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医药网首页 > 医药资讯 > 医药行业分析 > 中低价位人工耳蜗发展潜力巨大

中低价位人工耳蜗发展潜力巨大

  2010年3月3日,“人工耳蜗--重建听的希望”是第十一次全国“爱耳日”的宣教活动主题。因此,中央财政出资资助贫困家庭听障儿童配戴助听器、植入人工耳蜗。这是中央财政首次出资对人工耳蜗康复项目进行救助,也是对残疾人进行救助单人次标准最高的一次。


  植入人工耳蜗是国际医学界公认的目前能使聋者恢复听觉,进而恢复语言能力的唯一手段,包括助听器在内的各种听力医疗器械都不如人工耳蜗那样能彻底解决问题。

 

  然而,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国民收入偏低,迄今尚有大部分听力残疾人未能使用植入人工耳蜗。再加上国产植入人工耳蜗尚未实现批量化生产,所以,国内对中低价位植入人工耳蜗存在巨大的潜在需求。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我国现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每年新生听力残疾儿童2.3万。此外,药物性致聋情况在我国儿童中也不在少数。放眼全球,聋哑人也是残疾人中最大的一个群体。无论对聋儿或后天性失聪的成年人来说,人工耳蜗均是一种不错的恢复听力的电子医疗器械产品。

 

  人工耳蜗又名“电子耳蜗”,其体积虽然纤小,却包含着极其复杂的电子线路和语言处理器、植入电极和语言(数字)编码器等元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即已在澳大利亚、挪威、芬兰等国用于临床。1984年美国FDA正式批准植入人工耳蜗作为一种进口三类医疗器械在该国上市。迄今为止,全球至少已有12万名聋哑人(一半以上为聋哑儿童)安装了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的价格非常昂贵。在美国,植入一套人工耳蜗的总费用平均在1.5万--4万美元。在十年前,我国安装一套进口人工耳蜗的总费用要二三十万元人民币,虽经多次降价,但至今总费用也在18万元左右,非普通工薪阶层人士所能承受。


  也正是因为消费能力低,国内企业开发人工耳蜗的动力不足,导致长期以来我国人工耳蜗的主要来源都依赖进口。近悉,中国残联已经启动了在今后3年内为国内1500名贫困家庭聋儿免费安装人工耳蜗的计划,由国家财政部直接拨款。但这“1500”对我国人数庞大的聋儿人群来说根本难以解决问题,还是需要国内企业加大对人工耳蜗的研发力度,推出适合国内消费的产品。

 

  我国虽然人工耳蜗研制时间晚于国外,但近年来这一领域已取得长足进步,有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

 

  我国复旦大学附属耳鼻眼喉科医院于1984年研制成首套国产单道脉冲人工耳蜗。自2004年开始,中科院与复旦大学合作开展新一代国产人工耳蜗的研制工作,从而使我国跨入人工耳蜗研制国行列。为此,复旦大学正式成立了专门从事人工耳蜗开发生产的力声特医学科学技术有限公司。据称,该公司研制的人工耳蜗已申报18项国家专利。

 

  另有消息称,海药集团十分看好国产植入式人工耳蜗的市场前景,拟投资1.67亿元人民币入股上海力声特公司,用于完成该国产化人工耳蜗的临床试验工作和后期上市准备工作,海药集团将占该公司51%的股份。

 

  展望今后,如果国家财力允许,能像澳大利亚、欧洲国家那样给予广大工薪阶层家庭的聋儿或聋哑人优惠安装人工耳蜗政策,可想而知,国内安装人工耳蜗的人数必将大大增加,估算每年可能达到5万--10万人。

 

  同时,今后几年国产人工耳蜗必将实现批量投放市场。如果厂家能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价,使该产品能成为大多数家庭都能承受的中低档医疗器械产品,人工耳蜗将会成为像助听器那样的大众化消费产品,预期这一领域的国内市场年销售额可达2亿--5亿元人民币。

 

  目前,人工耳蜗市场主要被澳大利亚Cochlear(最早研制生产人工耳蜗)、美国AdvancedBionics和奥地利MED-EL这3家公司的产品所占有。日本厂商近年来也在积极研制开发新型电子耳蜗产品,但其产品仅供国内病人使用,并不出口。据了解,由日本Rion公司生产的人工耳蜗已有近百名患者使用,据说效果还不错。

医药网新闻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扫描100医药网微信二维码
视频新闻
图片新闻
医药网免责声明:
  • 本公司对医药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医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联系QQ:896150040