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新闻 > 移动医疗生态链成型 颠覆者阵营现分裂

移动医疗生态链成型 颠覆者阵营现分裂

  医药网2月10日讯 “很多医生开始使用我们的手机客户端,其在2014年的增长率已经达到了226%。”在好大夫在线2014年度论坛上,好大夫创始人王航讲到了他的一个很深的感触:医生的行为正在快速地“移动化”。

  王航说,借助移动互联网,可以将医疗服务延伸到院前和院后,可以整合医生工作平台,可以建立医生的个人品牌,提升效率,实现专业知识带来的价值。而这一切最终所带来的,就是改变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

  移动互联网和医疗服务组合在一起,则正是时下最为热门的移动医疗,而且似乎已势不可挡。与王航一样,在很多人看来,移动医疗的诞生给传统医疗模式所带来的影响是颠覆性的。而这种颠覆性,无疑将来源于大量投身移动医疗的创业者。

  当前,我国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但现有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资源配置尚不能充分满足这种需求。而医疗服务体系当中诸多问题所产生的“痛点”,为众多移动医疗的创业者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追溯移动医疗的发展历程,远可以至2000年丁香园的创办,近则是被称作“移动医疗元年”的2014年。这一年,无论是线上APP应用软件,还是以可穿戴设备为代表的应用硬件,都经历了爆发式增长。

  移动医疗的内容扩展到了健康管理、自诊、导诊、候诊、用药、康复等,几乎已经覆盖到了医疗服务所能够涉及的所有环节。一个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正在移动互联网线上形成。而为移动医疗提供了强有力支持的,则是来自国内国外众多的投资机构。

  2014年,我国移动医疗的市场规模已经接近30亿元人民币,而这一年移动医疗领域的投资总额已经达到6.9亿美元,是过去三年的2.5倍。其中,最大的单笔项目融资已经突破了1亿美元。几乎人人都认定并期待着,下一个“阿里巴巴”就在这里诞生。

  当然,由于行业监管、政策改革等因素的影响,移动医疗的发展前景仍然存在很多变数。而且随着探索模式的成型,移动医疗的阵营也已经发生了“分裂”。医疗线上服务能否替代线下,则成为分裂的根源所在。

  不过,市场足够大,每个方向的探索也都有足够的空间。究竟谁能够在台风过后继续翱翔天空,还远不是下结论的时候。

  传统医疗门口的“颠覆者”

  移动医疗从它诞生的时候起,便与一个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颠覆。被颠覆的对象一直很清晰,就是拥挤、低效又昂贵的传统医疗模式。那么颠覆者究竟是谁?或者说,在火爆的移动医疗市场中,一种怎样的生态链条在推动着这种新型医疗模式的生长?

  1.移动医疗大潮中的创业者

  时下,移动医疗已经成为最吸引创业者的领域之一。巨大的发展前景,当然是移动医疗吸引众多创业者的首要因素,成为十足的“朝阳产业”。这个在两年前规模还只有二十亿左右的市场,两年后将超过百亿。

  市场足够大,给了创业者足够的想象空间。而且,传统医疗服务模式当中大量“痛点”的存在,也给了创业者从不同角度切入医疗的选择和平等的机会。

  杏树林创始人张遇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就曾谈到,在美国不列根医院的学习经历让他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医生的工作效率太低,而毅然选择回国创办为医学专业人士服务的杏树林。

  医生与患者、医院三方,构成了整个医疗服务链条最核心的三个环节。而在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存在若干个急需解决的“痛点”。

  对医生来说,除了客观原因造成的工作效率低之外,工作负荷量大、劳动收入低、缺乏个人品牌和医患信任等都是问题。而在医院这个环节,运营管理负担重,“三长一短”(挂号、看病、取药等候时间长,医生问诊时间短)的问题困扰着很多医院。“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是写入国家政策的难题,而且由于种种原因,患者就医前后的健康管理环节还几乎是空白。

  不仅如此,在宏观层面,医疗资源分布与人口分布的不匹配,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传统医疗模式所面临的困境。但移动互联网这种能够让世界“变平”的技术,在改善医疗资源利用率和服务范围方面也能够发挥作用。

  从目前的创业形势来看,针对传统医疗模式所存在的“痛点”,创业者大体上会选择两种方式进入医疗领域:软件形式,主要是移动医疗APP;硬件形式,就是红极一时的可穿戴设备。

  总结起来,医疗APP主要是提供服务平台,例如医患交流平台、医生交流平台或者医院服务平台等;而可穿戴设备则主要是基于大数据思路下的健康数据收集。当然,这两种创业思路并不是割裂开的,而往往正是需要二者的结合才能真正形成医疗服务的闭环,进而留住用户。

  2.那些“不安分”的医生们

  在移动医疗的创业人群中,有一类比较特别的群体:医生。说医生创业群体特别,除了因为拥有专业医学知识外,更重要的还有因为医生投身移动医疗改变了传统的医疗模式或者服务方式,而让移动医疗的“颠覆”色彩更加突出。

  客观上,市场需求给了医生投身移动医疗创业的机会,但从医生自身的角度而言,改变某些现状也成为医生主动拥抱移动互联网的推动因素。

  “互联网改变人与人、人与物将来甚至物与物的连接方式,这里面提供了太多的可能性,年轻医生一定要非常关注移动医疗的发展。”在2014好大夫年度论坛上,北京协和医院的余可谊医生谈及他对移动医疗的看法,“这牵扯到最核心的吃饭问题,一个医生如果没有病人看这是非常可悲的。”

  在当下优质医疗如此紧缺的背景下,医生没有病人看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但实际上,由于医疗领域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患者往往只能凭借头衔、职称来求医问诊。这种就医的盲目性不仅加剧了看病难,而且也的确让年轻的医生面临缺少病人的问题。

  “小医生没有自身品牌的时候,往往介绍的是自己的平台。”同样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关凯医生谈到他对这个问题的感触,“个人品牌需要时间的沉淀,而互联网跟时间旅行一样让我达到十年、二十年以后才能达到的平台。就是说,互联网医疗给了医生更高的效率来提升自己的品牌。”

  对医生个人而言,移动互联网在提升个人品牌方面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如果透视这种作用背后的意义,它其实是打破了当下公立医院当中森严的职称评价体系。虽然这种作用仍然微弱,但移动互联网的确为所有资历的医生提供了一个平等竞争的“平”台。

  当然除了品牌方面的追求之外,移动医疗所能帮助医生实现的价值兑现也不能忽略。动脉网在有关春雨医生的报告中就曾提到,在春雨医生平台上,收入排名前20名的医生总共获得了超过270万的收入。很显然,这部分收入完全来自医生在传统医疗部分之外。

  某种程度上,医生对移动互联网的重视可以看做是实践创业的“序幕”。这不仅意味着接受,而且也表明医生对移动互联网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在这样的条件下,创业最终需要的也许只是某种量变到质变的催化剂。

  刚刚创办“崔玉涛儿童健康管理中心”的和睦家医院儿科医生崔玉涛,正是这方面典型的例证。六年前微博出现,崔玉涛应用这个新兴平台积累了超高人气(近400万粉丝)。而这个新成立的管理中心,正是利用移动互联网,通过线上线下服务的结合,为家长们提供系统、专业和科学的儿童健康指导。

  医生创业当然远不止于此:李天天创办丁香园,李志创办趣医网,尉建锋创办卓建科技,等等。而在移动医疗领域之外,还有张强、朱岩、于莺等在医疗服务领域的探索。如果把这个范围再宽松一下,还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公立医院院长转型加盟社会力量办医机构。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