照《注册管理办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产品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等内容与医疗器械注册证书限定内容不同的,按无医疗器械注册证书严肃处理。

  三、修订并完善医疗器械监管法规,对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不符合规定的进口产品,要明确具体的处理措施。同时,尽快出台医疗器械进口注册代理机构和代理商的管理办法,规范其行为。

  四、应加强有关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规和规章的宣传和教育,督促经营、使用单位健全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制度,把好进货验收关。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