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因利于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 |
![]() |
最近,美国研究人员在老鼠体内找到一种新的基因Rps23r1,该基因可减少β淀粉样蛋白(amyloidbeta)和T蛋白(tau)的积累,从而抑制大脑内老年斑的形成和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发生。研究人员已证实这种基因在人体细胞中也存在。该发现可能将有助于找到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的新方法。
β淀粉样蛋白和T蛋白在阿尔茨海默氏症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产生和积累过多,会形成大量老年斑;T蛋白异常磷酸化,则会引起脑细胞内的神经原纤维缠结。而大量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正是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大脑功能缺损的主要原因。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寻找减少这两蛋白的方法,以作为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的一种手段。所以,找到一种能够控制两种蛋白的基因显得特别重要。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伯纳姆医学研究所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项目的执行主管徐浩喜(音译)博士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分子细胞神经科学研究室教授保罗.格林加德博士及其他研究人员一道,使用一种称为随机纯合基因扰动的技术寻找可调控淀粉样蛋白产生的基因。
他们发现,由Rps23r1基因编码的Rps23r1蛋白可以与一种叫做腺苷酸环化酶的蛋白相互作用,产生一种新蛋白--蛋白激酶A。蛋白激酶A会抑制糖原合酶激酶-3(GSK-3)的活动,从而调控淀粉样蛋白的产生和T蛋白磷酸化。
研究小组还发现,Rps23r1是通过逆转录转座过程被创造出来的。基因通过信使核糖核酸(mRNA)逆转录进行复制,而所得基因副本会被放置在细胞DNA的不同位置。虽然大多数逆转录转座事件都导致非功能性副本--伪基因的出现,但在极少数的情况下,逆转录基因,就像Rps23r1一样,可能会成为有用的功能基因。
徐浩喜博士表示:从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角度看,如果我们能够在人的大脑细胞中进行这种基因的表达,我们或许就能控制β淀粉样蛋白的积累和T蛋白神经原纤维缠结;而从进化的角度来看,逆转录基因也可以呈现出全新的作用,我们的发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研究人员已在转基因阿尔茨海默氏症小鼠模型上对Rps23r1减少β淀粉状蛋白水平和T蛋白磷酸化的效果进行了确认。同时他们还确认,Rps23r1是老鼠核糖体蛋白s23(Rps23)基因的一个逆转录版本,而老鼠的Rps23基因几乎与人类Rps23基因完全相同。
医药网新闻
- 相关报道
-
- 从免陪照料到智能医疗 粤病院立异服务加强医护协同效能 (2025-05-09)
- 投资超20亿元 罗氏制药在上海浦东新建临盆基地 (2025-05-09)
- 有前提的二级及以上综合病院要开设老年医学科 (2025-05-09)
- 海南自贸港扩展开放匆匆医药家当倒退 (2025-05-08)
- 黄果在上海、江苏等地调研推动医药家当数智化转型 (2025-05-07)
- 江西省医保医用耗材付出治理目次(2025年) (2025-05-07)
- 医疗东西成“银发族”安康礼单“新宠” (2025-05-06)
- 你想晓得的生养保险政策都在这里!一文读懂→ (2025-05-06)
- 海南推出“工信8+2”政策系统 加码支持生物医药高质量倒退 (2025-04-30)
- 药易购一季度净利腰斩,转型“虚火”难掩盈利困局 (2025-04-29)
- 视频新闻
-
- 图片新闻
-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